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平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关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李汉平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高职办学的难题之一。在国家政策鼓励下,高职办学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丰富多样,我院的校企合作也在实践中不断加强,但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学管理体系、开发特色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体系方面,还要继续完善。
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实践
校企合作是高职学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是服务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相结合,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观念;要以实践教学为重点,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实践教学途径;要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依托,积极整合社会资源,着力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合作一直是高职教育面临的难题,高职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双重目标,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所必需的。通过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与实践,分析其特点和比较其优劣,以帮助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模式,而不是生搬硬套。本文仅以江西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对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我国校企合作发展可分为宏观指导和实施两个阶段:
(一)初期政策侧重于宏观指导,推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强调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
199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3条“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实行产教结合,与企业密切联系,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第37条“应当加强职业教育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
2003 年 《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的通知》(教职成〔2003〕5号)要求“行业、企业专家与学校一起按照操作流程和岗位需要共同开发 “核心课程与训练项目”。
2005 年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为使毕业生能熟悉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应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企业与学校加强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并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
(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迫切需要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校企合作办学政策逐渐具体化。
2006 年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全面提高高职教学质量应着力的“三个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体系建设。
2010年7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10月 《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要求: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政府、行业及社会各方分担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2011 年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规定: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促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完善运行机制,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职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形式,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2012 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规定: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规定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
我国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经验,积极创新模式,取得了很多经验与成绩。目前,主要有如下几种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
(一)“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
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针对社会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合作模式。强调“订单”的作用,通过签订“订单”协议,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该模式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职服务地方经济的功能,极大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企业高技能人才短缺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三赢”。
(二)“2+1”校企合作模式
是指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学习一年。学校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在企业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该模式中,学校与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共同成立组织,研究、制定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照企业的需要进行教学,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与技能要求。
该模式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特点是“产”与“学”密切结合,使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产业界的要求。
(三)“工学交替”模式
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相互交替,“学”与“用”紧密结合的模式。学生在第一、三学期,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企业负责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在企业了解现代企业管理与生产技术、职业素质与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在第二、四、五学期,在校学习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在第六学期,再次回到企业,独立上岗,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理论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技能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
“工学交替”时间与内容的划分是相对的,可以结合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建设及合作企业的不同,相应地开展如“1.5+1+0.5”、“1.0+1.0+1.0”等多种模式。
该模式突出实践的主导作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员工。学生要遵守学校与企业的规章制度,在企业实习时,以员工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到工作岗位,从初具“职业意识”到具备“职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用“职业人”的意识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厂中校”、“校中厂”等多种模式正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中
(五)校企组合模式
我院正在探索中的新模式:由企业提供场地、配套设备、配套资金、产品、负责设备维护保养,学校提供专业设备。共同提供:技术、师资、管理与服务;共同制定学生实训方案与员工培训计划,以企业为主,按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来组织实训教学;共同对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定期培训、轮训等;共同参加项目与产品开发、设计、试制、生产等;共同参与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的编制等多方面、全方位的校企深度融合。
1.与广东中大星城公司合作,实行“教学—实训—就业” “一条龙”模式。
2.与杭州真知景观技术公司合作,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引导”,教、学、做“一体化”模式。
3.与北京昊悦天翔酒店管理公司合作,实行“冠名办班,订单培养”,实行“招生—教学—实训—就业”“四合一”模式。
4.与上海甄才管理公司合作,实行“合作共建,顶岗实习,培训就业”模式。
5.与北京八维集团合作,实行“岗前培训,择优就业”模式。
6.与恒天动力公司合作,实行“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培训、共同开发、共同发展”的“五同”校企深度融合模式。
从2009年至2011年数控、计算机、园林、酒店管理、会计等18个专业,2419名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实训。
我院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1、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职业能力要求不相符。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不符合企业需求,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特色不明显。专业建设受师资队伍的影响;课程体系的构建没有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课程设置缺乏企业职业人员的论证与审核。
2、“2+1”模式中第三年课程与毕业设计如何与教学计划衔接。
3、过程管理、实时监控、实习考核较难,实训效果要提高。
4、校企合作中出现专业不对口问题。
5、学生实习抗压力较差,中途退出,安全隐患大,管理难,带队老师不愿去。怕吃苦、怕累现象普遍,就业心态、职业习惯、职业素质有待提高。
6、缺乏“双师”型教师。参加一次培训、考取一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多,具备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能指导实训的双师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
7、实训带队老师工作量的计算问题。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比课堂教学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大,但现行制度难以激励带队老师。
8、校企合作的层次不深,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
通过对学院机电系、环境与建筑系、管理系和信息系的07级、08级、09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2054份,收回问卷811份。我们发现:
1、工科与文科类专业都在开展“校企合作”。
2、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课程设置、理论学习、技能培训和师资满意度较高,对校企合作的评价较高。
3、学生希望学院跟踪管理、沟通与交流需加强。
4、部分专业学生认为实训与所学专业不对口,对专业学习或技能培养的帮助不大,对实训效果评价不高。
通过对学生实训就业的中国太平洋人寿公司、广东美芝公司、广东星城公司、上海智寅投资公司等16家企业进行调查。
企业对我院校企合作实训学生的表现评价为:
综合评价:优秀12.5%、满意 62.5%、一般 25%、不满意0%
1、基础知识不扎实,与实际工作要求差距大。
2、纪律性较差,缺乏自我约束力;稳定性差,心态浮动,离职率较高。
3、专业知识、职业素质、综合素质应加强;职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技巧应加强。
4、应加强就业指导,让学生调整好就业心态,培养吃苦精神,降低不适应环境的离职率。
(一)调整专业,改进课程体系
把市场、岗位、职业要求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有效结合,真正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机制。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专业。邀请企业专家、职业经理人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
2、以企业生产、经营、工作活动为基础,以行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内容为依据,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习惯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与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3、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突出实践技能的学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考核。
(二)开发特色教材
实习实训必须要有对口的特色教材。编者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某个行业某个工种某个岗位要非常熟悉,要有非常好的编写能力。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三)改革教学管理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的信息反馈、评价与考核系统;合理确定参与校企合作的教职工工作量考核,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确保校企合作的效果。
(四)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和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
1、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本领和研发能力。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拓展知识。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指导实训、参加技能培训等活动。积极与企业合作进行项目开发,在产学研合作中提高教师的技能。
2、加强校企合作,不断拓展兼职教师队伍。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通过各种方式,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举办专业讲座、指导学生校外的实践和实训,形成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管理的机制。
3、配齐配强实验实训管理人员,提升实验实训教学水平。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参与实训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实训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六)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工业园区或其他创业基地。
(七)其它建议:加大经费投入;加强设备维护保养与使用的管理;制定安全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校企合作安全有序;推广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
责任编辑:刘石玉
校 对:里 仁
G71
A
1008-3537(2012)02-0055-03
2012-02-26
李汉平(1966-),男,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江西省建设工程招投标专家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