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于兰,陈于祥,杨 勇 (.重庆市沙坪坝区人民医院急诊科,重庆 400030;.重庆市长寿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重庆 4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内科较为常见疾病,主要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粘膜急性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该病病情危急,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的重视。本科室从2008年3月至2010年运用洛赛克联合硫糖铝混悬液对193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患者193例,对照组93例,其中男80例,女13例,年龄20~84岁,平均(50.8±10.9)岁;观察组 100例,其中男 85例,女15例,年龄21~86岁,平均(51.7±9.8)岁。患病原因:对照组消化道溃疡39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6例,胃癌8例;观察组消化道溃疡41例,急性胃粘膜病变32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18例,胃癌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方面无统计差异(P>0.05)。
对照组予以40 mg洛赛克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5 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40 mL硫糖铝混悬液,每日3次,连续5 d。
通过观察治疗期间的黑粪、呕血、血压、脉搏、血色素等临床表现来评定疗效。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个级别。治疗后48 h内没有出血的征象为显效;治疗后48~72 h内没有出血的征象为有效;治疗72 h后仍有持续出血征象,如出现黑粪、呕血、血压脉搏不稳定和血色素降低等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
经治疗,对照组显效38例,有效28例,无效27例,总有效率70.97%;观察组显效65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0%。两组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出现了轻微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便秘、谷丙转氨酶少量升高和白细胞少量减少,患者均可耐受,在停药后即可好转,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Tritz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血,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最常见的为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占上消化道出血的40% ~50%[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针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方法甚多,主要有保守治疗、内镜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内镜微创治疗与手术治疗要求技术高超,设备精良,因此,患者经济负担也相对较重。对于一般患者保守治疗还是首选方法,只有对于那些出血严重、病情危急、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才考虑予以内镜微创治疗和手术治疗。
目前保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方法也有很多,常用的是H+-K+-ATP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2]。经研究发现:溃疡或糜烂处的胃壁基底血管在胃酸的侵蚀下破裂出血,在较强的胃酸环境下,粘膜中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显著增强,导致血凝块极易溶解,进而出血不止[3]。同时,研究还发现血小板聚集与血浆凝血功能需在pH>6的环境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止血效应,新形成的凝血块在pH<5的胃液环境中会迅速溶解[4-6]。H+-K+-ATP酶抑制剂又称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高效抑制H+-K+-ATP酶,而且作用时间持久,可强效抑制胃酸分泌,从而提高胃内pH值,使胃内酸碱环境较长时间维持在pH>6的状态下。这样既可促进损伤的消化道尽快恢复,又可降低糜烂、溃疡粘膜中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很好地稳定血凝块,进而达到止血的效果[7]。而另外一种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液在临床上应用也较为广泛,它进入胃、十二指肠后,附着于消化道粘膜表面,在其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避免胃粘膜再次受到胃酸与胆汁酸的侵害[8]。因此,H+-K+-ATP酶抑制剂与硫糖铝混悬液协同起来能够迅速地止血,同时还能很好地促进糜烂及溃疡的愈合。
本组用硫糖铝混悬液联合洛赛克治疗上消化道出血,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该方法不但副作用小、简单易行,而且临床疗效好,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0%,与对照组相差异显著(P<0.05),因此,该方法值得基层医院推广与应用。
[1]薛敏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治疗现状[J].河北医药,2010,32(13):1795-1796.
[2]孟 丽.洛赛克治疗溃疡性上消化道出血30例[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7):1308.
[3]郑银坤.凝血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6例临床研究[J].山东医药,2010,50(8):97 -98.
[4]周国良,陈秀伟.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39例临床探讨[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2):141 -142.
[5]陈 浩.奥美拉唑防治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3):12 -13.
[6]陈 波.64例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0,19(2):153.
[7]王利群.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5):48.
[8]刘未雄.硫糖铝的临床应用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9):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