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构建

2012-08-20 11:59:12
山西建筑 2012年25期
关键词:外部性能效机制

王 力

(江苏金驹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江苏 徐州 221000)

能源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新建建筑量逐步上升,建筑的能源消耗量在社会总能源消耗量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所产生的巨大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这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低能耗、清洁能源的建筑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可再生能源建筑,将可再生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既可有效地减少常规能源的使用,减少空气污染,又可改善人民的生活方式,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开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研究是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构建原则

1)可行性原则。对于涉及到利益的相关主体来言,首先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应具有可行性,政策法规的制定应符合市场机制运行规律,适合可再生能源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并应充分考虑到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解决办法,保证制定的政策法规能够得到贯彻落实并能发挥预想的作用。

2)灵活性原则。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应具备灵活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产或消费领域实施不同的推广策略,并根据社会大众的绿色消费意愿程度,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以及实施应用推广策略的反馈结果,及时地进行修改和调整,并结合建筑行业市场化发展的成熟水平,有效合理地发挥经济杠杆的积极作用。

3)最优性原则。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的设计过程中会存在多项的备选方案,因此可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或者投资回报率等评价指标,对多项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和筛选,从而选择效果最优的政策方案,以加快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发展步伐,尽早实现预期目标。

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的设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适应可再生能源和建筑市场的发展规律,并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益,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2 构建目标

政府是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机构,目标是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并且具有人民和国家共同赋予的强制性权威。所以政府应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同时着眼于短期的实际条件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可再生能源建筑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根据实际需求制定推广机制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短期目标主要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标准在新建建筑中所占的比重。目前中国的大众消费者的绿色生态意识还很薄弱,还没有足够的能源紧迫感,因此,目前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强制性措施或者经济激励带动开发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在新建建筑市场中的占有率。

长期目标是引导市场主体积极主动地融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市场并提高他们的绿色生态意识。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建筑的长远发展来看,可再生能源建筑虽然有利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但是以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条件和大众消费习惯,建筑市场仍然缺乏社会需求空间。

3 主客体确定

1)主体。政府应该是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的主体,因为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推广,有利于常规能源的保护,有利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进,可谓是利国利民,但是由于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的存在,使得在该领域内市场机制的作用无法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效果。2)客体。对于可再生能源建筑来说,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的客体应该包括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的相关群体。生产环节的推广客体主要是相应的设备制造商即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者,消费环节的推广客体是包括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物的使用者(业主)。

4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框架

4.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强制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并举。强制性政策是通过制定各类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执行条文并实行强制执行以达到某种目标的政策措施。强制性政策包括制定与可再生能源建筑有关的导则和标准等,以强化对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认识和理解。激励政策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的正外部性;另一方面是消除不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负外部性。前者可实行经济补贴或税收优惠的政策,对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进行补偿;后者可实行税收征收政策,对不可再生能源建筑产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实行高标准的收费。

2)建立完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建筑能效标识,就是指以标识的手段对建筑物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或者是节能性能的一种表示。健全完善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壮大。

根据建筑市场的构成,建筑能效标识的对象主要包括三方面:既有建筑、新建建筑以及建筑物相关设备。至于实施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策略,首先应完善建筑能效标识的指标,然后在试点地区示范应用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普及。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情况迥异,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应该按照试点—完善—推广的思路实行。具体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建筑能效制度实施流程

3)实施全项目管理模式。可再生能源建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类型,其应用管理政策需要采用全项目管理的运作模式,即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管理等各阶段的精细化,以确保其能长期的符合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要求。为了保证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初期规划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执行,其应用管理采用全项目管理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阶段,各利益方分别派代表参与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规划管理,可获得整个项目的合同、技术方面的经验,有利于后期的运营管理及运营目标的实现。具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

图2 全项目管理模式

4)加强行政条例及部门规章的出台与完善。《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可再生能源法》是我国推动建筑节能、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的最初两部法律条例,但随着可再生能源建筑范围的逐渐扩大以及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一些旧的标准已不能适应当今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发展需求,而中国南、北地区在地理、文化和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也进一步说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相同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发展的条例是不切实际的,因此需要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各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潜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建立具体的地方性条例,因地制宜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应用推广。

4.2 建立行政管理机构

对于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工作,国家应以法律形式明确专门的可再生能源管理部门,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明确工作职能,将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工作落到实处。行政管理机构可设以下三种形式:1)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机构可以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将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的工作作为其公共管理事务的一部分,认真严格执行行政监管制度。针对可再生能源建筑,可设立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建筑检查执行官。在中央、省、市三个层次分别组建可再生能源建筑办公室,具体指导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建造、运行管理或调试等工作,并对不执行相关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厉处罚。2)技术研发机构。目前,中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技术比较落后,所以,需要设置专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机构,研制开发相关的建筑材料及设备,促进可再生能源核心技术、系统化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有利于可再生能源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3)教育宣传机构。现阶段人民群众对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内涵以及应用的意义认识不足也是阻碍其应用推广的一个障碍。教育宣传机构可提供相应的信息和咨询服务,向业主,开发商宣传解释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使用所带来的后期运营成本的降低,环境质量的提高,以及常规能源的保护,并提高社会公众对不可再生能源储藏量的紧迫感。教育宣传机构可通过以下途径(如图3所示)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开发商和公众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度。

图3 教育宣传途径

4.3 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

可再生能源建筑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即可再生能源建筑有利于常规能源的保护和空气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发展和壮大可再生能源建筑市场,需化解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市场外部性,使其外部性收益内部化,政府应实施强有力的激励措施,加强引导和给予经济支持。政府可从鼓励性激励及约束性激励分别入手。鼓励性激励主要是指采取相关的措施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主要包括建立可再生能源建筑专项资金,提供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及现金补贴,同时给予便捷的行政服务。约束性激励是指为了达到政策执行严肃性的目的,对于违反相关政策规定的行为,根据其行为程度的不同,进行不同金额的处罚。

5 结语

根据可再生能源建筑不同的发展阶段设计了推广机制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为了确保推广机制的有效实施设计实施原则,分别是可行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最优性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了明确推广机制涉及的领域设计了推广机制的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政府,客体主要是相关的设备制造商、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业主;最后从三个层面完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机制,分别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行政管理机构以及实施有效的激励措施,希望通过这三个层面的建设完善,将可再生能源建筑的外部性和公共物品属性内部化,逐步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的规模化应用。

[1] 苏玉格,赵培凤.浅析绿色建筑及其重要性[J].山西建筑,2009,35(6):47-48.

[2] 符振彦.2007年是道关 最不节能建筑的活路在哪儿[J].北京房地产,2006(9):46-48.

[3] 王凤丽,杨丙策,韦建中.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的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4-35.

[4] 梁俊强.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规模化应用[J].建设科技,2009(6):20-23.

[5] 两部委出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实施方案》[J].供热制冷,2009(8):32.

[6] 张 炜,樊 瑛.德国节能减排的经验及启示[J].世界经济,2008(3):64-68.

[7] 杜 放,于海峰,张智华.德国的生态税改革及其借鉴[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6(1):37-40.

猜你喜欢
外部性能效机制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上海:稳中有进 能效趋优
印刷工业(2020年5期)2020-03-29 06:46:50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3:06
关注能效
流程工业(2017年4期)2017-06-21 06:29:48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12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2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
浅谈实现高能效制造的未来发展趋势
自动化博览(2014年6期)2014-02-28 22: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