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书杰
(黄山学院 党委组织部,安徽 黄山 245041)
我国感恩文化的历史解读
袁书杰
(黄山学院 党委组织部,安徽 黄山 245041)
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一个人品德形成的重要基础。感恩文化有三个思想来源:孝道、和合、礼仪;传统感恩特征是直报、管理实践和祭祀活动;感恩研究涉及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进行感恩的有关机制研究和量性分析或成为一种趋势。
传统文化;感恩文化;历史解读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中,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恩文化内容。《诗经》: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其中“感恩戴义”一词,意义接近“感恩戴德”。东汉学者王充曾经说过“报恩祭祖”的话,说明古人早已认识并践行感恩。自古以来,我国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谢恩泽”、“知恩不报非君子”、“来而不往非礼也”等等,这些伦理美德,无不昭示着感恩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
“感恩”是舶来词,最初源自基督教教义,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概念。如一种解释为“餐前或餐后对上帝表示感谢”。[1]基督徒平日在餐前或餐后,都要对上帝表示感谢其得到的食物。
另外一种说法是:感恩,即个体对一个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给予帮助所产生的一种亏欠心理。别人给予我们帮助,我们想要报答以消除那种亏欠,这些都是感恩的应有之义。
再如,感恩亦有“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谢”之意。[2]在我国汉代,“感恩”一词出自西晋文学家潘岳的《关中诗十六首》中,“雍门不启,陈汧威逼。观遂虎奋,感恩输力。重围克解,危城载色。岂曰无过,功亦不测。”感恩,在这里有“感戴恩德”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
感恩也指一种生活态度、品德或处世哲学。儒家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其实就包含着感恩的情结。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就是教育人们要懂得孝顺父母、敬重兄长的道理。民族英雄袁崇焕去世后,佘家义士“冒死葬忠魂”,子子孙孙,生生死死,守墓遗训,口口相传,十七代人为他守墓370多年,其所感之恩是大恩,大到国家、民族大义之上。因此,“感恩图报”也成为我国古代人们公认的传统美德。
传统感恩文化,滥觞于国学。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感恩内涵,感恩是基本的伦理基础。
百善孝为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孝道”,主要是感恩之心。“上以事父母,下以继后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遵循孝道的原则,知恩要报。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感恩”的传统,它是维系传统人情社会的一种纽带。如果对父母长辈不履行感恩的原则,将被视为大的不孝。这种以孝悌为基础的纵向反哺模式,事实上也推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对国家的理念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把家之内的伦理、社会关系拓展到家之外的世界,把家庭本位扩展为社会本位,在这种“伦理本位”的社会中,知恩必感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感恩是社会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和合”思想的集中体现。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墨子间诂》卷三载“离散不能相和合”。“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人和”的观念则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孔子确定的“五伦”,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关系,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不管个体属于哪个阶层,“感恩父母”及其在其他人际关系中的扩展是一项基本的行为规范,一种自然的文化心理,更是一种责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属于感恩主体的双边礼仪活动。《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礼尚往来是礼仪规范的基本关系,是主体间的双向关系,是施与报的关系。《礼记·礼器》:“礼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出者也。”强调有恩不忘,有恩必报。而在“施”与“报”的过程中,报既是施的结果,又是新的施,再引起新的报;如此循环不已。“施报”就成为连续不断的礼仪活动。从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来看,感恩也遵循交换的原则。感恩是伴随着“报”的心理和言行活动,当个体给予别人恩惠和慷慨的同时,也期望着自己能得以回感。因此,《乐记》“礼也者,报也”。
在早期社会,生前为人民立下功德,为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就会获得后人尊崇祭祀。如黄帝创造文明有功,享有人文初祖地位,就受到人们长期祭祀。《尚书·武成》中“崇德报功”,指朝廷对有功德的人,要给以爵禄待遇。《礼记·王制》载周天子对有功德的诸侯,也“加地进律”,治国者对贤明下臣感恩既是观念,也是制度。汉代出现臣下向君王报恩的观念盛行之势,《汉书·盖宽饶传》致有 “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之叹。东汉学者王充《论衡·祭意》说:“缘生人有功得赏,鬼神有功亦祀之”,不仅人,甚至各种神灵如自然神、社和稷等,也都因有功于人类文明而受人祭祀感恩。
所以,古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非常注重“有功德于民”。为人民群众办了实事,立了功德,人民不会忘记他,会主动感恩于他。在他去世以后,人们会纪念、缅怀、祭祀他。他平生不必烧香、叩头、祈祷、放生,只要为人民群众谋了福利,人民就会记住他,他就可以在人民感恩中永垂不朽。在我国封建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历来视感恩为“人伦之公理”,将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
在具体感恩活动中,发自本心,率性而为,就是“直”。孔子强调人应努力下学上达,不断提升境界,对外来恩怨,因为修养提高,看法也会有所不同,报答方式也会相应变化。直报,是孔子“人能弘道”在现实中的表现,是文明社会所需要的人文修养。结合“施报”运动形式看,实施任何一次“报”,都应考虑到它会起“施”的作用,会引起对方的再回报。根据“直报”原则,要摆脱怨怨相报,进入以德报德的良性循环,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一方施予对方的,在对方看来一定是恩惠而不是仇怨。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体认知等方面的差异,对方也可能误解为仇怨;二是如果大家修养都比较高,无论是仇怨还是恩惠,都能做到同情、理解并恰当回报。而修养的提高,可以通过学习和个人努力来实现。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3]祭祀感恩具有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王充说过,祭祀主要在“报功以勉力”、“修先以崇恩”两点,即感恩前贤,为的是鼓励后人发扬前辈光荣传统。古代人们的祭祀对象十分广泛,包括祭天地、祭日月、祭星辰、祭四时、祭山林川谷、祭四方神祗等,带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和朴素的情怀。正如《礼记》所说的,它们是“民所瞻仰”,祭祀对象与人们的生存对象、环境息息相关。到西周时期,随着宗法制度的完善,祭祀活动逐步转向以“人”为对象,以先祖“圣人”为对象的祭祀。缅怀先祖,对于亡者,就是“无念而祖,聿修厥德”,语出《大雅》,意思是始终不忘思念先祖,继承遗志,将他们的功德修养发扬光大。父母在,能够一直孝敬,父母死后,则慎行其身,不给父母带来恶名;同时既擅自珍摄,保全自己,又能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英名,这都是始终在尽孝道。
通过祭祀活动表达的感恩情怀,客观上塑造了文化传承、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观,使得历史朝着文明的方向延续。从黄帝、炎帝,到尧、舜、禹、汤,从文武周公到诸子百家,直到各行各业杰出的开创者,受到祭祀都是因为“有功烈于民”。这种礼仪形式反映着中华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反映着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作为一种重要的处世哲学,感恩是生活的大智慧,是一种精神宝藏。感恩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和发扬感恩文化的同时,深入探究感恩的时代内涵,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有利于缓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有利于增强社会责任感。[4]另外,感恩作为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开展中国特色的感恩心理、行为和教育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也将具有重要意义。[5]
[1]喻承甫.感恩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
[2]张利燕.感恩:概念、测量及其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10,33(2).
[3]顾平.感恩与孝道——借基督教感恩文化重塑孝道文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2).
[4]喻承甫.青少年感恩的现状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4).
[5]黎玉兰,等.感恩:积极心理研究的新领域[J].社会心理科学,2008(2).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Thanksgiving Culture
Yuan Shujie
(Organization Department,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Thanksgiving is a basic element in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foundation of one's character.Thanksgiving culture is generated from filial piety,neutralization and etiquette.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Thanksgiving culture are direct gratitude,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ritual activities.Thanksgiving culture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ciology,ethics and psychology,etc.Mechanism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regarding Thanksgiving will probably be a trend.
traditional culture;Thanksgiving culture;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B82-054
A
1672-447X(2012)02-0060-003
2011-09-27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sk427)
袁书杰(1981—),安徽淮北人,黄山学院党委组织部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心理健康。
高 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