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MoorFLPI激光血流成像仪等观察不同针刺手法的效应

2012-08-21 13:31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GerhardLitscher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1期
关键词:微血管受试者手法

黄 涛,张维波,贾术永,田宇瑛,王广军,杨李健,王 璐,Gerhard Litscher

(1.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2.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6;

3.Research Uni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n An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edicine and TCM Research Center Graz,Medical University,Graz,Austria)

提插与捻转是针刺手法操作中2种基本操作,提插是将针刺入皮肤达到一定深度得气后将针垂直上下运动,所刺激的组织包括皮肤、筋膜、脂肪及肌肉等;而捻转是将刺入皮肤达一定深度得气后针的水平面旋转运动,一般来讲所产生的刺激会小于提插。但如果旋转运动超过360°,则有可能缠绕肌肉纤维等,产生较大的刺激,有时可以带来不适感。王西明从能量的角度对针刺过程进行研究,将针灸中的提插法作为直进式输入能量的方法,捻针法作为扭转式输入能量的方法,认为其作用均使经络物质(黏弹性体)产生振动,以次声波的频率将能量沿经络线传播,并诱发放大过程产生,使体内其他能量随针刺能量传播[1],但对于单纯提插或捻转的研究并不多见[2]。在我们以往的研究中发现,针刺刺激可以使同条经上相邻近的穴位或区域处的血流特异性变化[3],刺激方式不同,改变方式亦不同。因此,为研究不同刺激手法对穴位及相邻区域以及非穴位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等的影响,我们设计并实施了以下研究方案。

2 研究目的

观察单纯提插或捻转造成的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对受试者血压、心率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同时记录受试者的针感,以研究穴位、非穴位及同经络穴位之间的相关性。

3 方法

3.1 志愿者的选择

选择20岁~35岁青年志愿者15人(均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平均年龄25.4岁±2.61岁。要求志愿者身体健康,1年内未有过大病就医史,均有接受过针刺经历,可以准确描述针感,耐受针刺手法刺激。

3.2 针刺刺激方法

采用华成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0×40mm针刺右下肢足三里穴。提插法:进针一定深度后手下得气,同时询问受试者是否有针感,进行5min的扫描后,在20s内进行手法操作,操作由专人进行,幅度为10mm左右,频率大致在20~30次左右,1~1.5Hz,即每人次均有记录;捻转法:进针一定深度后手下得气,同时询问受试者是否有针感,进行5min的扫描后,在20s内进行手法操作,操作由专人进行,幅度在180°~270°之间,频率大致在40~50 次,即 2 ~2.5Hz,每人次均有记录。

3.3 实验仪器及观察方法

采用MoorFLPI激光多普勒扫描仪散斑全帧实时扫描成像系统(英国,Moor公司)进行足三里及相关部位点状波形模式的实时扫描。扫描过程如下所示:

图1 扫描程序示意图

针刺及扫描点标记:针刺受试者的右侧足三里,扫描区域中涵括并标示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及非穴位点(平上巨虚,在胫骨前嵴上,手触到硬骨面确认),如图2所示。

扫描过程中对受试者进行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心电仪为Medilog AR12,由奥地利格拉兹医科大学医学工程室提供,血压计为 OMRON HEM-7112(日本,欧姆龙公司)。同时,以 VAS方法询问受试者的针感,以0为“一点儿针感没有”,以10为“不能忍受”,分别在针刺后手法前、手法后及起针后问询并予以记录。

图2 针刺及扫描点示意图

3.4 统计方法

对于血压、心率、针感记录等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两两对照的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oor公司提供的专门软件将皮肤表面的微血管灌注量转为计量资料,统计方法同前;HRV检查结果电邮至奥地利格拉兹大学,由医学工程室Litscher教授进行统计(奥方并不知道采用的是哪种针刺手法),并将结果发回北京(由于传输原因,检查结果可以用来进行统计分析的为10例,统计数为n=20)。

4 结果

4.1 不同行针手法对受试者血压、心率的影响

表1 提插或捻转手法针刺前后对志愿者血压(mmHg)、心率(次/min)的影响(n=15)

提插手法针刺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显著下降,而捻转手法针刺前后仅收缩压呈有统计学意义的下降,心率反而有所提高。

4.2 不同行针手法对穴位及相关部位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影响

在提插手法操作中,仪器扫描范围内的4个穴点,被针刺的足三里穴血流变化明显,在针刺后手法前、提插手法后及起针后,均有明显增加提高;胫骨面非穴位点处的血流则呈下降趋势,统计学处理P>0.05;2个穴位点上巨虚、下巨虚穴点处血流量变化不明显,仅下巨虚穴在提插手法后血流下降,与进针后提插前相比P<0.05。

表2 提插手法针刺过程中不同穴点皮肤微血管灌注量变化(N=15)

在捻转手法的针刺过程中,足三里穴点处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针刺后上升达到最高点,之后渐降,每一过程与前一过程相比都有统计学差异;与其相类似的是上巨虚点,但仅在起针后的血流变化有统计学意义;下巨虚及胫骨面非穴点处的血流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不过下巨虚穴点处在捻转手法及起针后的下降有统计意义。

图3-A 提插手法针刺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

图3-B 捻转手法针刺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变化

图4-A,B Moor扫描仪上显示的4个标记点的血流原始图

表3 捻转手法针刺过程中不同穴点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n=15)

4.3 不同行针手法对HRV的影响

心率变异性HRV大体包括高频(HF)成分和低频(LF)成分,高频成分和呼吸运动同步,因此又被称为呼吸成分,大约3s出现1次,学者们认为其中的高频成分反映了副交感功能,而低频成分和高频成分的比值(LF/HF)反映了交感活动。2种针刺对LF、HF均有显著性影响,但具体分析尚待进一步深入。

4.4 不同行针手法产生的针感

对志愿者进行问询后发现,进针及起针后2种手法产生的针感及强度并无差异,但在进行手法行针后,针感则产生显著性差异,表明提插的针感强于捻转的针感。

表4 不同行针手法产生的针感比较(n=15)

5 结论

2种针刺手法均能有效地降低血压与心率以及改善HRV,但作用又不完全相同,说明提插与捻转手法对机体的影响及作用途径不同,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于本实验规定捻转手法的角度完全依照临床操作,不超过360°,因此提插手法所产生的针感强于捻转的针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提插产生的刺激较捻转强。因此,在提插手法所产生穴位点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与捻转组有所不同。前者是持续升高,即进针、提插刺激均使血流量升高,而后者进针刺激使血流量升高后,捻转并未使其再升高,而是与其他穴点一样呈下降趋势。

与足三里在同条经上的穴位上巨虚、下巨虚的皮肤微血管灌注量与针刺及手法刺激足三里有一定的关系,但位于胫骨面上的非穴位点,则血流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不受针刺刺激及手法刺激的影响,表明穴位与经络的特异性存在。

图4-C 提插手法针刺过程中不同穴点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

图4-D 捻转手法针刺过程中不同穴点皮肤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

图5 HRV检查结果中LF与HF的统计

图6 提插及捻转手法产生的针感比较

[1]王西明.针刺能量的物理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22):4346-4348.

[2]丰雪飞,马铁明.比较提插与捻转两种针刺手法的异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2):172-173.

[3]HUANG Tao,WANG Ruihong,ZHANG Weibo,HAN Bin,WANG Guangjun,TIAN Yuying,ZHANG Yuqin ﹒ The Influenceof Different Methods of Acupuncture on Skin Surface Perfusion[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32(1):40-44.

猜你喜欢
微血管受试者手法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层递手法
缺血修饰白蛋白对微血管心绞痛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1型糖尿病小鼠胰岛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