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强
(太原市园林局绿化工程大队,山西 太原 030002)
随着人们回归自然的意识不断加强,自然界原生态景观得到偏爱,花境作为一种在科学、艺术的原则下,模拟多种植物自然交错生长状态,应用于园林景观中的一种植物造景方式,从而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展现了观赏植物的个体美,尤其体现植物自然组合的群体美,造景目标是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及造景的功能要求,不同地点应布置不同类型的花境,如建筑物前布置花境可以柔化建筑物硬朗线条,提升植物景观效果;在路中央布置可双面观赏的花境,两侧背景前则适合布置单面观赏的花境,或将两种形式同时应用;在公园游廊周围或空旷的草坪点缀花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观赏效果;在一些影响景观效果的挡土墙、围栏、厕所周围布置花境,可以起到遮挡和美化效果,所以设计者应根据环境特点选择一些与景观功能一致的植物品种。
花境管理方便,景观特色显著,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在西方发达国家花境已经有较长时间的发展历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种植形式。
花境起源于英国,并且不断发展成多种设计形式,最初营造的花境的目的是为了近距离观赏植物,并没有特别注意植物之间的搭配,中世纪花园将实用的草本花卉混合在一起种植,这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植物基础,之后随着人们对美学思想的重视、种植技术的提高及可应用植物种类的扩展,花境的布置到达了较高的层次。
花境的季相景观得到了重视,而且将其他艺术学科的先进思想应用到花境设计中,使其更富感染力,这期间花境的设计风格、植物选材、质地及色彩搭配日趋丰富,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花境设计作品。
花境由西方国家传入中国,早期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得到应用,虽然景观面积不大,但效果很好,近年,在一些大城市的公共绿地、广场中,花境的应用日渐增多,例如北京植物园道路两侧的花境设计。花境的形式和内容还在不断拓展,并且在城市建设及生态园林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花境以其自身的景观特色,适合在多种环境中使用,布置地点已逐步从经典的庭园延伸到林缘、滨水处、岩石地等,可以是专类性质也可以是点缀性质。
花境的植物组成,或将大量的多年生花卉配置在一起,用律动的竖向排列,使不同种植物在色彩、质地和形状上形成对比,形成随季节变化的景观效果,或以宿根花卉为主,并配置少量的花灌木(木槿、红瑞木、棣棠、紫丁香、海棠、迎春)、球根花卉、地被(麦冬、凤尾竹、常春藤)、观赏草(玉带草、芒、苔草、花叶芦竹)等组成混合花境,这种种植形式生态性更强,景观层次更为丰富。
花境设计人员首先必须了解各类植物的生长习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搭配,才能保证观赏效果的持久性和优良性,满足景观多样性的花境。
1)多以多年生花卉为主,少量选用一两年生草本花卉;
2)植物适应管理粗放,抗逆性强;
3)选择花叶兼美、观赏期长的植物。
1)每种植物呈不规则状组团种植,各团块相接,互相衬托;
2)注意景观长期效果,混合种植,使其花期不断;
3)竖向上要有层次感,前部外围应是最矮的边缘植物,如银叶菊,八宝景天等,内部植株立面高低错落,例如花朵呈垂直状的,如蜀葵、鸢尾、百合类、蛇鞭菊等;
4)色彩上,在结合花境功能确定整体色调的前提下,也要注意植物颜色的对比,如在公园里的开旷处,或景观节点处运用暖色调花卉,在幽静的休息区用冷色调花卉较为合适。
花境的景观特点符合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不断提高的生态意识,也符合建设生态城市对植物多样性的要求,同时其管理粗放的特性还可以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
我国的花境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植物品种开发力度不够;应用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大色块种植形式,与花带的概念相互混淆;工作人员养管水平有限,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成本,花境研究和应用的道路虽然漫长,需要各方面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注意从细节处发现并解决问题,花境就会在中国园林建设中拥有广阔的前景。
[1] 吴涤新.花卉应用与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 周武忠.花境设计师[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新然,严 娟.基于景观三元论的园林建筑与植物造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1,37(23):199-200.
[4] 夏宜平.园林花境景观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 余树勋.花园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