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火金
(广东省揭西县人民医院 广东揭阳 515400)
脊柱结核是一种肺外结核,属于因缓慢炎性感染引起的,其致残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1~2]。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拟探讨诊断脊柱结核有效的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1年影像科CT室诊治30例疑似脊柱结核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0~59岁,平均年龄(35.2±11.6)岁,疑似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症状:低热25例,盗汗26例,乏力20例,腰背部疼痛27例,血沉加快26例。病程15d~20年,平均病程(2.3±3.6)年。
CT诊断:采用(GE prospeed f1螺旋CT机)螺旋CT机进行扫描,患者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是病变椎体及病变椎体上下2个椎体,调整扫描条件120Kv,250mA,层距3mm,层厚3mm。MRI:采用GE signa profile 0.2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仪,对矢状面T1W1、T2W1、T2W1脂肪抑制序列和横轴面T2WI序列进行扫描。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通过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2种诊断脊柱结核临床分型情况(表1),CT和MRI诊断脊柱结核临床分型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结核的一种,其在结核病发生率中约占50%[3~4]。脊柱结核临床诊断的特异性不强,给影像学诊断带来了较大的困难[5]。脊柱结核病变椎体主要以松质骨居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松质骨的滋养动脉多数是终末动脉,血液循环较慢,利于结核杆菌的停留、滋生。本研究对脊柱结核进行分型,主要是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附件型。本研究对脊柱结核CT检查和MRI检查的临床分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T检查和MRI检查中心型、边缘型、韧带下型、附件型诊断结果无明显差异。其中中心型脊柱结核病变处于椎体中心,并且易向上下两个椎体扩散,甚至连续累积多个椎体和椎间盘,从而造成椎体塌陷,导致脊柱出现侧弯畸形或者后凸。边缘型病变多位于椎体的边缘,特别是椎体的前上缘和前下缘,病灶的发展慢,仅仅局限于2个椎体,引起病变的椎间盘破坏,造成椎间隙狭窄。韧带下型属于骨膜下型,因前纵韧带下由大量的结核性脓液聚集,对于邻近椎体直接侵袭,造成多个椎体前方骨质破坏,有大量脓液沿着椎体前方向下流注。附件型:一般局限于椎弓、棘突或者横突,受累于骨质破坏,伴有显著的脓肿,而髓核和椎间盘一般无明显改变。另外脊柱结核常发生骨坏死,一方面是因病变渗出变质,使局部血行破坏,二方面是病变破坏骨内主要动脉,脓液沿着骨膜向下蔓延,破坏骨膜血管。脊柱结合的CT表现,结核的干酪化作用产生局限骨质破坏,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呈现冲蚀样,溶骨性或者囊状,边缘模糊,可见沙砾样或者斑片状高密度死骨形成,受累椎体压缩呈现楔形。CT还可以清晰的显示结核脓液或肉芽组织推挤硬膜囊及脊髓的情况,对于椎管、硬膜囊、脊髓侵犯进行评估。当结核干酪样病变或者液化坏死组织穿破骨皮质向外扩展到椎旁软组织,纵隔和腰大肌脓肿形成,并且伴有斑片状钙化,椎旁脓肿进一步发展破溃后进入椎管形成硬膜下脓肿。综上所述,CT诊断脊柱结核对于临床分型和病理演变过程效果较为明显,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参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表1 观察2种诊断脊柱结核临床分型情况[例(%)]
[1]孙进祥.CT诊断脊柱结核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0,4(11):176.
[2]詹少既,韩自君.多层螺旋CT及多平面重建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热带医学,2008,8(12):2150~2151.
[3]徐红卫.多层螺旋CT及其图像后处理对脊柱结核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07,2(28):66~67.
[4]何光宏,黄小华.CT扫描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2):156~158.
[5]李慎江,赵勇,吴寿臣,等.CR、CT、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7,15(13):1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