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国红
(勉县水利局板凳堰管理站 陕西 勉县 724200)
板凳堰灌区位于勉县东北部丘陵地区,始建于1959年,于1963年基本建成投入运行。渠首位于勉县新街子镇杨家湾村板凳垭的沙沟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122km2,多年平均径流量 0.45亿m3,渠首设计引水流量2.5m3/s。灌区南北宽3km,东西长18km,总耕地面积4.4万亩,地势南低北高,沟壑纵横,海拔高程在540mm~650m之间,属干旱缺水的丘陵灌区。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全年无霜期平均234天。年平均降水量900mm,降水丰富但分布不均,其中7月~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50%。
板凳堰灌区位于汉江二、三级阶地的山体前沿,地层岩性以花岗岩、砂质泥岩夹砂岩为主,浅层以冲积、淤积的亚砂土、亚黏土为主,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洪积物在地表广泛分布。干渠绕山穿梁、蜿蜒前行,多为高边坡渠道,且位于褒略断层带上,山岩破碎,特殊的地貌和脆弱的地质构造导致渠道滑塌和渗漏非常严重。
灌区受益范围为勉县同沟寺镇、新街子镇、老道寺镇、褒城镇四个乡镇共26村、176个村民小组,受益总人口2.3万人。设施灌溉面积2.0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67万亩。作物种类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等。
工程设施:干渠分东、西两条,总长25km,其中东干渠长16.0km,西干渠长9.0km;斗渠54条,总长度75km;农渠74条,总长度54km;涵洞、闸桥等各类渠系建筑物232座(处)。干渠衬砌长度仅5.49km,占干渠总长度的20%;斗渠衬砌长度4km,仅占斗渠总长度的5%。灌区平均渠系水利用系数0.45。灌区内修建水库8座,总库容305万 m3;陂塘 90口,蓄水量 60万 m3,总有效库容219万m3。
板凳堰灌区经过50多年的运行,已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板凳堰灌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受当时条件限制,设计标准低,配套不完善,经过多年运行后,各种问题日益显现。①渠道所经之处山岩破碎,稳定性差,极易出现滑坡灾害,造成先天不足;②受地形条件限制,渠道内外边坡坡比较陡,多为高边坡渠道,自身稳定性差,一旦外力作用,就会出现滑塌;③渠道及建筑物(渡槽、明涵)建成标准低,许多明涵严重阻水,多年运行后,相继出现病险,由于缺乏维修资金,一直带病运行;④部分渠道设施超期服役,已经严重影响渠道安全运行。据不完全统计,东、西干渠存在的滑坡隐患达14处,长度2.5km。这些隐患,时刻威胁着渠道的安全运行,制约着灌溉效益的发挥。
板凳堰灌区目前干渠衬砌率仅20%,斗、农渠衬砌率更低,即使已衬砌渠段也因年代久远,砌体开裂、砂浆剥落,起不到防渗作用。近年来,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但由于资金有限,仅仅少部分主要渠段得到衬砌,渗漏严重现象得到一定遏制,但对整个灌区来说,需要防渗衬砌的渠道还很多,衬砌率仍然很低,渠道渗漏严重。在夏灌期间,区内仍然会形成上游水漫顶、下游不见水的奇怪现象。经测定,多年来渠道水利用系数一直徘徊在0.45左右。
目前,板凳堰灌区交通不便,管理工作中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灌区管理技术落后,无自动监测设施,仍是凭经验、感觉对渠道和水库进行调度管理,缺乏一定的科学依据,在运行中很难决策,存在着防汛安全隐患。由于受传统思想、灌区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的约束,灌区现有灌水技术落后,仍以较为粗放的大水漫灌为主,而且灌水时间和灌溉水量全凭农民的经验,不能做到按河源来水、气象预报及土壤墒情进行科学灌溉,导致灌溉定额偏大,造成水量浪费。
灌区内虽有不少塘库,但都已运行了50多年,严重淤积,蓄水能力大大减小,用水矛盾突出。1997年开始,在板凳堰渠首低坝上游修建了娘娘滩水库,通过试蓄水运行,缓解了一点灌区用水矛盾,但娘娘滩水库大坝至今未修完,仅能蓄到设计库容的1/6,未解决灌区缺水的根本问题。从灌区用水需要来看,夏灌用水集中时段,全灌区灌溉缺水仍达到560万m3以上,导致下游4000多亩水田被迫弃水改旱,难于满足工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用水的需求,制约着板凳堰灌区的经济发展。
板凳堰灌区经过水管体制改革后,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基本能够保证职工工资发放,但缺乏配套的管理维修养护经费,不能对已建工程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保养。农民取消“两工”后,造成投入减少,连渠道清淤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致使渠道杂草丛生,淤积加剧,输水不畅,严重影响灌溉工作的正常进行。灌区管理站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已不适应现代化灌区管理的需要。新参加工作的年轻职工缺乏系统的专业技术培训,客观上造成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不利于灌区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板凳堰灌区在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针对板凳堰灌区渠首来水不均、渠道绕山穿行、滑塌渗漏严重、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的现状,根据灌区多年来的治理经验,选择出适合板凳堰灌区地形地貌特点、抗滑防渗效果好、投资相对经济的实用断面形式。东干渠宜采用混凝土重力式U型断面形式,西干渠采用U型断面形式,并在滑坡隐患渠段内外边坡做好地下水的排放和边坡加固。对干渠上15座严重老化的渡槽进行改造,对渡槽采用浆砌石基础,槽身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提高填方渠道的防渗标准,宜采用混凝土加土工膜防渗。对干渠上20多处明涵进行改造,提高明涵的设计标准,增大明涵的过水能力。
针对板凳堰灌区渠道衬砌率低,加大投资力度,对干渠老化严重的渠段进行衬砌改造;对100km基本未防渗衬砌的斗渠及斗渠以下的渠道按规划分年度进行衬砌加固,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板凳堰灌区斗渠落差较大,冲刷严重,对斗渠比降陡、边坡垮塌严重的渠段宜采用管道输水,尽量避免边坡垮塌导致渠道淤塞;在比降平缓的渠段宜采用U型混凝土断面。
①从配套完善渠道硬件设施入手,对斗、闸门进行维修和更新,提高控水设施能力,保证输水、控水设施正常运行;②对各级渠道水量情况进行实测实量,按作物种植比例,编制切实合理的用水计划,确保不同水文年份情况下的用水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并严格按计划配水、送水,提高灌溉效率;③在板凳堰灌区推广、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首先在灌区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高效灌溉示范基地,摸索出适合丘陵灌区的高效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待总结一套成功运行管理经验后,然后在全灌区推广,这样既有利于节约水量,又便于工程的管理和维护,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
突出水源建设重点,呼吁各级将娘娘滩水库续建工程列入国家投资项目,尽快让水库完工,使其达到设计标准和设计库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水量调节作用,为板凳堰灌区的工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保证。加大灌区内病险水库和陂塘的除险加固、设施配套,发挥好补充水源的功能。
按照建立现代化灌区的目标要求,在分析、总结本灌区管理经验与不足的基础上,通过向大型灌区取经,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实际的水利管理信息化系统,使管理站能够及时掌握灌区内水库、渠道运行状况和娘娘滩水库的水情雨情信息,降低水库、渠道发生险情的机率,合理利用雨洪资源,为灌区防汛抗旱及运行管理提供依据。基于灌区信息化工程,开发工程管理、农户管理、水费征收管理、水政执法等信息模块,实现灌区信息的实时收集、即时处理、数据积累,完善灌区防汛抗旱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灌区用水及水费征收实时动态,提高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规范水行政执法,强化执法力度,促进灌区管理水平的提高。
板凳堰灌区具有自然条件差,险工险段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为了有效提高管理水平,要呼吁各级政府建立渠道维修养护基金,确保形成渠道维护的长效投入机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管养分离,建立起专业养护队伍,彻底解决渠道维修养护难的问题。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在灌溉条件好、群众热情高的村组试行斗渠以下工程的承包管理,探索一条实用可行的田间渠道管理模式。
目前,灌区年轻职工多,多数人员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这与现代水利事业发展极不协调,也严重影响了灌区各项技术工作的开展。为此,有必要加大对年轻职工的教育培训,可以通过自学、函授、分批轮训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并将学习培训经历作为职称晋升、工人技术等级晋升以及职工年终考核依据,以此促进职工学习热情,创造爱学肯干的工作氛围,推动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使板凳堰灌区能可持续的发展。
板凳堰灌区作为典型的丘陵灌区,建成以来发挥了巨大的灌溉效益。“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是水利建设与发展的黄金时段,实现灌区的改革、发展、创新,需要各级政府抢抓机遇,灌区群众广泛参与,积极推广先进灌水技术,加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灌区经济稳步可持续发展。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