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莉 于 泓 周凌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句容 212400)
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过程中,教师的课程说课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说课是教师口头阐述一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教学目标、课时分配、课程设计思路、教材内容取舍与序化、教学条件、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考核等一系列教学元素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通过说课可以考查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课程开发、设计与实施的能力。笔者拟结合《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的教学经验,探讨这门课程的说课设计。
《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从事冲压工艺设计、冲压模具设计、冲压模具装配调试与维护的知识与技能。课程内容承前启后,先修课程有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课程有 《模具CAD/CAM》、《三维设计》等。
技能目标 简而言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一能分析、二会计算、三懂设计、四强操作。例如,能正确分析塑料制件的成型工艺性,会正确进行模具设计时的工艺计算,懂得如何完成中等复杂程度的模具设计任务,能够完成冲压模具的安装、调试与制件的生产操作,从而达到本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相关工作要求。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养成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
本课程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理论教材、实践教材、网络资源、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这些资源相互补充,能够满足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需要。
课程教材选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齐卫东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塑料模具设计与制造》。该教材在内容上兼顾了理论基础和生产实践两个方面,内容全面,实用性强。书后所附助学课件包含了大量动画,辅助教学内容,使成型工艺的讲解更加生动、直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与模具设计相关的多个实训室和实训中心,如表1所示。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确保了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保障。
表1 校内实训基地一览表
根据《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教学需要,本专业加强了与周边高校、企业的合作,如与江苏常发集团、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为本课程的教学建设了产学研平台。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可完成课程实训、职业素质培养、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等。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网的形成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知识模块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例如,对塑料基础知识“成型工艺”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和启发式教学,对几种典型成型工艺的教学主要是现场教学。模具拆装实训是在学完模具基本结构的基础上由教师现场演示、学生分组练习。模具设计部分主要是采用案例分析、对比推理的教学方法。最后阶段的课程设计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下达设计任务,学生小组讨论、协作完成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多媒体、网络资源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一些抽象枯燥的成型工艺,学生没有直接接触过,如果在课堂上直接讲授,学生将很难理解。而借助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不仅能使抽象的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直观、生动,而且借助网络平台能增加课堂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
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学习了 《机械制图》、《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等先修课程,有一定的看图、读图、绘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自学能力不强、对枯燥的专业知识不太感兴趣,因而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三对矛盾:结构图量大——学生读图能力弱;成型工艺复杂——学生不熟悉工艺;参数计算繁多——学生机械记忆公式。
采取措施 (1)多媒体教学,利用实物模型;(2)现场教学,动画演示;(3)优化课程设计,进行案例分析。
学习方法 (1)从做中学,提高读图能力;(2)从实践中发现规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3)小组讨论激发兴趣,达到举一反三。
本课程打破了传统的课程设计模式,树立了新的设计理念和思路,从工作岗位中提取工作任务,再转换成学习任务,最后设计成整合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安排按照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分为四个阶段,共90个学时。第一阶段是塑料基础知识及成型工艺,12学时;第二阶段是模具拆装实训,14学时;第三阶段是模具结构设计,40学时;第四阶段是塑料模具课程设计,24学时。
本课程的重点、难点是注射模具结构设计,将其分为八项具体任务,前两项是模具整体结构的认识和工艺分析,其他六项是模具各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课程的考核包括平时成绩考核、理论考试、单元设计实训考核三部分。其中,请企业工程师参与单元设计实训考核,学生参与平时成绩的自评与互评,教学评价实现了多元化。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考核表
下面以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双分型面注射模”展示本课程教学程序的设计。
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本节课之前我们学习了单分型面注射模,所以,这次课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授课。首先,复习单分型面注射模的结构和脱模过程,其次,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塑料制品要求外观平整、光滑,那么应该设计成点浇口,这时,自然涉及一个问题——浇注系统凝料和塑件如何取出?图1将单分型面和双分型面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只有设置两个分型面才能够分别取出凝料和塑件。从而导入新课——双分型面注射模。
图1 注射模具结构图
第二步:剖析重点——模具结构(30分钟)。通过辨析找出双分型面注射模独有的结构:中间板、定距螺钉和弹簧,如图2所示。
第三步:突破难点——脱模过程(30分钟)。先用实例分析法,给出实例。以日常生活中的塑料碗为例,让学生在认识双分型面模具的基础上分析其脱模过程,可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脱模过程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其脱模过程,学生会更加印象深刻,更容易理解其过程。然后,将脱模过程进行动作分解,分析动作要领。动作一:浇注系统凝料和模具流道分离;动作二:塑料制件和浇注系统凝料分离;动作三:塑料制件、浇注系统凝料分别与模具脱离。最后,合并动作,播放动画,突破难点。经过前面对脱模过程的动作分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脱模过程,此时再重新播放动画,通过“给出情境——观察思考——小组讨论——播放动画”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彻底掌握,从而突破难点,并做到举一反三。
图2 分流道末端斜孔推出机构示意图
第四步:知识运用,巩固提高(15分钟)。在学习了本节课后,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四个教学方案供学生思考,并且通过小组协作,总结脱模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对各个组的成果作简要总结。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1)课程坚持体现职业岗位能力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开发思路;(2)遵循“三重原则”(重基础、重技能、重工程应用),确定课程内容,将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分为基础、技能、应用三个部分,内容与职业资格要求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3)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4)灵活多样的、多层次的、“教学做”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方法。
最后,对本次说课设计加以总结:《塑料成型工艺及模具设计》这门课实现了课程设计岗位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1]周颖.Excel数据管理的说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6):45-46.
[2]孔丽,杨晓东,等.《机械工程材料与工艺》说课设计[J].中外教育研究,2010(8):58-60.
[3]夏雪刚.论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说课[J].职业技术,2009(2):40.
[4]邹万全.谈“说课”必备的五要素[J].内江科技,2010(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