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本质特征
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马克思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具有哲学和经济学双重语意,而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是指整个人类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全面生产,它是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的生产是现实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产,是由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社会生产。
人的生产;社会生产;全面的生产;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生产”概念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具有经济学和哲学双重语意,而作为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是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的核心范畴。从马克思的文献中可以看出,尽管马克思没有对哲学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作具体的界定,但却对其本质特征作了极为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人的生产”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现实的社会生产,是全面的社会生产,是由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社会生产。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本质特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既不同于有着类本质区别的“动物的生产”,因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1]P58;也不是特指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如资本主义生产,因为“好象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一一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可是,生产的一切时代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2]P3;更“不只是特殊的生产”,如单纯经济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即人口的生育、人类自身的生产。它是一个抽象概念,在更高程度上是指“生产一般”,即“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就是有许多组成部分的、分为不同规定的东西”,[2]P3这种生产“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或广或窄的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2]P4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实质上就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生产是人与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
首先,人是社会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社会性质是整个运动的普遍性质;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社会也是由人生产的。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甚至当我从事科学之类的活动,即从事一种我只在很少情况下才能同别人进行直接联系的活动的时候,我也是社会的,因为我是作为人活动的。……而且我本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因此,我从自身所做出的东西,是我从自身为社会做出的,并且意识到我自己是社会的存在物。”[1]P83-84在马克思看来,人与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自身的存在就是社会的活动。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马克思还特别强调,“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体对立起来。个体是社会存在物。”[1]P84“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孤立的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就像许多个人不再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2]P2由此,关于人的本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一定方式进行生产并由此而产生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次,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们借助于生产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总是表现为社会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作为它的主体出现的只是个人,不过是处于相互关系中的个人,他们既再生产这种相互关系,又新生产这种相互关系。这是他们本身不停顿的运动过程,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更新他们所创造的财富世界,同样地也更新他们自身。”[3]P226“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4]P345事实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就是从生产劳动也即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入手,揭示了人类及其社会历史的演进过程和内在规律。这就是,为了生活,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在生产物质生活、创造物质财富过程的同时,生产着一切其它的生活如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及其过程,并创造和形成一定的新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正是“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产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32
最后,社会生产构成人与社会统一的现实基础。人的生产总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个人的生产,它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社会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生产特别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从自然界中分离并与动物区分开来由此构成人的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社会生产,也就没有人类及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此,马克思曾有过大量的具体阐述。马克思曾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分看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P67“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4]P344而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是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社会生产过程既是人类生活的物质生存条件的生产过程,又是一个在特殊的、历史的和经济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过程,是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些生产关系本身,因而生产和再生产着这个过程的承担者、他们的物质生存条件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即他们的一定经济的社会形式的过程。”[5]P927因此,每一历史条件下的人们所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人们自身全部的现实社会生活及其过程。
马克思哲学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概念,是指作为人类特有的活动方式而存在的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全面生产,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和精神生产等基本形式。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不仅深刻揭示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工人)的生产的片面性及其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而且较系统地论述了“人的生产”的全面性及其内在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当时的经济事实出发,无情地揭露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被剥削、被压迫的无产者即“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不当作人,而只仅仅当作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来考察,[1]P14-15并为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的阶级实质。同时,也深刻地揭示和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把人的类生活变成对于作为工人的人来说,只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1]P55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下的人(工人)的生产劳动具有片面性,只有在非异化劳动状态下即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下,作为人的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从而真正地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只有这种实践活动才是人的全面的生产,才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为此,马克思通过对比分析“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的类特性,明确阐述了“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他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子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1]P57-58动物的生产仅仅是满足它自己或它的幼子直接的肉体需要而进行的单一的片面的生产,而“人的生产”不仅仅为了满足于肉体的生存需要,还要满足享受、发展等其它方面的需要,因而是人类社会“全面的生产”。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得到丰富和发展,由此形成了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费尔巴哈》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全面生产的主要内容:(一)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4]P79这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活动和基本条件,是一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二)繁殖,即人类自身的生产。“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活的人们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4]P80后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将“繁殖”这种“种的繁衍”称之为“人自身的生产”。(三)社会关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4]P80社会关系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P71由于人们之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需要的增长产生新的社会关系,新的需要又引起社会关系的变化。(四)精神生产(或称意识的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4]P72意识一开始就是并始终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产物,它的存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它由社会的物质生产决定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性质、形式和内容。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内在的各种生产要素之间始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具体历史发展阶段,由于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同,各生产要素的作用并不是等量齐观,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对此,马克思还强调,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形式,“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1]P82此外,“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2]P24
纵观马克思“人的生产是全面的”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轨迹可知,马克思真本意义上的“人的生产”是超越经济学范畴并作为社会存在物的活动方式而贯穿于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始终的全面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全面生产。事实上,在《手稿》、《神圣家族》、《德意志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马克思曾使用“生产”、“社会生产”、“全面生产”等一些概念,却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社会全面生产”这个概念。但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和话语中,“人的生产”不仅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也是全面的社会生产,它实质上就是社会全面生产。这种社会全面生产是由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首先,人的生产取决于人的全面本质的内在规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整体特性、类特性恰恰就是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而通过实践改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的这种生产正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因此,“为了人并且通过人对人的本质和人的生命、对象性的人和人的作品的感性的占有,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不应当仅仅被理解为占有、拥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P85这就是说,社会生产是作为总体的人为了人自身并通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体现自己既有的全部本质力量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其活动的全面性和多种多样性取决于人的本质规定的全面性和多种多样性。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进行社会生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性的,但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始终是社会生产的最基本形式。
其次,人的生产是由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必然性所决定的。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人类体现自身内在本质规定性的必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彻底解放的最终目的。社会全面生产作为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现实的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此,马克思作了具体的阐述:第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马克思非常重视社会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资本家)狂热地追求价值的增殖,肆无忌惮地迫使人类去为生产而生产,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6]P649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由人们用以进行社会生产所消耗的时间的节约来决定。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3]P225因此,人们“用来生产小麦和牲畜等等所需要时间愈来愈少,用来进行其他的生产——物质和精神的生产的时间就愈多。无论是个人,无论是社会,其发展、需求和活动的全面性,都是由节约时间来决定的。”[7]P67要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进行社会全面生产,并尽可能地节约社会生产时间,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更多的活动空间。第三,每个个人必须全面发展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强调,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使自身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8]P71只有个人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都得到提高,从而才可能推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以及对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占有,使它们变成自己自由的生活活动。第四,人的真正的解放是发展人的全面的生产能力的前提和根本保证。马克思指出,人的解放,“只有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当人们还不能为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4]P74而“这种现实的手段”必须通过共产主义革命“使现存世界革命化”,以致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消灭私有制。[4]P74-75也只有这样,每一个单个人的真正的解放、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才成为可能,“单个人才能摆脱种种民族局限和地域局限而同整个世界的生产(也同精神的生产)发生实际联系,才能获得利用全球的这种全面的生产(人们的创造)的能力。 ”[4]P89
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的“人的生产”概念实质上就是社会全面生产,它体现了人的全面的社会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社会全面生产是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全面生产为手段,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的,促进和实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培育和提升人的普遍的和全面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和完善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等各方面需要。在当代中国,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生产”概念的本质特征,既是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客观要求,也为当代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方法论启示。
(注:本文系浙江省2009年教育厅课题(资助)项目“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当代形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200908783)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