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2012-08-15 00:52王浩然
关键词:中国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王浩然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1921-1935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特征

王浩然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早期共产党人在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实际的斗争,深入认识中国国情。同时在以俄为师的影响下,开展组织工人和革命实践活动。期间有过迷茫,有过纷争,在经历了失败的惨痛打击和深刻的集体反思之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幼稚走向成熟,中国的革命道路逐渐清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特征;1921-1935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敢于应对任何风险和挑战的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跟共产国际有一定的组织关系,指导思想虽然很先进,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却被注入了“俄式基因”。从1921年到1935年这一段时期,中国的革命事业跌荡起伏,工人运动在成功和失败中交织,党的组织在独立和被领导中挣扎,党的领导人也在学习和探索中反思。大革命失败后,党面临着不小的危机,然而通过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改造,党不仅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还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期间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逐步明晰

中国人最早是在19世纪末从西方传教士那里知道社会主义的,但社会主义思想是在20世纪初绕道日本才开始大规模向中国传播。当时大批中国青年在日本留学,大量接触学习社会主义观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作为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阵地。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有力的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挺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1]P15他们构成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学习和研究的主力,开始大规模学习宣传俄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逐渐结束了当时中国多途径多版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输入和宣传的状况,把人们的目光集中聚焦在俄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上来。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和重视,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他在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这篇长文中,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明确指出这“三部理论都有不可分的联系,而阶级竞争如一条金线,把三个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2]P1771922年陈独秀发表了 《马克思学说》,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剩余价值、唯物史观、阶级争斗、劳动专政等内容。并且认为 “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著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书,这书底精髓,正是根据唯物史观来说明阶级争斗的。”[3]从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特别是早期共产党人的宣传活动和著作中可以发现,在对俄式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中他们首先注意的是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唯物史观学说,特别重视阶级斗争学说。

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实际需要,各地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多种形式的共产主义小组,开始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播马克思主义。首先是创办报刊。1920年9月起,《新青年》杂志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创办报刊,如湖北的《武汉星期评论》、济南的《励新》、广东的《群报》等。其次一些共产主义小组还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团体,组织进步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实际问题。[1]18-19再次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积极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论战,帮助当时一批挺向社会主义的进步分子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派别的界限,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最后,各地共产主义小组以相当大的力量直接投身到工人中去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二、重视研究中国的国情

探索研究中国国情,主要是认识和了解社会基本状况,尤其是了解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阶级状况和革命道路等。早期的共产党人比较注意研究中国国情,至少在学习俄国先进的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意识的结合中国实际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考中国革命问题。“只有认清中国社会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4]1919年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认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它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样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所以现代的社会主义,包含着许多把他的精神变成实际的形式使合于现代要求的企图”。[2]P230“应该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一面就种种问题研究实用的方法,好去本着主义做实际的运动”我们“应该细细地研考马克斯的唯物史观,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以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2]P5他同时还鼓励进步青年学生,勇敢的深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的实际。引导他们深入工厂,接触工人,掌握工人的思想动向。在他的鼓励和影响之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深入城市的工厂,穿起工人衣服,学习工人语言,从事工人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在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紧密接触过程中,了解无产阶级生活和思想实际,宣传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为后来蓬勃发展的工人运动奠定了基础。先进的知识分子与基层工人一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际一结合,便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

毛泽东在接触马克思主义时,就注意掌握中国的国情。1920年3月,他在给周世钊的信中写道:“吾人如果要在现今的世界稍为尽一点力,当然脱不开‘中国’这个地盘。关于这地盘内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实地的调查,及研究。”[5]正是善于研究和分析中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在具体实践中找到符合中国革命发展实际的基点,从大革命的失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从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到万里长征的胜利。一路走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开始主动掌握中国革命发展的主动权。

三、以俄为师,被俄所困

处于历史大变动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遇到了俄式马克思主义从未遇到过的许多陌生复杂的新问题。他们从十月革命的成功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和方向,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走俄国的路”,他们看到了俄国与中国国情存在着某些相似性,但没有深入分析和研究两者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由于当时中国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和早期共产党人自身条件的限制,使他们长时间拘泥于俄式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简单的把俄式马克思主义拿来就试图能顺利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以至于他们不能清楚准确把握中国革命的脉搏。

在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后,俄共和共产国际依据俄国国情得出的经验来指导中国的革命,随着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从组织原则和运动形式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难以抗拒俄式教鞭,在大革命中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胜利的背后暗藏危机。到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受到共产国际的影响面对国民党右派的步步逼近,无法做出符合革命发展的准确决策。发展到后期的右倾投降主义,不但使中国共产党基本丧失了革命的领导权,而且共产党的自身组织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潮。“以什么样的方式,走什么样的道路继续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从1927年大革命之后,党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逐渐滋长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左”倾错误倾向。尤其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错误,“在思想上、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完整,在全党影响最深”。[6]他们曾明确表示:“中共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对共产国际路线百分之百的忠实’这个口号,是使党更加布尔赛维克化和苏维埃革命更加胜利的唯一道路和保证”。[7]P599因此就产生发展了进攻大城市、中间势力是最危险的、片面强调党的领导机关中的工人成分、在党内斗争中坚持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等错误政策,使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轨道上越走越远。加上近代中国国情异常的特殊性及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导致一部分早期共产党人在后来的中国革命实践中屡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四、破茧成蝶,走自己的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的总结中国革命发展的经验教训,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挣脱了俄式马克思主义条条框框的桎梏,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以其独有的实践精神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刷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气象,中国革命之路从此豁然开朗。

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曾指出“毛泽东同志从他进入中国革命事业的第一天起,就着重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以从事于对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7]P602早年毛泽东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理解,组建新民学会,组织工人运动,深入农村调查,很快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骨干。

大革命时期,他对中国社会结构和阶级状况作了全面分析,并通过实践认识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土地革命前期,毛泽东又主持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初步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深入实际的革命斗争实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深化,尤其是在反思历次“左”右倾错误的惨痛教训时,毛泽东更加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成功的根本所在,中国共产党只有自觉认识和正确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走向成熟,才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1930年,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8]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必要性。

通过长期实践探索,早期共产党人不断系统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深入地认识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不断坚决地克服“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不断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成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李大钊.李大钊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中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195.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5]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68.

[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9册)[C].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2.

猜你喜欢
中国化革命马克思主义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