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红香
(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 陕西 三原 713800)
项目区位于三原县东南部陂西镇,涉及西邓村、西贾村、东尧村、三桥村四个行政村35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064户,总人口8169人。共有耕地1万亩,项目区种植农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蔬菜,耕地复种指数为183.5%。项目区属粮食主产区,也是小麦良种化生产基地。项目区为泾惠渠四支渠灌溉范围,具备了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开发条件,但农业基础薄弱,田间配套尚不完备,现有灌溉井20眼,配套完好15眼,完好率75%;田间渠道斗渠5条20.92km,衬砌14.95km,衬砌率71.5%;农渠39条。由于大部分水利设施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稳定的投资来源,工程建设标准不高,渠道衬砌率低,输水渗漏损失严重,水资源利用率极低,产量低而不稳。若对灌溉设施进行高标准配套,科学改良土壤,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充分挖掘生产潜能,农业生产能力将大幅提高。
项目区农、林、水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健全,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特别是在良种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机械统收统种方面具有较强的服务功能,县、镇、村服务组织配合良好。
①项目区斗、农渠衬砌率较低,且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所修,已基本破坏,衬砌完好率为零,渠道输水渗漏损失大,造成区内渠系水利用率长期徘徊在0.65左右,约有1/3的水量不能发挥效益,致使项目区的灌溉供水保证率低,无法满足农作物灌水需求;渠系建筑物均因老化、损毁、承载力不足、过水尺寸偏小需大修、改建。②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较丰富,但现有机井较少,井灌溉面积有限,加之产业结构调整拟发展蔬菜及其他灌水频次高的经济作物,渠灌无法满足,必须大力发展井灌。
该区域农户经济收入水平低,农机化程度低,加之乡镇农技站与水管站农业先进技术推广的机具设备条件差,秸秆还田率低,有机质补偿差,土壤肥力不足,土壤氮磷比例失调程度加大,机械深翻面积较小,耕层薄浅,土壤理化性状存在不良倾向,病虫草害发生趋势加重。中低产田面积达90%,改造潜力大,适宜优先开发。建设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土壤肥力与蓄水保水能力提高。
一方面项目区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蔬菜、水果等经济作物较少,品种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另一方面农户对粮油果菜等农产品的销售处理仅仅停留在出售原料上,不能对原料进行深层次加工和增值,严重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
项目区宣传和培训力度不够,农技推广机制创新步伐迟缓,没有明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乡镇缺乏必要的检测化验仪器,宣传培训手段较差,科技指导力度不够,农户科技素质提高慢,科技普及较差,覆盖面辐射面小。
上述问题的存在已成为制约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效益的主要因素。
3.1.1 节水灌溉措施
项目区节水灌溉工程措施主要是田间灌溉渠系配套完善、渠道整修与混凝土衬砌及过路桥涵等渠系建筑物修建等。田间渠系分为斗、农二级,上下级渠道相互垂直布置。斗渠控制灌溉面积2000亩~5000亩;农渠控制面积200亩~500亩;渠道比降1/800~1/1000,农渠不低于1/300。斗渠断面采用U型 D60、D50,渠口宽度 77cm、66cm,渠深60cm、55cm,混凝土衬砌厚度6cm,渠岸宽度100cm、80cm;农渠断面采用U型D40、D30,渠口宽度 56cm、43cm,渠深 50cm、40cm,混凝土衬砌厚度5cm,渠岸宽度80cm、60cm。斗、农渠混凝土衬砌采用机械搅拌混凝土,渠道衬砌机连续浇筑,人工原浆收面的施工方式;人工切割伸缩缝,间距4m~6m,用水泥砂浆填缝。
根据项目区的现状,以泾惠渠四支渠为骨架,配套建成1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以输水渠道为龙头,配套建设田间工程。
规划2011年项目区修建混凝土衬砌斗渠5条,长度16.86km,其中D60斗渠4条,长度16.06km,分别为四支12斗1.8km、四支14斗2.79km、四支 15斗 5.15km、四支 16斗6.32km;D50斗渠1条为四支19斗,长度0.8km;渠系建筑物生产桥27座,引门39座,量水堰5座,跌水2座;修建混凝土衬砌农渠39条,长度18.15km,其中D40农渠23条,长度10.69km;D30农渠16条,长度7.46km;农渠渠系建筑物生产桥34座。
3.1.2 机电井工程
经现场勘查,泾惠渠供水量不能满足项目区农田灌溉需要,结合区内地下水丰富的特点,规划采用新打机井、原有机井修复、铺设灌溉管网、配套建设机井供电线网等措施发展机井灌溉,实现渠井结合,提高灌溉保证率。发展节水灌溉,既能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突出节水,又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建设优质、高效、高产农业。机井的数量、深度、井径依据项目区地下水电测资料与可开采量确定。
2011年机井工程建设内容为:
(1)新打机井:规划在项目区新打深井17眼,其中井深240m的机井3眼,井深200m的机井3眼,井深160m的机井11眼。
(2)原有机井配套:修复原有机井5眼,主要是配套水泵及井房。
(3)机井房:为每眼机井建设9m2的井房,共建22座。
(4)供电线路:为机井泵配置低压供电线路8km。
(5)灌溉管网:铺设UPVC低压灌溉管网25.9km。
3.2.1 土壤改良措施
土壤改良措施主要是:①秸秆还田与农家肥施用措施。采用小麦高留茬25cm以上,亩使有机肥3000kg,推广玉米秸秆还田,亩秸秆还田量2500kg。②耕地深翻措施。每年耕地深翻或深松一次,深度20cm~30cm。③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施小麦、玉米配方肥、复合肥、专用肥。通过上述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与蓄水保墒能力,使土壤有机质达到13g/kg以上,碱解氮达80mg/kg,有效磷30mg/kg,速效钾160mg/kg。
2011年实施秸秆还田8000亩,测土配方施肥2000亩,化验土壤样品100个。增施小麦、玉米有机生物肥,每亩施用有机生物肥料50kg,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建立小麦良种田1000亩,生产小麦种子40万kg。
3.2.2 良种繁育与推广措施
2011在项目区建设小麦良种田0.1万亩,每亩生产良种400kg,生产良种40万kg,满足项目区1万亩小麦大田生产良种需要的同时,向周边地区提供小麦良种。
项目区实施农田防护林建设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发挥农田防护林的防护效能,减轻干旱、干热风、冻害等自然灾害,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在项目区道路、斗渠与村庄周边植树绿化1.18万株,绿化路渠42km,营造防护林0.1万亩。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项目区村庄栽植常绿树木。
(1)林种设计: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林种设计为农田防护林。
(2)树种选择:造林树种选择低干、冠小,且防护能力强的国槐树种。
(3)造林技术:苗木选择胸径在5cm以上的大苗、壮苗,加快绿化效果。造林整地采用穴状,规格60cm×60cm×60cm。造林株距4m,在道路两侧植树、斗渠旁一侧植树。
(4)栽植要求:坚持科学栽植,做到苗木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栽植方法:先回填栽穴至栽植深度,然后将树苗放入穴内扶直深栽根展、根土密接,做到“三埋二踩一提苗”,浇足定根水,进行地膜覆盖,提高苗木成活率。树苗栽好后要横竖成行。造林当年成活率要求达到95%以上。
(5)管护措施:该林网建成后,造林单位要落实责任,确定专人管护,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措施。整片造林要实行个人承包,明确责、权、利关系,做到树木不受危害,不缺株少行,达到3年成林,10年成材。
3.4.1 技术推广
2011年在项目区重点推广小麦标准化生产与优质高产新技术,大棚菜生产栽培新技术2项,引进小麦、玉米、蔬菜新品种3个,包括小麦良种阎麦8911、西农979,玉米良种郑单958。
3.4.2 技术培训
在项目区对受益农户进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10场次,技术培训重点是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与优质高产技术,大棚菜生产栽培新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同时加强对项目区镇村干部、财务人员和受益农户在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方面的培训,使其熟悉有关资金和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更好地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采取印发技术资料、举办技术培训现场会、播放技术录像等形式,培训农民5000人次。
本次机耕路大部分在田间道路的基础上改建,生产路尽量利用原道路扩建,根据实际,对支道、田间道路、生产路进行了重新设计。拓宽新建机耕路26km,其中主干路砼硬化3km,砂石硬化23km。
田间道路分为干道、支道两级,主干道路采用砼硬化,道路宽度5m,其中路面宽度4m,两侧路肩各0.5m,为3:7灰土路基,厚度30cm,采用C30砼现浇,厚度18cm。支道采用砂石路面,道路宽度5m,其中路面宽度4m,两侧路肩各0.5cm,素土回填夯实,厚度30cm,上铺设碎石黏土路面,厚度20cm,路面上撒粒径1.5mm~2.0mm的碎石层。
该项目投资量大,按照项目实施需要在充分利用好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的同时,应多方筹措落实配套资金,鼓励和调动项目区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为项目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考虑到当地群众投工筹资的困难和国家对农民投工投劳的政策要求,建议进一步降低群众自筹比例,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原县陂西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选项准确,布局合理,建设指导思想正确,经济效益较高,并有较好的社会效益。能够为农业增产、当地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项造福灌区人民群众的费省效宏的工程,应尽快组织实施。陕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