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政
四川省南部县人民医院内二科,四川南部 6373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而且该疾病患者有日益年轻化的趋势,所以尽早评估冠心病危险因素对预测及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血清尿酸、血浆脂蛋白(a)的升高及血清胱抑素C的降低是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正越来越受到当前各位医学研究者的重视,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6例及健康者30例。126例冠心病者中,男85例,女41例,年龄23~71岁,平均(58.6±9.0)岁,病程2~8年;30名健康者男21例,女9例,年龄23~71岁,平均(57.8±8.0)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单支病变患者38例,双支病变患者46例,多支病变患者42例;按临床类型则稳定型心绞痛(SAP)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4例。两组实验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清晨抽取所有实验者外周静脉血3 mL,利用四川沃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品牌/型号:COBAS INTEGRA 800)对所抽取的血液进行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血浆脂蛋白(a)检测。
根据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标准[1],对患者的各冠状动脉支进行内径狭窄评分:1分:狭窄<25%;2分:狭窄在25%~50%之间;4分:狭窄在51%~75%之间;8分:狭窄在76%~90%之间;16分:狭窄在91%~99%之间;32分:100%狭窄。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单支、双支及多支病变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降低且均较30例健康实验者低,而血清尿酸和血浆脂蛋白(a)水平则逐渐增高且均高于30例健康实验者,各数据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各类型临床冠心病患者包过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其血清胱抑素C水平逐渐下降且均低于健康实验者,而其血清尿酸和血浆脂蛋白(a)水平均高于健康实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血浆脂蛋白(a)水平比较(± s)
表1 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患者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血浆脂蛋白(a)水平比较(± s)
组别 血清胱抑素C(mg/L)尿酸(μmol/L)血浆脂蛋白(a)(mg/L)健康对照组 1.09±0.21 228.45±63.32 90.1±50.3单支病变组 1.07±0.12 259.54±56.19 190.2±110.7双支病变组 1.00±0.11 293.61±59.98 281.2±291.4多支病变组 0.91±0.19 319.26±86.69 392.3±293.1
表2 健康对照组和各类型患者组的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血浆脂蛋白(a)水平比较(± s)
表2 健康对照组和各类型患者组的血清胱抑素C、尿酸及血浆脂蛋白(a)水平比较(± s)
组别 血清胱抑素C(mg/L)尿酸(μmol/L)血浆脂蛋白(a)(mg/L)健康对照组 1.06±0.36 221.18±55.84 211.0±110.7 SAP组 1.25±0.31 250.87±56.98 226.1±152.4 UAP组 1.48±0.37 283.99±60.12 335.1±121.9 AMI组 1.13±0.39 338.01±68.87 357.3±125.4
本研究中,1支冠脉病变患者38例,Gensini评分6~19分,平均为10分;2支病变患者46例,Gensini评分26~68分,平均47分;多支病变患者4例,Gensini评分43~135分,平均89分。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血清尿酸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性(r=0.71,P<0.05);而血清胱抑素C和血浆脂蛋白(a)在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冠心病中呈正相关性,分别为(r=0.46,P<0.05)和(r=0.38,P<0.05);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中无明显相关性(r=-0.06,P>0.05)。
随着人们对冠心病的日益重视和深入研究,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冠心病的预测和预防。而最近,国内外研究显示,血清胱抑素C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反映冠心病变化的内源性指标,而血清尿酸和血浆脂蛋白(a)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会随着冠心病病变的加重而上升。
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与细胞外基质降解和血管壁的重建有着密切关系。有研究指出,血清胱抑素C表达于所有有核细胞,其通过调节半胱氨酸蛋白酶活性参与细胞外基质的产生和降解,并通过影响粒细胞的吞噬和趋化作参与炎症反应过程,而且血清胱抑素C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消失及稳定性相关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内源性指标[2]。此次实验结果中,血清胱抑素C水平随着患者冠脉病支数目的增多而升高,而且其水平在冠心病患者组中较低,尤其是AMI患者组中,血清胱抑素C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46,P<0.05),说明血清胱抑素C可以作为能较好的间接反应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而尿酸水平的增高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有学者认为,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1)其能促进脂质等的过氧化而产生氧自由基,从而参与炎症反应;(2)尿酸具有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的功效;(3)尿酸可形成结晶以诱发炎性反应并沉积与血管壁来损伤血管内膜,导致冠状动脉的功能紊乱[3]。从本实验结果来看,尿酸的确在冠心病患者中水平较高,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目的增加而升高,呈明显的正相关性(r=0.71,P<0.05),很好证明了之前的理论设想。至于血浆脂蛋白(a),这是当前医学界较为重点研究的一个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因子,其是冠心病高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报道称其主要机制为通过脂质的沉积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应过程[4]。本次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血浆脂蛋白(a)的确是一种较为敏感的冠心病相关性指标,它与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两种类型冠心病呈正相关性(r=0.38,P<0.05)。
总之,血清胱抑素C、尿酸和血浆脂蛋白(a)水平的相应变化很好的提示了人体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因此,可以认为合理有效的干预体内这3种危险因素的水平可能会给治疗冠心病带来意想不到的疗效。
[1]李悦纯,陆国平.脂蛋白(a)与冠心病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34(2):405-408.
[2]阮中宝,朱莉,殷屹岗,等.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心病想关性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6):503-504.
[3]樊晓寒,惠汝太.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病[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7,23(5):323-327.
[4]王燕.冠心病患者中脂蛋白(a)和同性半胱氨酸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9):161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