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冬玲
(辽宁省体育学校,辽宁 沈阳 110006)
素质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思想,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日益增多的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据调查,许多职业学校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存在厌学、惧学心理,缺乏理想;不少学生意志薄弱,在困难面前缩手缩脚,不会正常交往,不能承受挫折,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适应性差,欠缺基本的独立生活能力,性格存在缺陷等等。分析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是全体职校教师的神圣使命。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校学生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加突出,他们更需要被关注。职业学校的孩子,有些会自认为成绩不好,他们容易滋生自卑心理,而作为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识又非常明显。他们的种种心理矛盾和困惑应得到重视,他们需要更多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学生的就业率,更应该注重他们的人格培养,应当将学生的心智发育是否正常、心理特征是否稳定、欲望需求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纳入日常关注和教育范围。要使学生明白成为人才的前提应当是先成人,成为一名心理健康、心智健全、心态平和的人。
一是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上产生了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这往往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焦虑情绪,并形成人格障碍。这一点在职校学生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他们总认为自己不如普高学生,自卑心强,缺乏上进心。
二是家庭教育不当。如有的学生家庭骄纵、溺爱子女,致使孩子任性、懒惰、自私、依赖性强;有的学生父母不起表率作用,致使学生养成抽烟、酗酒、赌博等恶习;还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学生得不到完整的父爱、母爱,甚至无人管束,致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职校学生中有1/3的人是由家庭教育不当引起的。
三是大众传播媒介中不健康的内容对职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职校学生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由于心理素质差,对一些淫秽书刊、音像制品和网上不健康内容缺乏抵制能力,容易被腐蚀,从而误入歧途。
四是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问题较多的时期,斯普兰格将这个时期比喻为“疾风怒涛”期,是青少年心理的断乳期。在这个时期,一方面伴随着生理成熟、心理发展以及与异性的交往,出现了青春期烦恼、情感问题。另一方面,这个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也是最易产生逆反、对抗心理的时期。
五是外界环境的压力与自身所能达到的目标之间的矛盾造成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家长与学校,表现在对学生成绩的要求上。对职校学生来说,还面临着将来的择业问题,这关系着个人的理想能否实现,个人价值能否体现。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当务之急的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各学科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班主任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者,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罗森塔尔效应表明,只要是常人,如果受到教师的关心、帮助、热爱,那么他就会有所发展。教师的期待和热爱所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班级中的边缘学生他们更需要班主任在学习、精神上的关心、关怀。过分把时间、精力放在督促他们的班级卫生、纪律方面,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不利于其它工作的开展。班主任应把边缘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为自己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经常性的接触,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帮助弱者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处于健康而良好的状态。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要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就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孩子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做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横加评论。
(6)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把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顺畅,使心理健康教育如春风化雨般为学生接受。
[1]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2] 丁志强.教育管理心理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3] 姚本先.简论青少年学生重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