莫 磊
(河南大学公共体育部 河南 开封 475000)
学力是具有典型日本教育文化特点的术语和理论,广义是指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能力,狭义指借助学科教学而形成的能力[1]。学力包括“应然学力”和“实然学力”两种。“应然学力”侧重回答借助学科教学(或学校教育)应该形成怎样能力的问题,其价值在于明确课程与教学的指向,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实然学力”则倾向于回答借助学科教学(或学校教育)形成了怎样能力的问题,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水平的检查。本论文讨论的体育学力属于“应然学力”范畴,基于研究需要,我们从终身体育视角审视将体育学力定义为“学生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的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
本研究通过运用理论分析、访谈分析、调查分析认为,在终身体育视角下体育学力外显结构要素包括: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即让学生学会健身、学会娱乐、学会观赏、学会学习。
所谓体育健身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体育运动来改善、保持和增进自身健康水平的本领。“健身”和“会健身”二者有本质区别,“健身”的意义更多在于通过运动获得一定的生理负荷刺激,其侧重点在于“运动”。与之不同,“会健身”的意义在于通过科学的运动获得最佳的生理负荷刺激,它强调“科学运动”。
体育娱乐能力,是指个体通过体育运动进行娱乐休闲的本领。与其它娱乐相比,体育娱乐最本质的特点在于它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手段。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运动技能水平就直接决定了个体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程度。如,不会打篮球的学生更多体验的是篮球游戏的快乐,这种快乐多来源于身体运动带来的生理快感,同时也源于与他人交往产生的快乐体验。而会打篮球的学生则体验的是篮球文化的快乐,是更高层面、更深程度的快乐体验。
体育观赏能力,是指个体欣赏体育比赛的本领。一般来讲,规则、技术和战术是构成体育比赛的3大基本要素,与之相应,人们能否看懂规则、技术和战术也就决定了其体育观赏能力的强弱。
体育学习能力,是指个体获得体育运动经验的本领。心理学研究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它是由直接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具体方法和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解与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两部分组成的,具有方法性和自我调控性两大特征。
无论哲学还是教育学,它们通常认为的能力要素大体包括知识、智力、非智力、身体等几个方面,这种对能力要素的一般性、概要性认识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维度。然而,与其它实践活动相比,体育实践活动既具有一般实践活动的共性,又具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
第一,体育实践活动对身体因素的要求比其它实践活动要高。体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方式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其中良好的体能是人们顺利实施体育实践活动的保障。
第二,体育实践活动中大脑机能的发挥主要以运动认知的形式表现。杜威认为:“其实我们并没有所谓的一般的看、听或记忆的能力;我们只有看、听或记忆某种东西的能力。离开训练所用的材料,一般心理的和身体的训练全是废话。”[2]由此可见,没有抽象的、一般的认知,只有具体的认知。运动认知就是个体认知系统在运动方面的具体表现,它的主要操作对象是具体的动作形象,是对动作、速度、空间、时间、距离的感知、判断,思维运作更多以直觉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逻辑。
第三,体育实践中的知识主要表现为“心理程序”知识和“心理动作程序”知识。美国威斯康星洲大学马扎诺教授认为,知识一般由三个类别构成:信息、心理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心理程序可以被看作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如“制订锻炼计划的知识”。心理动作程序则包括身体基本技能和个体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时运用复杂的身体活动能力。如跳跃、投球、过人动作等。
综上所述,在已有能力要素认识的框架下,结合体育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体育学力内隐结构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要素: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和运动认知、体育态度。
图1 体育实践能力外显-内隐双结构模型
体育学力的整体结构是以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为外显要素,以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和运动认知、体育态度为内隐要素的外显-内隐双结构体系(见图1)。
态度是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3]。一般认为态度由情感成分、认知成分和行为后果所构成(Triandis,1971)。人类做出的各种行为明显受态度的很大影响,例如,如果个体认为耐久跑很可怕、很枯燥,那么他就不愿意通过长跑这种运动形式锻炼身体。由此可见,个体持有的体育态度,直接决定了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行为操作和认知操作,从而影响到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学习等活动的质量。
就本质而言,体育学力就是获取和应用体育知识、技能的能力。因此,知识和技能必然是体育学力的构成要素。与之同时,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娱乐活动、体育观赏活动、体育学习活动都是在主体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一个运动技能储备较少的人在学习新动作时,肢体会显得极为不协调。应该说,知识和技能直接参与了活动的操作,是体育学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体育学力是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通过对体育知识、技能的内化和概括化而形成的活动经验结构,这种活动经验结构的形成离不开体能和认知为其提供的身心基础,二者共同制约着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速度和质量,制约着体育学力形成和发展的水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内在主体条件,如体育态度、体能和运动认知、体育知识技能是为了满足个体不同程度的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观赏和体育学习需求而存在的,因此,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和体育学习能力是这些内在主体条件的外在指向,是体育学力的外在表现形式。
体育学力是学生经过体育课程学习应该获得的从事体育实践活动的能力。体育学力的整体结构是一种外显-内隐双结构体系,其中外显结构以体育健身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为要素,旨在明确体育学力的实践活动指向。内隐结构以体育知识技能、体能和运动认知、体育态度为要素,旨在揭示体育学力的本质。这两种结构彼此相关,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学力结构系统。
[1]钟启泉.关于“学力”概念的探讨[J].上海教育科研,1999(1):16-19.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