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寿福,章 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灵活开放的职业终身教育体系。因此,实施中高职有效衔接,建立中高职一体化培养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以江苏省为例,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审定并通过了71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其中“中职3+2(含4+2)或3+3分段培养”项目45个,中高职衔接项目占有了很大比重。中高职衔接项目的试点没有前人成熟的经验可以照搬,重在探索路径、积累经验,要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实施方案。
1.政策层面。目前,各地教育部门都在认真学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关于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决定》,在此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政策,但是缺少对于中高职衔接的具体要求,缺少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机制。
2.行业层面。现各行业还不能及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标准,导致大部分中高职学校的专业均难以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3.学校层面。目前,中职与高职学校仍然隶属于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中职及高职之间缺乏长期的、有效的沟通机制。在目前的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在各自的课程设置上均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且各自为政,出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重复现象在所难免。同时中高职衔接的招生计划问题、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课程的衔接、教学的管理等都是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政府的统筹管理和政策导向,规范中高职专业目录。政府对中高职学校应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筹规划,综合协调,调整结构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规范统一中高职专业目录,原则上低层次院校的专业服从高层次院校的专业名称。加强政策导向,指导职业院校办学,使之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特征,明确职责、协调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强政府的统筹,除了统筹投资,统筹学校布局外,还应抓好统筹专业布局,统筹招生,统筹督导评估等。通过监督、评估来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构内部的改革,积极发挥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政策干预,促使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健康发展。
2.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根据行业标准系统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在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分析最新的行业标准,并根据对应的行业标准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中职也好高职也罢,都只是对学生人生的阶段性教育而非终结性教育,都要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应更加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要人为地将中高职衔接简单地看成是中职高职的时间衔接教育,而应该是发挥中高职的各自优势,系统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要以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及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分层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进一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重视课程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由高职院校牵头,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在中、高职衔接的诸多方面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处在核心地位,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和落脚点,中、高职衔接实质上就是二者课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不能再各自为政,而应该由由高职院校牵头,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分层次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衔接上,要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目标优化整合。课程标准的设置,要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根据职业资格标准所需要的能力和知识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实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4.构建共享共用的教学资源。为实现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更好衔接,还应打破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在师资、设备、教材、网络、校企合作等教学资源的界限,营造互利共享的理念、氛围和机制,便于学生继续高一阶段的教育与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
由此可见,中高职衔接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工合作,明确各自的职责权益,需要中职学校和高职学院之间、合作院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反复研究、提前明确、不断完善和不断磨合,并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才能达到构建现代化职教体系的目的,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