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爱红
(河南省淮阳县城关三中,河南 淮阳 466700)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谷爱红
(河南省淮阳县城关三中,河南 淮阳 466700)
教学语言的运用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基于初中学生的特点,本文总结出了物理教学中对授课语言的几点要求,有语言精确、逻辑严密、明白易懂、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情感丰富。
语言;物理;教学;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科,这个阶段是学生对物理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兴趣的重要时期,初中物理教师用合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学习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主要看学生的特点。在这一时期的学生抽象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的形象为支柱。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基于这个特点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语言特色,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会物理,并对物理感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它要求我们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规范的。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奠定基础的阶段,不明确的语言容易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产生混乱,增加了学习难度,使学生对物理失去兴趣。
首先,在阐述物理定理、定义、定律和定则时我们应严格按教材。这是因为这些规律都是经过几代人反复推敲、不断论证确定下来的,内容的表述已十分精当,往往是多一字不行,少一字也不行,前后颠倒还不行的。例如,杠杆的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缺了“在力的作用下”这个前提条件是不成立的,把“硬棒”改成“直棒”也不行,因为杠杆是形状各异的;其次,在解释问题时语言一定要精练,当然,“精”决不意味着过分浓缩,把语言弄得艰涩难懂。讲课的语言应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做到精。对学生已知的东西,一言以概括之,恰切简明;对学生不懂而又必须掌握的东西,就要讲得细致深刻。有的教师,讲课时担心学生听不懂,一个问题翻来覆去地讲,本来能一语道破的,结果解释来解释去,反而把问题讲糊涂了。例如,连通器有一个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一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也就是说连通器内的液面总是相平的。后面的那一句话就是多余的,“保持在同一高度”这个说法就已经很明白了,不需要再作解释。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系统地阐述出来,就必须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富有逻辑性。首先,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把教师对知识的“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的“认知接受过程”。例如,在讲做功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功,再让学生判断有没有做功。
其次,物理教学是严谨的,教师对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叙述和证明要严密完整,要经得起推敲。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步骤是这样的:
1.称出物体的重量,再将物体放入水中称在水中测力计的示数。
2.称出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3.求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4.可得出浮力定律。
在授课时只有语言精确、逻辑严密是远远不行的,在这个基础上还要使语言明白易懂,符合初中生的思维水平。如果单单追求精准,语言过于抽象,也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课本上对概念、定理、定律的阐述严密精确,但大多是长长的句子,一大串的附加成分,或一段话里插进许多解释。因为附加成分多,有许多互相关联的事物连缀起来,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长句讲起来不易听明白,记笔记也不方便,常出现学生记了前句漏掉了后句,听了前半句模糊了后半句,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连通器的特点是“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同一高度”。这一句话中共包含了四个信息:①同一种液体;②不流动;③与大气接触的液面;④同一高度。这几个信息缺少任何一个信息,这个概念都不完整;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连通器,不容易一下子记全,因此老师应该把这一句话分开来讲,对于每个信息应逐个强调,学生才能印象深刻。
除了教授物理概念、定理、定律时应明白易懂外,在分析问题时也应该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在授课时如果能把书面的语言日常化,学生就会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印象更加深刻,因此就更容易学会物理,对物理感兴趣。
教学是一项高度紧张的活动,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疲劳是正常现象。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课堂上不可能始终保持注意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掌握好语言艺术,营造一个和谐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缓解疲劳,而且还能延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例如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楞次定律所反映的感生电流的方向规律,在通过实验验证了楞次定理后,我说道:“线圈是一个具有‘冷酷’和‘多情’双重性格的特殊人物。当磁极接近时,线圈近端产生同性磁极,对意欲接近磁极进行排斥,以抗拒入侵者,表现得冷酷无情,孤僻异常;当磁极离开时,线圈的近端又立即产生异性磁极,对原磁极产生引力,以挽留远方的来客,表现得热情好客,亲热有加。”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耐人寻味,要能引发学生思考、富有启发性。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比热容”时,首先启发学生思考“炎夏中午,赤脚走在阳光暴晒下的水泥地面很是烫脚,而水中相对清凉;但到夜晚却正好感觉相反,为什么呢?”接着,让学生猜想、假设→讨论、设计方案→从已给的多种学具中自选器材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正误→相互交流评估方案的优劣→得出结论。教师在此过程中仅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提出启发性问题和“科学探究”的步骤。这样,可使学生在原有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新概念“比热容”的认识和含义的理解,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观看文艺节目,常常为之吸引、动情。其中那些最打动人心的东西,常常在我们的心中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文艺节目能够产生如此功效,关键在于一个“情”字。由此想到我们的教学,一位语言枯燥的教师很难给学生带来生气,激发热情;一堂死气沉沉的课,很难带给学生兴趣,高效传授知识。所以,课堂语言的情感投入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学生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赖和爱戴。“爱屋及乌”,由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任教的学科,从而愉快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期望。
G633.7
A
1674-9324(2012)08-0150-02
教育教学论坛2012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