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宏,庄道元
(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
汪正宏,庄道元
(淮北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通过运用 SWOT分析法,对皖北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发现,皖北要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全面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皖北地区;农业;SWOT分析
皖北地区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以及沿淮部分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国土面积约占安徽省的1/3,总人口超过安徽的50%。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农业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2010年,皖北地区农业占工农总产值的比重为22%,高于安徽全省的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1]。分析皖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业基础设施改进。据统计,2010年皖北地区可灌溉面积已达68%左右,17个县通过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建设旱涝保收田50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832.7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22.7万台,分别约占占全省的54%和50%。小麦、水稻等农机化作业率分别达80%和40%以上,农业信息、农产品质检、动植物保护以及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在建设中都有新发展。[1]
2.种养殖业规模化程度提高。据统计,2010年皖北三市六县10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123户,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区)68514个,规模养殖比重达55%以上。以凤阳县为例,在基地建设中已培育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235个,各类养殖大户3687个,已建成畜禽养殖小区9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企业40家。农产品优质率提高。以阜阳市为例,2010年全市优质小麦546万亩,优质稻75万亩,优质淀粉型山芋65万亩,高蛋白大豆125万亩,优质率分别达到74%、90%、45%和73%。[1]
3.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现。皖北六市三县是我省、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内大宗农产品的优势区域,各市县发挥优势,大力引导,重点推进皖北地区优质麦、优质稻、优质棉、优质油料、优质牛羊肉、生猪、无公害蔬菜、水果等基地建设,一大批按规划实施的优势农产品布局区域已基本形成,为培育主导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砀山酥梨、怀远石榴、涡阳苔干、萧县葡萄等传统品牌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沿淮的柳编、草席逐步成为出口创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点。
1.农民收入仍然不高。2010年,皖北地区拥有总人口为3017.6万,其中2427.7万农业人口,占其人口总数的80.4%;农业产值为612.2亿元,占该区工农业总产值的45%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较低,皖北六市农村人均收入只有4758元,其中以阜阳最低,为3712元,淮北最高为5639元,但低于安徽省人均水平5769元,更低于沿江的马鞍山的8066元和芜湖的6939元。[1]农业人口众多,收入的低下,说明皖北农业处于贫困落后状态。
2.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安徽省是劳务输出大省,而皖北地区劳务输出比例则更高,如2010年皖北外出务工1750万人,占总人口的55.7%。[1]外出务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收入,大量的收入回流也部分改变了皖北地区的落后面貌,但靠务工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并不能保证地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事实上,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年老体弱的农民,整体素质较差,很难接受新的农业技术,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皖北农业和农村发展,使得支柱产业的农业变成了弱势产业。
3.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我省农产品特别是皖北地区农产品大部分仍以原材料或初级加工产品进入市场,附加值很低,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聚性不强,影响和制约着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提高;龙头企业规模小,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企业联农户带基地的能力不强。
1.省政府大力支持政策倾斜。据统计,2010年安徽省共安排皖北三市七县农业财政专项资金10.6亿元,占全省41.6%。安排增粮规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种养业良种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农村沼气、生猪奶牛规模化标准养殖场(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等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总投资5.49亿元。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六市三县建立重点龙头企业联系制度,在银行授信、信贷支持、企业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有2家龙头企业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油行业前100强龙头企业,占全省一半。支持宿州市 桥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并获农业部批准,该区成为全国首批5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
2.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2010年皖北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780家,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达到160家,农产品二次加工率在26%-37%。近年来,拥有800万农业人口的阜阳市以食品工业为突破口,着力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机无限。2010年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经达到了209家。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淮北市近年来抓住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55%,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淮北第二大支柱产业。与阜阳市和淮北市一样,近年来,皖北各市均把农业产业化摆在优先发展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富民强市。
3.科技不断助推农业发展。省政府明确提出,加强皖北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支撑,要继续抓好新型农民培训,优先安排推进六市三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倾斜安排农业部粮油棉高产创建项目。安徽农业大学积极与皖北的亳州和宿州积极合作。自2008年与两市签订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以来,安徽农业大学已在宿州开展合作项目32项,争取项目经费近千万元;与亳州联合开展了粮食丰产工程、黄牛振兴计划、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25项。
1.投入不足与生产要素流失严重。主要表现为,皖北三市六县地方银行存贷比严重失衡,形成了越不发达的地区,越是需要钱投入,越是资金外流严重;国家虽实行了一系列直补政策,但由于受农资、农产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各级财政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规模养殖等方面的资金、覆盖面小、推动力不大。一些地方农民创业难、贷款难长期存在,基层金融制度创新步履维艰。由于农户积累少,资金分散,缺乏大规模投资农业的可能,政府应是农业投资的主体。2010年,皖北用于农林水事务支出仅为48亿元,高于皖南,低于皖中,仅占该地区财政总支出的8.5%;据统计,2010年皖北乡镇级政府的农业投资完成额平均每个乡镇只有232.3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8.3万元。同时,农村的土地、资金等一些要素仍然不断地从农村流入城市,1995至2010年皖北净减少耕地75万亩,从而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1]
2.农业基础比较薄弱。皖北各市县农田水利设施普遍失修,农村现有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上是吃老本,包括机井、灌溉沟、塘,大多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前修建的。由于投入较少,年久失修,加之旱涝灾害频发,给在用的水利设施很大的压力,很多设施已经老化或者不堪重负了。2010年皖北总耕地面积占全省的超过50%,而有效灌溉面积1451千公顷,全省的3453千公顷,只占全省的42%;皖北旱涝保收耕地面积964千公顷,只占安徽省的37%;以亳州市为例,旱涝保收耕地面积191千公顷,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8%左右。[1]
3.旱涝灾害频发。皖北地区地处淮河流域,受季风影响,总体水量偏少,而且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匀。丰雨期多集中于夏秋之交,多为暴雨,容易引发内涝[3];梅雨季节南北暖湿气流不在此流域交会或时间很短,则常常发生干旱少雨天气,形成旱灾。皖北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建设水平低,排灌工程年久失修,田间工程不配套,加重了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10年全省耕地受水旱灾害总面积为1595千公顷,其中皖北受灾481千公顷,占30%。[1]
皖北地区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就要发挥本地区农村特有的优势,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1.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一要以支流和干渠治理为内容,加强淮河治理配套工程建设、立项治理淮河洼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要将80%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安排在皖北六市3县,通过3-5年努力,力争旱涝保收田由现在的30% -50%提高到70%-80%。二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解决农业生产易旱易涝和高标准农田比重低两大问题。同时,要加强林业建设,构建功能多样的农田综合防护林体系,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三要用机械化装备农业。在推进规模经营中,把粮食生产的耕、播、收、脱机械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四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三电合一项目建设,推进网络向基层、向企业和大户延伸,切实增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五要加强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建设,逐步构建农资、农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中心。
2.大力提高农民素质。现代农业需要现代农民。目前皖北地区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不高,影响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做好劳动力培训大文章。要利用职业学校、培训项目以及各类专业培训,多形式培训农民使他们外出务工有技能,在家务农懂技术,全面创业会经营,在建设现代农业中成为新型农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倾斜安排农业部粮油棉高产创建项目,完善技术专家联系服务大户制度,加强技术培训和关键技术措施到位。
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加快皖北六市三县现代农业发展,要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着力点,强力推进。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小麦、肉类、果蔬、乳制品、水产品等精深加工产品链。依托皖北地区烟草、酿酒生产优势,壮大生产规模,提升质量品味,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要一县一策或一市一策,合理布局,优势先发。加工业要向精深加工提升,要延长已形成规模的稻米、面粉加工产业链,向食品工业发展,借鉴河南经验,把原料基地变成食品加工基地,加快建设宿州优质面粉加工基地,阜阳、淮北畜禽养殖和加工基地,宿州果蔬加工基地。要在工业兴县中把农产品加工园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凤阳、萧县、怀远、霍邱等地都已开始行动,呈现较好发展态势。
[1]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队.2011年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2]刘竹林.安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比较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9(5):20-22.
[3]刘亚中.皖北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脱贫对策探讨[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5):94-95.
F327
A
2095-0683(2012)01-0009-03
2012-01-0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41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招标项目(SK2012B599)
汪正宏(1976-),男,安徽望江人,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硕士;庄道元(1972- ),男,安徽宿州人,淮北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