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人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2-08-15 00:47:13王继红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人学孙中山民生

王继红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2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以说是独秀一枝。近年来学术界在收集、整理孙中山的著作,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梳理、考证的过程中,对孙中山思想的发掘研究的成果也颇为丰厚,一些学者还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专门的学科——“中山学”。的确,孙中山的伟大思想对现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他的人格魅力受到世人的尊崇和赞同。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解读、总结归纳等研究方法,仅从孙中山的人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三个方面作一简要论述。

一、孙中山人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语境

19世纪中后期,由于帝国主义加紧了全球扩张,各国竞相对华大量输出商品和资本,不断瓦解着中国的自然经济,而这客观上又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近代化过程。这一时期政治上内忧外患,民族矛盾、民族危机日益突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以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为最大的压迫,因而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1]民族解放构成了各种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运动的基本内涵。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参与到这场运动中来。

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主张“人能尽其材,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2],想通过改良手段效法西方,结果遭到冷遇。上书的失败促发了他思想中的革命因素。他多次策划和领导革命武装起义,但是“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3]面对严峻的考验,孙中山意识到必须扬弃过去的观念,使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达到新的高度,实现了个人思想上的第二次转变,走上国共合作的道路。

在那样一个疾风暴雨的年代,客观上缺乏充分的条件让孙中山把自己的思想酝酿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因此他的人学思想也表现出一定的内在矛盾性。如他非常重视民生问题,把它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并提出了解决“民生不遂”的一系列原则和途径,但是却没有真正认识到产生民生问题的社会阶级根源;他用“生元”阐明生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把“生物元始”定在生元这一阶段,却忽略了前细胞时期生命的发展过程。总之,孙中山的人学思想是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的。

二、孙中山人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互助人性论。对人性的理解是人学理论的基础性命题。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对孙中山的思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他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观点。他认为人类进化与物种进化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以互助为原则。”[4]人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所在就是互助,能否遵循互助原则向前发展是人类兴衰存亡的根本原因。人类为了“求生存”,不可避免地要与天斗、与野兽斗,只有“互助”才能增强斗争能力,因此“互助”是人类进化的必然趋势。同时孙中山又认为,人由动物进化而来,便多少带有“兽性”,需要通过道德教化的作用减少“兽性”。他说:“我们要人类进步,是在造就高尚人格。要人类有高尚人格,就在减少兽性,增多人性。没有兽性,自然不会做恶;完全是人性,自然道德高尚。”[5]孙中山根据新的历史条件,把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孝仁爱”范畴加以改造,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并主张用这些民族的精神、好的道德教育革命党人,对国民和青年学生提出新的道德要求,这样我们的民族地位才能恢复。

2.民生观。何谓民生?孙中山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生计、群众的生命便是。”[6]他批判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认为阶级战争是社会进化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种病症,在他看来民生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原动力。“因为民生不遂,所以社会的文明不能发达,经济组织不能改良,和道德退步,以及发生种种不平的事情。像阶级战争和工人痛苦,那些种种压迫,都是由于民生不遂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7]孙中山进一步指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两个重要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但是他没有真正揭示出产生民生问题的社会阶级根源,不过这种忧民爱民的意识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

3.自由平等观。“自由、平等”作为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口号,也是孙中山人学思想的起点。什么是“自由”?孙中山觉得“简单言之,在一个团体中能够活动,来往自由,便是自由。”[8]但是他认为“放荡不羁”的自由不是“真自由”,个人的自由应有一定的范围和限制,极端的自由就是个人主义,就是无政府主义。这与孟德斯鸠所说的“自由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是一致的。在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的关系上,他认为“个人自由”要服从“团体自由”和革命的需要。

平等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孙中山摈弃了西方资产阶级天赋平等的观念,认为自人类初生几百万年以前至近来民权萌芽时代,从没有见过天赋有平等的道理,而专制帝王变本加厉更是造成了人为的不平等。民权是自由平等的保证,只有民权发达了,才有真正的平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发展,因此要“为民权去奋斗。”

4.“生元”说。孙中山接受了当时细胞学说上流行的卡里尔的观点,用“生元”阐明生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所谓“生元”即细胞,他取“生物元始之意”,“特创名之曰生元”。[9]他认为物种进化从“生元之始生”,“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新陈代谢,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10]关于生元的属性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孙中山写道:“生元者何物也?曰:其为物也,精矣、微矣、神矣、妙矣,不可思议者矣!按今日科学所能窥者,生元之为物也,乃有知觉灵明者也,乃有动作思为者也,乃有主意计划者也。”[11]有些学者据此认为这是生命发展观上的形而上学乃至二元论观点,而杨正典教授持不同看法。他说,“尽管生元说在理论和方法上都表现出局限性,但它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吸取的科学真理,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唯物主义的新观点。”[12]

5.“替众人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孙中山致力中国革命四十年,贯穿其中的精神力量是“替众人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毛泽东评价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3]孙中山一直教育革命党“当立心做大事,不立心做大官”。在共和时代,一切官吏“皆人民之公仆也”,应努力“替众人服务”,为众人服务是新时期的崇高道德。

三、孙中山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既是孙中山人学思想的基本内蕴,也是我们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应该提倡的。中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虽然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个体制还很不成熟和完善,发展方式上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于人们对目前社会现状的某些问题的认识理解不同,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权力意志主义与主流价值观——集体主义并存的现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社会不得不认真审视集体主义所具有的优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样一个科学命题。它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上表述中虽未出现“集体主义”,但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内涵却已经渗透其中。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体、私营、外资等经济成分还将长期存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集体主义价值观会越来越显示出其他价值观无法比拟的社会凝聚力和时代合理性。

2.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告诫全党,“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1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的优越性。

其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搞社会建设、解决民生问题也要依法进行。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群众的利益诉求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激化矛盾。因此要加大立法力度,加强执法监督,把法治落到实处,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关乎民生建设的问题。

再次,合理调整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是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首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前所暴露的各类社会矛盾来看,最根本的是逐年加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财富分配不公。我国已连续多年保持GDP高速增长,而发展经济的目的是要让全体人民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民。因此要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

3.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孙中山人学思想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类历史是在不断追求自由解放的过程中写就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完全的社会公有制条件下,在自由人联合体共同掌握生产资料的条件下,每个人自由发展产生的物质、精神财富,才不会成为剥削压迫别人的资本,而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5]要解决人的自由个性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协调发展这个重要课题,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把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我们党目前一切工作的着眼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前行。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

[3] [6][7][8]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99;355;386;272.

[4] [9][10][11]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195;163;195;163.

[5] 孙中山全集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316.

[12] 杨正典.孙中山的生元说辨析[J].哲学研究,1981,(10):27-35.

[13] 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2.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6.

猜你喜欢
人学孙中山民生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河北画报(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6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北人学没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人大建设(2017年8期)2018-01-22 02:04:23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中国商界(2017年4期)2017-05-17 04:36:26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
湖湘论坛(2016年4期)2016-12-01 04:24:29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
团结(2014年4期)2014-02-28 17:03:51
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