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开拓尚智尚新——论“湖北精神”

2012-08-15 00:54:40李社教
关键词:湖北精神文化

李社教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开放开拓尚智尚新
——论“湖北精神”

李社教

(湖北理工学院,湖北黄石 435003)

文章强调了湖北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凝练、培育、塑造“湖北精神”的必要性,探讨了提出“湖北精神”的原则,并在吸收历史营养、融入地域特色、分析现实情况、确立价值取向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反思,提出了以“开拓开放、尚智尚新”为“共同语言”的“湖北精神”。

“湖北精神”;必要性;原则性;开拓开放;尚智尚新

《禹贡》最早把中国的区域划分为“九州”,现今的湖北大部分地域属于“荆州”;周代的“分封制”最早对中国进行了行政区划,生存于江淮区域,商代就成为南方大国的“楚”被封为子爵;东汉时“荆州”这一行政区划,基本奠定了今天湖北的地域格局,所以至今湖北自称为“荆楚大地”。千百年来,湖北人民凭着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创造了有着鲜明地域特色的荆楚文化,也孕育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湖北精神”。

一、提出“湖北精神”的必要性

文明包含三个层面,即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五大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不仅要有物质上、经济上的“硬实力”,同样要有精神上、观念上的软实力。在我国连续30年经济腾飞,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撒切尔夫人曾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夫人的话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国,能在精神、思想层面对人类贡献什么?要用事实回答这一问题,中国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这是全中国人民的任务,湖北人民也不例外。我国遵循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主动选择了市场经济,但市场经济有着“双重效应”,我国的经济发展被全世界称之为奇迹,但我们的文化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却有着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正因为这样,中央多次通过全会决议的形式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比如,最近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意识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人之所以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就因为人有着精神。精神对人意味着价值尺度、价值追求,是人行动的动力源泉,存在的内在支撑,生活的意义所在。所以,湖北的人民需要凝练、培育、塑造胎息于历史,孕育于现实,并能面向未来,引领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湖北精神”,这在精神缺失的当下尤为重要。“湖北精神”是在湖北的土地上生发,由湖北人民实践,为湖北人民所追求的精神,全湖北人民都是创造者、传承者、实践者、追求者、示范者。通过这样一种“共同语言”来形成精神共识和文化认同,以延续文化血脉,营造精神家园,体现人文关怀;来感召民众,凝聚人心;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构弘扬主流价值精神的高地。

二、提出“湖北精神”的原则

(一)“湖北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的具体体现

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地域文化,湖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湖北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凝练、培育、塑造、倡导湖北精神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湖北的贯彻弘扬,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在湖北的具体体现,是在共同价值认同、价值构建基础上的地域性表达。

(二)“湖北精神”是湖北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文化是传承的,文化也是创造的。“湖北精神”既要具有鲜明的湖北区域特点,还要体现引领、先导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湖北精神”不仅应该来自于历史的积淀,传统的延续,而且应该针对现实和发展的需要;不仅要从历史、现实中凝炼提取,还要培育、塑造、倡导;不仅要回答湖北“有什么”,而且要回答湖北“要什么”。

(三)“湖北精神”需要辩证反思

文化是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创造的总和。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包蕴深广,内容杂芜,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重提“湖北精神”,不是要全盘照搬,而是要以此为契机对湖北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盘点,把建设性和批判性辩证地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和扬弃,厘清哪些对于我们今天仍有着积极意义,哪些对我们的时代有着消极的影响,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扬长避短。

三、“湖北精神”的内涵

“湖北精神”是湖北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倾向的总和。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开放开拓,尚智尚新”。

开放:湖北地处中国的中部,邻长江,接汉水,九省通衢,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的必经地和中转站。由于湖北地处要冲,在近代史上,汉口、沙市、宜昌被屈辱地列为“通商口岸”,留下了与上海外滩齐名的“江汉关”遗址。解放后,京广线、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京九铁路、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使湖北的开放位置变得更为重要。四通八达的地域特点培育养成了湖北人开放的意识。“开放”使湖北人敢于“走出去”。商周之时,楚就开始与中原文化沟通融合,后被封为子爵,鼎盛时期曾问鼎中原,疆土面积几达半个中国。自古以来有“无陂不成镇”的说法,近现代江汉平原的民众为了生存,或携三棒鼓,或充当牙医奔走四方……这些都证明了湖北文化外向的品质。“开放”也使湖北人善于“引进来”。“民以食为天”,湖北饮食虽有自身的特点,但湘菜、川馆、沪食、西餐,均能在湖北生根发芽。武汉就是一个移民城市,从古至今,建设者都来自全国各地。据《湖北日报》报道,“今年第一季度武汉工业投资气势如虹,同比增长92.5%,增速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位居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刚刚过去的三个月内,通用汽车、施耐德电器、霍尼韦尔、赛默飞世尔科技等4家世界500强携手武汉;中国南车北车,中国三大‘钢王’会师江城……”[1]这些正说明了湖北文化的融合力。武汉的码头文化、商业文化、工业文化,黄石的矿冶文化[2],十堰的流民文化等等,都蕴含着开放的基质。

对“湖北精神”中“开放”的定位,是对荆楚文化中历史形成的博采众家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的胸怀、团结和谐的价值取向的凝练,也是针对湖北现实和未来需要的提倡,同时也针对了湖北人器局狭小、不爱抱团的缺陷。

开拓:湖北的祖先地辟荆山蛮荒之地,长期受中原文化的轻视和排斥,形成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传统。熊通“欲以观中国之政”,楚庄王“问鼎中原”,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张之洞的洋务活动,都是湖北发奋图强的明证。西汉末年王匡、王风起义,元末徐寿辉、陈友谅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红安、麻城、洪湖、大冶、阳新的革命,都反映了一种蹈厉敢死、不甘沉沦的精神。

如果说“开放”标志着眼光和胸怀,那么“开拓”就意味着勇敢、坚毅的意志和实干的精神,意味着坚韧执着、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务实图强的价值取向,同时也针对了喜欢斗狠的缺陷。

尚智:湖北是千湖之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水共生孕育了湖北人的智慧,也培养了湖北人崇尚智慧的传统。惟楚有才,世所称道。历史上湖北的代表人物,如楚庄王、文种、屈原、诸葛亮、庞统、陆羽、毕昇、程颢、程颐、李时珍、张居正、熊十力、李四光、汤用彤、杨献珍等等,无不以智慧名世;至今湖北都极重视教育,而且教育也非常发达。新中国成立以前,湖北就是中南五省中学校最集中的地方,湖南、江西等省的学子多来湖北求学。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的基础教育一直名列全国前茅,黄冈中学是全国知名的教育品牌,湖北高考的考分和大学考入率长期“双高”,时至今日,湖北的高等教育仍名列全国第三。湖北有一首人尽皆知的民谣——“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这一民谣本源于对黄陂、孝感、汉川三地百姓所戴的斗笠的式样。黄陂人所戴的斗笠只有尖顶,不绞边;孝感人所戴的斗笠只绞边,不做尖顶;汉川人所戴的斗笠既有尖顶又绞边。民谣的变迁既是对湖北人聪明睿智的认同,又是对湖北人精明、爱占小便宜特点的否定。

“尚智”代表着湖北人善于思考、精通谋略、深谋远虑、追求卓越的事实和价值取向,也针对了湖北人精于计算、爱打小算盘的缺陷。

尚新:湖北人有智慧,能开放、敢开拓,必然会形成创新的传统和风气。神农尝百草、事禾稼,是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江汉平原是中国最早从事水稻种植的区域,黄石地区是青铜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延续着相对于农耕文明更先进的工业文明,青铜、铁、钢、水泥在每一个时代都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楚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是文化创新;熊通称王,是体制创新;张居正的“万历新政”是社会改革的创新;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运动”,武昌首义敢为天下先,也有得风气之先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改革开放后,湖北第一个聘洋人为厂长,第一批开始了两型社会(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建设的尝试。这些都是湖北创新的明证。

“创新”意味着湖北人具有发现新事物的眼光、接受新事物的意识,能够创新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勇气,这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价值取向和时代需求。

四、九头鸟——湖北精神的象征

长期以来,湖北人最形象的标识是“九头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广为人知,既可以解释为湖北人又奸又狠,又可以解释为湖北人智勇双全;包含着对湖北人的认识、看法、评价的纠结,包含着对湖北人的羡慕嫉妒恨。

“九头鸟”最早源于《山海经》。《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大荒之中,有山名北极天桓,海水北住焉。有神九首,人而鸟身,名曰九凤。”其实九头鸟就是从凤凰脱胎而来。凤凰是楚人崇拜的图腾,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瑞鸟。据《山海经·南山经》记载,丹穴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凰,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尔雅·释鸟》中郭璞说得更明白:“凤,瑞应鸟,……出为王者之嘉瑞。”《说文解字》认为,“凤”“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风(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其实,“凤”和“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精神的象征。我们对“九头鸟”进行词义溯源,探究本义,就是要恢复历史本来面目,擦亮湖北文化品牌,重铸湖北新形象。

如果从时代的呼唤出发,结合对未来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发掘、发现“九头鸟”正是湖北“开放开拓,尚智尚新”精神的形象阐释。作为“九头鸟”原型的凤凰,据《尔雅》郭璞注:是由“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组合而成;许慎也引黄帝的臣子天老的话说:“凤之象也,鸿前麟后,蛇颈鱼尾,颧颡鸳思(腮),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这两则文献,暗示了远古部族融合的历史,“九头鸟”一鸟九头,更形象说明了对众多部族的兼容,折射着相容相合的信息和价值,这,正是“开放”的写照;楚庄王“飞必冲天”、“鸣必惊人”的譬喻,宋玉《对问》对“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乎窕冥之中”的描绘,正是“开拓”的象征;《庄子》载:“老子叹曰:……凤带圣撄仁,左智右贤”。《山海经》载:九头鸟“其志大兮,其慧远兮。”恰恰是“尚智”的明白言说;凤凰“浴火重生”的故事,《禽经》关于“凤翥鸾举,百羽从之”的铺排,实在是“尚新”的表达。

“凤翼其承旌兮,高翱翔之翼翼”。以“九头鸟”为形象标识,包孕着“开放开拓,尚智尚新”内涵的湖北精神,将激励着湖北人民,更高、更快、更强!

[1] 江萌.武汉工业投资气势如虹[N].湖北日报,2012-04-17(1).

[2] 李社教.黄石矿冶文化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反思[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

Striving for Openness and Exploitation,Emphasis on Wisdom and Innovation——Discussion on"Hubei Spirit"

LI Shejiao

(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necessity of realizing the scientific and leap - forward development,and condensing,cultivating and shaping"Hubei Spirit".It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making"Hubei Spirit",and conducts dialectical reflections based on absorbing the historical heritage,mel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analyzing reality,and establishing value orientation.It puts forward the"Hubei Spirit"whose common aim is"striving for openness and exploitation,emphasis on wisdom and innovation".

"Hubei Spirit";necessity;principled;striving for openness and exploitation;emphasis on wisdom and innovation

G127

A

1671-7422(2012)03-0005-04

10.3969/j.ISSN.1671 -7422.2012.03.002

2012-05-11

李社教(1965— ),男,湖北大冶人,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湖北师范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美学、器物美学、矿冶文化的研究。

(责任编辑 陈咏梅)

猜你喜欢
湖北精神文化
The rise of China-Chic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驰援湖北
海峡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2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湖北武汉卷
学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0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