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租界早期路名趣

2012-08-17 12:25薛理勇
上海城市规划 2012年2期
关键词:租界马路命名

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最早的字典,就是通过汉字的结构解释字义的专著。《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 (即走),从首。一达谓之道。”大意讲:“道”可以供人和车马通行的大路,“道”是由“走字底”和“首”组成的会意字,特指“首尾相接”,即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直接相通的大路才叫作“道”。又释:“路,道也。从足,从各。”“路”与“道”是同义字,但与“道”有区别的是,它是由“足”和“各”组成的会意字,它一般指“道”的分支,从“道”上行走,可以从一个城市直达另一个城市,而“路”上行,那可以各自到达各自想去的地方。今天国家投资的大道称“国道”,地方兴建的道路称“公路”,此即“道”与“路”之分。

与中国的许多城市一样,历史上的上海老城厢道路的通名大多使用“街”、“巷”、“弄”等。“街”通常指城市中较宽大并有一定商业活动的道路;“巷”在金文中写作 , 即“共”字,中间的巳像一个跽跪的人,多用于指城市住宅区中的公共通道。“大者为街,小者为巷”,于是今上海人讲的“荡马路”、“兜商店”在许多地方讲作“上街”,成语有大街小巷、街头巷尾之说,如大街上发生了事情,小巷中的人争相去观看,那就是“空巷而出”。“ ”是“巷”的异体字,古音为xiang,许多学者认为,从元朝以后,南方人把“ ”念做long,后来又写作“弄”。清《嘉庆上海县志》中收录了上海城厢70余条道路,全部是以“街”、“巷”、“弄”为通名,没有一条使用“道”或“路”为通名的。

广东路旧街景(上世纪20年代)

道,所行道也 从走 从首一达谓之道

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1845年英租界率先在上海建立,1848年和1849年美租界和法租界相继建立。1863年英、美租界正式合并后称“Shanghai Foreign Settlement”,上海人称之“英、美租界”。不过,人们仍习惯把原英租界叫作“英租界”,位于苏州河北岸的美租界叫作“美租界”或“虹口美租界”。一直到1899年以前,英租界的面积不算大,范围大致相当于东起黄浦江,西迄西藏中路,从苏州河南岸到延安东路的地方,而美租界则在今西藏北路到杨树浦河之间临苏州河和黄浦江的地方。租界的市政建设较快。据记载,在1845年英租界初建时,上海的侨民就组织了一个“跑马总会”,并购进相当于南京东路以北,河南中路两侧的81亩土地建立了一个骑马场,这个跑马场的马道只有400米,用于跑马显然太小了,于是他们在跑马场的南门外筑了一道东西向的road,经常有侨民在这条路上遛马、奔马,于是被上海人叫作“马路”。以后,工部局又相继在“马路”的南侧筑了几条与“马路”平行的路,于是上海人把原“马路”叫作“大(沪音念du)马路”,以此向南的马路就被叫作“二(沪音念ni)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五马路”;“大马路”以北的路相对稍短或弯曲,上海人又把“大马路”以北的全部东西向道路叫作“后马路”。

在1845年英租界建立后,侨民就组织了一个叫Committee on Roads and Jetties(道路码头委员会)的市政机构,对租界的市政进行规划和建设。由于规划在先,建设在后,使英租界的道路布局与上海城厢形成明显反差,横直有序,布局合理,与中国的棋盘相似。于是,上海人把租界或租界的全部道路叫作“棋盘街”。道路码头委员会是一市政组织机构,并无管理的职能。于是,路名的取名随意性很大,大多以道路相近的建筑物得名,如附近有桥就被叫作Bridge Street(今四川中路),旁边有庙叫Temple Street(山东中路),附近有教堂就叫Church Street(江西中路)或Mission Road(福州路),甚至同一条马路会同时有两个不同的路名,这给生活、通讯、经商等带来困惑。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后,工部局针对路名混乱的状况开展讨论,不少人提出了改进的方案。但是,英、美租界是英国人和美国人共管的租界,英国人所提方案往往被美国人否决,同样,美国人的方案又遭英国人之反对,讨论几乎陷入僵局。于是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Walter Henry Medhurst,今泰兴路旧名麦特赫司脱路,即以其名字命名)提出了一个不涉及英、美两国的折衷方案,就是统一使用中国地名来命名租界的道路。操作办法是,在英租界内,使用中国行政省名命名南北向马路,以中国城市名命名东西向道路;当时命名的道路名大多一直沿用到今天,如外滩向西的南北向道路为: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山东路、山西路、福建路、浙江路、广西路、贵州路、云南路、西藏路等;南京路(大马路)向南东西向马路为九江路(二马路)、汉口路(三马路)、福州路(四马路)、广东路(五马路)等。也许读者会问:广东路是东西向马路,应该使用城市名,而广东则是中国的一个行政省,这里是否出了差错?近代以前,中国只开放广州一口开展对外贸易,早期的英国人也弄不清广州与广东之间的区别,英文中的Canton并不是指广东,而是指广州,即使后来又把广州译为Kwangchow后,Canton仍然是指广州。广东路的原英文名为Canton Road,本义是“广州路”,但汉名被误译为“广东路”了。同样,今杨浦区有一条“广州路”,它的原英文名为Kwangchow Road,它原来的汉名也不是“广州路”,而是“光州路”,是以朝鲜西南部城市——光州命名的。

福建省路街景

北四川路(上世纪30年代),即今四川北路

上海老城中的商业街

大马路(现南京路)

而虹口美租界则统一使用上海周边的城镇名来命名,沿用至今的路名有:吴淞路、闵行路、天潼(又作天童)路、青浦路、昆山路、乍浦路等。

实际上,租界当局在确定中国地名来命名租界内路名时也是有所选择的。1863年距上海开埠仅20年,而当时中国的许多地方是“未经许可,不准入内”的,初来乍到的侨民对中国的地理还不很熟悉,他们也难以确定哪些中国地名可以用于租界内路名。不过,有些城市他们是十分熟知的,那就是中国的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五口对外开放。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又相继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又增加沿海的潮州(后改汕头)、台湾(后改台南)、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淡水、琼州和沿长江的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沿海沿江城市为通商口岸。这次调整的东西向马路名有:

原名 改名 今名苏州河滩路 苏州路 南苏州路诺门路 香港路 香港路领事馆路 北京路 北京东路宽克路 宁波路 宁波路五柱球路 天津路 天津路纤路 九江路 九江路海关路 汉口路 汉口路布道街 福州路 福州路派克弄 南京路 南京东路

新命名的则有厦门路、芝罘路、牛庄路等。可见,被租界用作新路名的中国城市,大多是第一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由于是通商口岸,所以侨民对这些城市名相对熟知,当然,你把它理解为列强纪念他们侵华的战绩也未尝不可。

中山东一路(上世纪20年代)

河南中路旧景(1845年成为租界西部的分界线)

西藏路旧景

芝罘又作之罘,是山东半岛北侧烟台市西北的陆连岛,故又称芝罘半岛或芝罘山,是烟台的港口。《天津条约》中开放的烟台实际上指烟台的港口——芝罘。据《史纪》中记,秦始皇东巡之海,登上芝罘山,还在山上刻了石刻。毛泽东诗词“东临碣石有遗篇,换了人间”就是指秦始皇在芝罘的碣石。不过,对此段历史不熟的人,大多不知上海怎么会有一条叫作芝罘路的古怪路名。

也许,中国会有不少叫作“牛庄”的地名,更不会知道上海的“牛庄路”是怎么得名的。牛庄位于辽宁省海城县西南,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地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为了打开中国的东北市场,迫使清廷将牛庄至营口的海湾列为洋船停泊之所,于是在上海英租界出现了一条“牛庄路”。当时的列强对中国的地理、地貌并不很了解,就在他们计划在牛庄海湾兴建码头时,这里全部塌入辽河,根本不可能泊船。于是又与清廷重拟,将原设在牛庄的通商口岸改至营口,不过,上海却莫名其妙地多了一条牛庄路。

猜你喜欢
租界马路命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何时何地召开?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人来车往的马路
有一种男人以“暖”命名
为一条河命名——在白河源
过马路
过马路
华洋共管新格局的开启(1914-1930)——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华董选举初探
这份爱穿越马路20年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租界史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