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醉今迷

2012-08-21 02:07韩西芹刘汪洋
今日重庆 2012年10期
关键词:扇骨夏布折扇

□文/本刊记者 韩西芹 图/本刊记者 刘汪洋

九月,重庆的秋天比往年来得早,雨水尤多。

这个季节,我们来到小城荣昌,寻访曾经的“中国三大名扇”之一的荣昌折扇,似乎有点不合时宜。

但是,我们又很想知道,历300年春秋而不衰的荣昌折扇,对于这个地方,它意味着什么……

陈子福,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传承人。

记忆的坚守和变迁

陈子福,有人称他是“夏布折扇之父”,他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折扇传承人。与折扇打了几十年交道,在这个行业,他的名字已经不需要加上任何前缀。

有一段关于他的简单描述:出生于折扇世家,自幼及长受花鸟画家肖拭尘熏陶与教诲。14岁拜荣昌制扇名师学艺。48岁时,他成功研制的夏布折扇,填补了中国制扇史上的一个空白,被授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如今,陈子福已是花甲之年,华发染霜。他的家,目光所及的地方,都有各类扇子的身影。逐一展开,人就像来到了百花园,里面,山石飞瀑,鸟虫嘤咛。扇面轻轻摇摆,又像蝴蝶般轻盈起来。在这样的背景里,它们的主人尤显朴实无华。

“从不自觉到自觉,从自觉到产生一种责任。”陈子福平静地总结与折扇的这一世情缘。他说,父母就是做扇子的,在娘胎里就注定他要吃扇子这碗饭。

《明万历野获篇》中记载:“聚头扇自吴制外,惟川后称佳,其精雅则宜士人,其华灿则宜艳妇。川中折扇,又首推荣昌”,即使到上世纪30年代中期,当地还活跃着400户从业人员。那时,县城的西街到北街,80%的住户都在制扇,年制作量达400万把。60年代以前,折扇是夏季人们司空见惯的纳凉工具,人手一把,轻轻摇扇,日子就像轻风拂面,简单平淡。

“那是荣昌折扇的鼎盛期,产量大,远销云贵陕,出口印度、缅甸。最重要的,做扇子的人忠实于自己的手艺,自古以来,一切不曾改变。”然而,近二三十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传统生活方式势不可挡地逝去,电扇、空调逐步走进普通百姓家庭,折扇厂纷纷倒闭。陈子福见证了这个曲折辛酸的过程。

“当你最困难的时候,如果坚持下去,后面就是转机。退缩了,意味着希望也没有了。”这是陈子福对自己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的注解,却不期与荣昌折扇的命运暗合了。

青年陈子福,做了3年制扇学徒,后派去地方干校学习,分配到农业机械厂,与荣昌折扇一别就是30年。直到儿子考上大学,夫妻微薄的工资无力供学,他于是决定重拾手艺。

1996年,正是荣昌折扇最困难的时期。当地有手艺的老人离世或退隐,虽然有人还在坚持按传统工艺做好扇子,却卖不过充斥市场的低价扇。大家都感觉不到希望。

“要生存,就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苏杭名扇擅用丝绸、宣纸,陈子福就瞄准了夏布,这种麻质绉纱以洁白细腻、光洁度高闻名,而荣昌还是手工夏布之乡。把夏布运用于制扇的材料中,这是陈子福的一个首创,他更未料到以后竟成为一种潮流,将荣昌折扇带出了历史低谷。

精心打磨扇骨,使其柔软而富有弹性

制扇仍按照传统纯手工程序在完成

当年,他拿着研制出的夏布折扇,找到四川美院的一位教授,不够自信地说,你看,这是不是很土。

教授摇摇头,什么叫美?土到不能再土,那就是美。用美学解释,土到极致,土出味道,也叫美。就怕不土不洋,那绝对不美。

2008年,荣昌折扇、荣昌夏布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子福独创的夏布折扇,由于很好结合了荣昌折扇独特的工艺和夏布文化的内涵,不仅频频在各种大展中获奖,其市场价值也随着品牌而提升。荣昌扇业迎来了新一轮生机。

陈子福说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前人做了几百年,就是没人做夏布扇子。是他们给我留了一个空间,让我去填补这个空缺。

其实,陈子福还有一桩心事,很少讲给别人听。创业之初,原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长赫盛琦曾对他说:我有个希望,你能不能在西南地区把中国折扇支撑下去。折扇这门艺术现在很危险,年轻人基本不学,老艺人相继去世,已出现断代的危机。

去年,陈子福因眼底出血动了手术。但他没想过退休。“趁现在还能动手,要多带些徒弟。寻找真正爱扇子的人,很可能荣昌折扇在他们手中得到新的希望”。

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夺人眼球

那一扇的风情

陈子福选徒弟,有自己的标准:一流徒弟只是听老师讲,有悟性,一拨即通;二流徒弟要看他做,给他讲;三流徒弟则手把手的教。

来到县城一条偏僻的小巷,我们在一家作坊的二楼见到了李开军。他37岁,白皙的脸,清瘦的身材,斯文得像个小学教师,却是陈子福口中称赞的“新一代中的拔尖人物”。

老房子,不大,工序齐全。没有一丝机器声,惟有老旧的刮刀“咝咝”地划过竹片。屋里,竹子的粗胚堆成小山,糊好晾干的折扇一排排挂在木杆上,像一道道姹紫嫣红的云霞。窗下的光影里,李开军忙着对扇骨细剖细磨……

制扇工序繁琐。现场,我们看到本来粗糙又普通的竹条。到另一道工序,却已经变得细滑精巧,让人不由惊叹艺人的巧手。

这家人颇为自豪的是,他们制扇仍按照传统工序在完成。现在很多作坊为了节省成本,已经省去部分工序。李开军说:要做就做最好的。丢掉传统,就是糟蹋自己的手艺。

譬如制作全棕扇,这是荣昌折扇的代表作。棕竹有着天然花纹,10年生长才能形成,买来后要浸泡1年。之后阴干,再用专用工具将它们一一压平,刨去青皮、劈成篾条、打磨等工序,最后才设计扇面图案。李开军的功夫在刀子上,他擅长造型和扇骨,经他一手打理的扇骨,看着发亮,摸着滑润。

为证明扇子质量上乘,李开军拿起一把折扇演示,“首先观察有无毛刺,不能涩手。其次,要开合自如,平整,不能歪斜。否则会影响美观。重要的是,扇骨要选用上好的竹材,打磨精细,使其柔软而富有弹性,绵韧细洁。”他随手将折扇轻轻一甩,“啪”一下全打开,又“啪”一个回转。折扇迅疾开合,顺滑妥帖,绝不拖泥带水。

“扇子好不好,你要扇。好扇子,有自然的弹性韧性。扇着越软的扇子越好。你不需使用多少力,扇子会借力反弹。否则就是‘乌棒扇’,硬,硌手。捏拢一大堆,像条乌鱼。”扇子随着李开军的动作,发出很响的声音,足以证明扇面结实,骨架细滑。

他自信地说,“这就是折扇的功夫”。

李家有几件宝贝,是父母留下的传家宝。一把40股全楠扇,在重庆拿过银奖。一把全牛骨扇,牛骨被打磨成细薄的扇骨,散发着象牙般的光泽。另外一把40股全棕扇,年代更久远。据说扇骨是父亲的师父做的,送给了他最得意的弟子。有人上门求了几年想收藏,父亲都未松口。这里面包含的情意和工艺,在他们看来都是独一无二的。

前辈们都给后人留下了作品,李开军呢?

“我只想一步一个脚印往下走。目前,荣昌只有我们还在做40股的扇子,或许以后我会做一把80股或100股的大扇。那必须把扇骨拉得极薄,极考手艺。我还要在工艺上苦下工夫!”

期待韵华再现

荣昌,一个内涵丰富的县城,因荣昌夏布、折扇、安陶等“非遗”项目而独具魅力。然而,这些生存于民间的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经历了生存的窘境,比如市场的萎缩,机器大生产,手工成本高,传统技艺后继乏人等等。

传统技艺如何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出路在哪里?一直是折扇艺人思考的主要问题。

2012年7月,付爱东有幸成为荣昌折扇传承人。追随陈子福7年,除了学习折扇技艺,他更关注的是,如何立足传统,在传承基础上对传统工艺进行改进,以及新产品开发。

比如扇钉。以前的荣昌折扇采用手工锤制的铁钉或铝钉,触手较粗糙,不秀气,还易生锈。付爱东想了许久,能不能把它换成铜钉,光洁且不生锈。试着改良后,结果市场反馈很好。

在制作材料上,除了沿用荣昌当地盛产的黄竹,付爱东还引进广西的梅鹿竹、湖南的湘妃竹,都是制扇材质的上品,虽然成本提高,但其木纹天然美丽,很适合把玩和收藏。除此,他还大胆使用烫花工艺,针对扇子的礼品功能,设计不同风格的包装盒……这些无疑是锦上添花。“做值得收藏的精品,改变传统荣昌折扇较低端、只能用于扇凉的印象。我希望人们拿在手中的,不只是一把小小折扇,还包涵着文化价值,是具地方特色的工艺品。”

付爱东也面临困惑。荣昌折扇作为纯手工艺品,手工时间长,产量低,购买人群小众。加之目前消费者大多数还停留在拥有的层面,而不注重品质的内涵。因此,他想尝试引进机器制作,中低端折扇以机器为主,高端则以全手工制作。他相信沿这条路走下去,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能保持这项非遗文化的传统手工韵味,同时保护了手工艺人的生产积极性。

李开军对他的设想表示认同。他们分工不同,付爱东做的是提升荣昌折扇的品位,他则专注于手艺。若这两个环节很好结合,是一个不错的方向。

陈子福也表示,夏布折扇的出现,只是改变了一种风格。传统折扇如果不能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和市场需求,只能自生自灭。过去的荣昌折扇就有这个弊端,端着祖师爷传了几百年的金饭碗,但影响也只是在西南。绝不能固步自封,眼光应该看得更远。

我们了解到,荣昌县城里,一座占地7亩多、建筑面积达2000余平方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久将竣工。保护中心特为陈子福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设立了工作室,让他们安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扇子这么多年,我从未想过能得到这么多荣誉。以前做扇子的,在别人眼里也只是一个扇匠,现在有可能是工艺大师,是文化人。一部荣昌折扇史,不知有过多少一流的扇匠,他们受人尊重,苦心传授自己的独门手艺,却因时代环境不同,一辈子默默无闻”。因此他还有一个心愿,将部分精力投入到荣昌折扇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中。

7年前,曾经有人问陈子福:科技这么发达,哪天人们不用折扇了,折扇会不会消失?

陈子福说,这个问题刺激了我。联想到荣昌折扇300年历史,但目前能查阅的史籍资料还远远不够,对历史负责,就要把里面不明白的事情搞清楚,把历史的真相留给后代。否则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做扇人。

荣昌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建设中,保护中心将为非遗项目传承人设立工作室。

猜你喜欢
扇骨夏布折扇
清代广作外销髹漆折扇艺术研究
踏冰展“折扇”,斗球“五棵松”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折扇应用上线了
浅谈浏阳夏布文化传承的困境以及解决途径
会变的折扇
夏布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