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衡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广东广州 510225)
眼下,城市化转型引起广泛的关注,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成了政府和学术界热门的话题。我国的城市化怎么了,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的角度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近30年来我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全国城市化率仅为19%,比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22%还低[1]。但是到了去年年底,全国城市化率上升到了51.27%,城镇人口超过了乡村人口,仅仅30多年的时间就超过了欧美许多发达国家走过的100多年的历程。城镇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2011年全国的城镇人口增加2 100万人,城市化率上升1.32个百分点[2]。一年增加的城市人口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
可建设用地不足是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从空间城市化的角度来看,城市化基本上就是农用地向建设用地用途转变的过程。城镇人口增加,城镇规模扩大,不可避免地需要占用农用地,导致耕地流失。城市化进程越快,耕地流失便越多。据权威部门预测,未来十年左右我国平均每年增加城镇人口约1 800万人。若城镇人口用地按120 m2/人计算,则每年需要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21.6万hm2(324万亩)。我国是人多地少的国家,耕地尤其紧缺。如此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是难以承受得了的,建设用地供应不足成了城市化推进的瓶颈。
我国城镇发展具有明显的外延式迅速发展的特点。统计资料表明,从1990年~2006年,全国41个特大城市主城区用地规模,平均比原来扩大50%以上,652个城市中有147个城市市区面积增加一倍以上。从2000年~2004年,在五年内全国地级市以上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47.6%[3]。城镇粗放式发展的特征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平均仅为82.4 m2,发展中国家为83.3 m2,而我国2006年设市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为133 m2,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定额,超过国际平均用地水平。
国内号称人口密集的上海市,城市建设平均容积率为0.78,全国城市平均容积率仅为0.5[4],与我们周围的许多城市相比都低。城市建设用地未得到集约利用。
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经济尽可能地满足投资者的需要,把工厂范围划得很大,因而出现工厂用地宽算窄用,优地劣用等现象。许多城市工厂里有花园、有球场,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工业企业用地容积率只有0.3,基本上都是单层建筑。这是造成工业用地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上海市工业用地利用率水平在国内领先,2008年工业用地占市建设用地29.98%,比国外综合性城市用地(一般为15%~17%)比例高得多,但工业用地的地均产值仅为32亿元/km2,约为国际先进城市水平的1/10~1/20。
商品房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居民的居住问题,但是住宅超量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城镇空置房比比皆是,不管是新建设的大型楼盘还是在旧城中心城区的老民房,晚上“乌灯点影”的闲置空壳房大量存在。这是土地资源、建筑材料和劳动资源的极大浪费。许多城市,视三五十年的建筑为“旧城”,就被拆掉重建,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损失。在农村,并未因城市化农民进了城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反,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反而增加。从1996年~2006年,我国农村人口减少了13.33%,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反而增加了11.75万hm2,相比增加0.6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脱节。
上述现象表明,传统的粗放式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应该摒弃,城镇的发展需要转型。
从土地利用的角度来说,根据节约、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化转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由过去的单中心、“摊大饼”外延式的对外蔓延,转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城市。这种转变,表面上看是城市从集中向分散发展,但实际上是要把多中心、多组团变得更加紧凑,目的在于少占用或不占用城市周围的良田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使各类土地都能充分利用,有的城市组团可规划上山,利用丘陵山地搞建设。这种改变,也可以改变单中心城区功能过于集中,交通拥堵、负担过重的格局,改变中心城区的生态和环境。
集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这是人多地少的地方政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方面,香港的做法和经验可供参考。香港的陆地面积仅1 100 km2,比内地许多城市的面积还小,并且山多平地少,适宜建设的土地严重不足,而人口又从20世纪50年代的200万人急剧增加到现在的700多万人。面对现实,香港依存“以少做多”及“质重于量”的规划原则,通过高密度和垂直高层的发展模式,解决了土地资源限制、人口急增的压力,成了建成区人口密度高、经济聚集度高、土地利用效益高、人口平均寿命长的国际城市。现在,香港建成区才200多平方千米,只占陆地面积近20%,3/4的土地保留为郊野[5]。
地表面积有限,地下空间却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可以缓解城市发展的巨大用地压力、交通压力。如今,“地铁+轻轨”已是世界上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主要策略。地下空间开发具有竖向分层的特点,可进行立体开发。地上城市和地下空间的结合,可以使城市增加活力,给城市构造更健康的环境,使居民生活与工作地点更接近,增强易达性,毫无疑问,它是城市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
城市综合体是指功能多样、运营效率高的一种建筑群体。它属于高密度、高容积率、多功能、混合性的城市开发模式。在综合体中一般都兼备居住、购物、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娱乐、会议、展览、文体、交通、甚至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能够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各种功能。城市综合体是对传统的功能分区为特色的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反逆。因为自19世纪以来,国际上流行着按单一功能划分地块的规划设计,过分强调功能分区,一个城市被划分成各种特定的功能区域,造成居住地与工作地点隔离,城市大量人群潮汐式流动,以致交通拥堵,人们生活不方便,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难以提高。城市综合体正好相反,强调对土地的高强度开发,以集约的方式将各种功能组织和聚集在一起,经济活动得到高强度运作。综合体对促进城市个体与群体、生活与产业之间的互动联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引导人口与产业的聚集,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能起到重大的作用。因此特别引起人多地少国家和地区的青睐。
[1] 肖 翔.中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分析(1949~2010)[J].教学与研究,2011(6):18-25.
[2]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城市规划通讯[J].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3):12.
[3] 魏 衡.紧凑型住区的发展要求和调控措施[J].规划师,2008(4):9-11.
[4] 赵燕青.城市可持续的土地规划[J].规划师,2007(6):40-41.
[5] 黄健民,陈巧贤.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J].规划师,2010(7):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