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遥,赵鸭桥,宋丽华,彭成圆,张榆琴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拉动社区文明建设
——丽江玉湖村旅游合作社发展之路
路 遥,赵鸭桥,宋丽华,彭成圆,张榆琴
(云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丽江玉湖村从昔日典型的后进村发展成为现在云南省首批乡村旅游特色村,主要得益于闯出了一条“党支部+旅游合作社”的发展新路子。旅游合作社的发展壮大了玉湖村集体经济实力,拉动了社区文明建设。
集体经济;社区文明;旅游合作社
(一)自然环境资源丰厚
玉湖村位于玉龙雪山脚下,纳西语称为“巫鲁肯”,又名“雪嵩村”,处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玉龙雪山正腹地,被誉为玉龙山下第一村。距丽江市区16公里,幅员面积46.66平方公里。村东有玉湖天然生态公园“龙女湖”西有玉柱擎天风景区,背靠玉璧(玉龙雪山),怀抱金川(丽江田园风光景色),村野田畴与玉龙雪山紧紧相连,相互辉映,构成“阳春白雪”的世间奇光。玉湖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373户,1438人,村党组织下设3个党支部,85名党员。耕地面积4074亩,人均耕地面积3.04亩。
(二)社区发展相对滞后
2003年时,玉湖村还是玉龙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偏僻山村,更是玉龙县出了名的问题村。按说,玉湖村不该和“穷”字沾边,这里雪山、森林、草甸、山泉、矿石、珍惜动植物等资源丰富,曾经探寻香格里拉的美籍奥地利植物学家、探险家、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洛克还在这里居住了近十年的时间。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没有给玉湖村带来经济的腾飞,反而被列为白沙乡的后进贫困村之一。多数群众迷信、好赌、酗酒,打架斗殴现象时有发生,过着游手好闲、无所事事、自由散漫的生活。同时受气候、土壤、水源等因素的制约,种植业和养殖业收益极低。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937元,人均有粮不及300公斤。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生产靠救济;看山愁,看水愁;“有女不嫁玉湖村,穷山恶水出刁民”等民谣是当时玉湖村的真实写照。
穷怕了的村民们把手伸向了环绕着村落的森林,“开辟”了滥采乱伐,以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玉湖村当时的民居建筑多为石木混合结构,木结构承重。一棵棵汲取了天地灵气,见证了玉湖村成长的百年大树倒在村民锐利的斧锯之下,变成了村民建房的木料。远方来的游客不禁叹息“花钱来这,看到的竟是比腰还粗的树桩,太可惜了!”
(三)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2000年,玉湖村开始出现零星的农户自发把自家的马牵出来,载游客从小道上玉龙雪山游览。玉湖村有养马大户和养马小户,口才好的村民一天能牵能拉到8、9位游客,而口才不好的甚至一天一个客人都载不到。为了争抢游客,村民之间曾发生斗殴事件。不仅经济没有得到发展,村民之间也相互不信任,团结的氛围没有了,给游客留下了极不好的印象。养马大户雇村上的养马小户甚至不养马的人来帮着牵马,牵马的村民一天只能赚固定的、较少的走马费,大部分的钱都让养马东家赚了。久而久之,这种利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滋生了“小户仇大户”的心理,最终使得有些原来处得亲如兄弟的村里乡亲反目成仇,整个村陷入了人心涣散,邻里不和的漩涡。
(一)能人带动村级组织
2004年,“两委”换届,在外经商多年的致富带头人赵世军回到玉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领导下,闯出了一条“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致富新路子。整个玉湖村开始打造和培植骑马徒步生态观光旅游。玉湖旅游依托丽江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凭借着丰富的自然和民族文化资源,以“沿着洛克足迹、走进玉龙雪山”为主题,按照“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人人参与、户户受益”的模式开展村民对资源的组织管理。构思非常的美好,但旅游合作社发展的道路是布满荆棘的。最初,旅游合作社并没有其正规的办公场地,而是借用了玉湖小学的足球场。合作社的成员在足球场上摆起一张课桌就开始了他们接待游客的工作。
(二)教训促进社会分工
发展初期的一次游客落马事故让合作社认识到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村民们着手制定并完善了真正意义上的管理制度。全村以户为单位,一户一马,一马一号,全村共357个马号。在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安排下,以马号为序,轮流为游客服务,马号可以在农户间自由转让。合作社为马夫、售票员、景点讲解员和游客投了人身保险。他们还开设了游客休息室、服务热线和投诉电话,进行游客服务满意度测评,力求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利益分配上,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参与合作社牵马在服务过程中马匹受伤一次补助200元治疗费,马匹死亡一次性补助农户500元。
合作社将全村旅游资源统一管理起来,实行了集体资源全体村民共享,解决了村民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问题,并且农民的收入和合作社效益挂钩,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开展旅游业,壮大合作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玉湖村的产业结构由原来的传统农业向乡村生态旅游业转变,切实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合作社在利益分配上,采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把总票价收入按照适当的比例,划分为旅游服务促销费、服务马匹所得、管理人员工资、办公经费、集体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教育基金、特困救济金和年度农民分红款八部分统一安排,并每季度公式一次。
(三)支部粘合各方利益
随着合作社发展的不断深化,旅游收入的不断增加,玉湖村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开创“党支部+合作社”的模式。党支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小康玉湖、生态玉湖、魅力玉湖、和谐玉湖为目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切实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与民居建筑相协调的原则,先后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2500米游路、710米村道和3000多米兴玉渠;修建了停车场、管理房、环保厕所、售货室等旅游服务与设施。二是切实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以家庭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以美化、亮化、绿化、改厨、改厕为重点的整村推进项目。引玉湖水库的水进村,完善了人畜饮水工程。新建村卫生室,村里为群众出资使参合率达100%。三是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表彰奖励先进教师、优秀学生,对考上大学的玉湖籍学生给予奖励,对于考上普通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600元,考上一本的每人奖励1000元,考上清华、北大的每人奖励10000元;成立了老年协会,修建了活动室,设立敬老基金,村集体每年都拿出资金支持老年协会工作;创办农民夜校,加大对村民的培训力度;组织民间文化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玉湖纳西巫鲁肯旅游节”,举办“火把节杯”、“春节杯”运动会。在各项工作中带头干起来,“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不断涌现,玉湖村获得了玉龙县委、县政府授予的“文明村”、“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一)经济手段对古城发展管理的作用
进入丽江,当地旅游局工作人员会要求各类入城外地车辆上的每个人交80元的古城维护费。古城维护费即使不在入城处收取,在进入主流景点时也将收取。细想一下,那些不去主流景点游玩,而是进行非主流的个性旅游的人群,也应该为丽江的保护做些许贡献。只是在交谈中,村委领导表示村一级的旅游组织并不知道如何从总体规划中获益,并运用到村一级的保护与再开发中。在平衡村级发展与区域保护的过程中,适宜地运用经济手段、建立互信的分配机制将有助于推进总体规划。
(二)妇女角色对社区文化发展的贡献
过去,玉湖村每个家庭的分工大多是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妇女只是在家做饭,洗衣,缝缝补补,管理家务,养老护幼,活动的范围极小。而现如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女性活动的圈子大了,地位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每年基层妇联都举办“玉湖巫鲁肯旅游节”,组织妇女开展文艺演出、技能比拼、知识竞赛等活动,既丰富了妇女的文化生活,还带动全村男女老幼共同参与,促进了玉湖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评先树优活动,以评选“优秀妇女之家”、“三八红旗手”、“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为切入点,注重抓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的推广,使玉湖村从过去先进典型几乎为零发展到现在荣获多项殊荣。玉湖村先后被授予全市“优秀妇女之家”、“巾帼科技示范村”。据介绍,全村已有2名妇女被评为“双学双比”女能手。近几年还涌现出了一批创业女能手,村里有6名妇女依托旅游业发展在家里创办了具有纳西特色的农家乐。
(三)旅游发展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诉求
走进玉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石木混合垒起的二层小楼房。玉湖村的民居和别处的纳西民居用土垒墙、青石贴面不同,是用石头垒成,土木结构的。走进每一个院落,你会发现它们都是纳西族典型的三房一照壁的形式,形成围合式的空间,院子内通常会布置一些盆景花卉和石头小品景观,环境十分的清净优雅。民居建筑多为两层,底层住人二层作为储藏;门头、窗、屋脊、山墙、铺地、照壁等装饰简单朴素而极具地方特色。在询问中,我们才了解到,原来这是听取了远方的游客的建议之后统一规划改建的。据说,2004年之后,来玩的游客给村领导提出玉湖村原有的房屋外观很宝贵,极具纳西族的特殊性,应该得到保护并传承下去。当时的村委领导班子征得了村民的同意,统一规划修建了玉湖村现有的整齐的村落。房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现如今玉湖村石木混合结构的房屋成了整个村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玉湖村民信奉东巴教,东巴教是一个原始宗教,它反映了纳西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意识。玉湖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处处糅合了纳西族和谐的生态伦理观念。玉湖村旅游合作社的发展是一种顺乎自然规律的可持续性发展。发展的目标是不断地探寻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平衡点,在开发中保护自然、生态,在保护自然、生态中寻求发展、致富之路。“党支部+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兼顾了每家每户的利益,真正做到了集体资源全体村民共享,为最终实现包容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受比尔·盖茨基金会资助,项目名称:云南烟农可持续生计替代研究、示范及政策倡导项目)
[1]段德罡,陈东琳.走进纳西玉湖村[J].城乡建设,2010,(2).
[2]水清.玉湖气象新——玉龙县白沙乡玉湖村掠影[J].云南支部生活,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