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军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人文社科系,河南 郑州450015)
从逻辑上讲,就中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来说,首先要求研究者在有足够耐心来解读中西政治思想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对其整体结构要有一个深入的把握;其次要明白几个问题:为什么?这是比较研究的意义问题;凭什么?这是可比性问题;怎样比?这是方法问题。关于意义问题,首先要避免说一些所谓的“洋为中用”的套话,其次要避免比较的过程参照西方政治思想的价值标准和话语体系来解读中国政治思想,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要全面学习西方。关于可比性的问题是要明白,在相同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和西方面临哪些相似的问题,中西双方出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家,以及他们为解决这些问题给出了什么样的解决之道,写出了哪些经典的著作。所以,时期比较、问题(专题)比较、思想家比较、专著比较等单项比较以及全面的综合比较就成了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得以开展的几大主题。而关于比较方法的问题,必须承认二十年来并没有专门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人们是将比较方法和可比性问题暗合在一起了。
中西政治思想的单项比较研究主要是指时期比较、问题(专题)比较、思想家比较、专著比较等。必须说,做这样的区分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因为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几项研究其实也是有重合性的,而它们的交集就是问题(专题)比较。
1.中西政治思想的时期比较。通过梳理文献不难发现,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重要时期是古代,在中国是先秦,在西方则是古希腊。中国政治思想形成于先秦,而后“一以贯之”直到清末国门被打开的“西学东渐”。古希腊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源头,而中国的先秦和古希腊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这就具备了可比性。
2.中西政治思想的专题比较。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专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第一,自然法思想比较,主要是将老子的“道”和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比较[1]以及将儒家的“礼”与自然法进行比较[2],主要观点认为中西自然法思想及其发展的不同导致了人治和法治的传统并生发出两种不同的政治法律观念。
第二,人治与法治思想比较,在这点上呈现出三个向度的比较。首先,中西人治思想比较。主要的研究是以“善良”为线索,探讨了中西人治思想的终极理由和差异,以及人治理念的实现途径和困境,并最终论证了从人治走向法治的必然[3];其次,中西法治思想比较。在这个问题上的论文很多,有泛泛而谈的[4],有比较中西法治理念的[5],有专门针对中西法治思想差异的比较[6],还有从法律史的角度专门比较中西法治历史落差的[7]。其主要观点和结论大概都是,在认同法治价值的前提下,通过中西比较得出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启示。当然,在这个专题上,张瀚书的著作也有专门的论述,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再次,中西法治与人治思想比较。这样的比较带有一些综合的性质,在这点上有将先秦和古希腊进行比较的,认为儒家的人治观和民本思想相依存,而古希腊的法治观与民主思想相统一[8];而比较客观的比较则认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中西方古往今来都有提倡人治和法治,以及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思想,而对于当今的中国来说,应该建构起这样一种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的治国模式:“以法治为本,重视德治,兼顾人治”,具体说就是,在努力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在充分发挥人的治国作用的同时,以法治和德治共同制约人治,达到这三者的和谐统一。[9]
第三,民主和民本思想比较,应该说在这一问题上徐大同先生和张瀚书都有论述,他们都认为在中国的政治思想中有一个优良的“民本主义”传统,但这种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不同。中国的民本思想是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它体现为统治者的“保民”和“养民”,这与西方的民主政治理论与实践是不一样的。而就这一问题上的专题论文则很少见,有从人与人关系的角度来探讨中西政治思想不同进路的,视角虽然新颖,但行文并未展开也缺乏一定的深度。[10]
3.中西政治思想的思想家比较。在这个单项上,中国的政治思想家以儒家的孔子与孟子和法家的韩非为主,在西方则以古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马基雅维利为主。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又集中地体现在孔、孟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上,大体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第一,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比较。在这点上文献是最多的,而比较的问题则集中在他们的中庸思想和治国理念上。关于中庸,认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这一思想上的相同点是,他们都把中庸之道看作最高的德性,而且他们的中庸之道都是相对的中道,而绝非僵化的取中。而对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的不同之处则主要有以下的不同概括:首先,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先验人性论、道德义务论,追求的是社会的稳定,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则是经验德性论、意志自由论,追求的是个人的幸福[11];其次,认为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12];再次,认为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各不相同,前者要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中和”之境,而后者则试图达到使社会各阶层保有其“应得的一份享有美好生活”的权利的“中正”状态[13]。关于治国理念,普遍认为,孔子提倡德治、礼治进而是人治,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倡法治;结论不外乎是中国的法治化进程任重而道远①在这方面主要的论文有:刘重春“试论孔子与亚里士多德国家思想之区别”,《江汉论坛》2003年第1期;肖子华“德治与法治”,《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任晓兰“礼治与法治: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治国思想之比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等。。另外还有关于二者政体理论的比较研究[14],将中国古代“一以贯之”的君主制和亚里士多德提倡的共和制拿出来比较,似乎可比性不大。
第二,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关于这两位思想巨擘主要关注的是他们的政治理想或者理想国家间的比较,孔子的“大同社会”对上柏拉图的“理想国”,这二者间当然是充满可比性的。对此,周有光先生说,孔子从“大道之行也”说起,柏拉图从“正义国家”说起,“大道”和“正义”的意义相同。同时,周先生还认为,孔子是开创“理想国家学说”的第一人,因为跟柏拉图的《理想国》相比,孔子的《大同论》在时间上早得多,意境崇高而远大[15]。另外,关于他们政治理想的异同,还有以下代表性的观点:首先,几近相同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他们的共同追求,即构建一种静态的、等级的、为政以德的君主集权的大同社会,在他们的理想国家里政治、道德、教育三位一体[16];其次,政治上的失望使他们皆选择了传道授业的方式[17],但是因为对神的态度、对人性的认识上的分歧,两人在教育的内容上相距甚远[16];再次,为解决同样的政治困境,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贤人政治,但他们的人治观是不同的,孔子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以避免走向人治,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较之于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18],也可以说,柏拉图的分析体系内含有现代社会得以发生的动力,而孔子的原始儒学在此却有着不可逾越的结构性障碍①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梁晓杰“德治及其中国路径的比较与反思”,《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以及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中的伦理际遇”,《政治学研究》2003年第3期。。
第三,孟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对于这两位思想家主要比较的是他们的伦理政治观以及他们的治国思想。关于伦理政治观,认为孟子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解释,以仁义为价值取向,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建构的政治体是伦理国家;柏拉图致力于政治的道德性解释,以正义为价值取向,重视人治轻视法治,建构的政治体是道德城邦[19]。关于他们的治国思想,有人主张孟子治国思想的核心是“内圣外王”,柏拉图则是“哲学王”,他们一个提倡仁政学说,一个提倡知识治国[20];也有人认为,孟子治国之道的核心,是在严格区分王道与霸道的基础上,力倡王道,反对霸道,而柏拉图治国之道的核心,则是在严格区分人治与法治的基础上,主张人治最优,法治次之[21]。我们能看到,这两种说法大同小异。
第四,韩非与马基雅维利的比较。严格地讲,这两位思想家是难有可比性的,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和地域都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又的确有相似之处。关于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主要呈现为以下三点。首先,政治思想比较,认为韩非和马基雅维利在性恶说:政治理论基础,国家观:君主专制政体,政策论:国家利益至上以及道德观:政治高于道德这几点上是相同的[22],而其不同之处是韩非的政治思想偏重于帝王独裁,马基雅维利则偏重于君主专制[23];其次,人性论思想比较,认为他们共同的人性恶的取向导致了他们近乎相同的政治思想[24],但从现实出发,又可以推导出今天中国依法治国的必要性[25];最后,政治艺术思想比较,认为他们都论述了君主在紧握权力的前提下,必须具备高明的统治术和驭臣术[26],而他们政治艺术的不同则在于,《韩非子》中主要论述了君王驾驭臣下的办法,而《君主论》则花了大半的篇幅在讲如何建国,因此韩非的政治艺术思想完全是政治实施艺术,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艺术思想却包含着浓厚的政治设计艺术思想。[27]
基于以上,我们看到,近二十年来中西政治思想家之间的比较成果很多,但重复性的研究也很多。同时还应看到,在这点上也有缺憾,那就是中国的老子、荀子以及墨子与西方政治思想家之间的比较研究几乎是没有的。其实从整体上来把握,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大有可做的,而墨子思想中所含的功利主义成分和西方的功利思想也是有一定可比性的。
4.中西政治思想的专著比较。近二十年来中西政治思想的专著比较并不多见,这主要是因为中西政治思想各自的发展轨迹不同,而论述相似主题的文献本来就不多的缘故。在这点上主要有柏拉图的《政治家篇》与孔子的《论语》之间的比较,其侧重点是比较这两个文本中关于政治家技艺的论述[28],还有就是关于《韩非子》与《君主论》的比较[29],而这样的比较其实和韩非与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比较大体是相同的,并未对文本的写法、篇章结构等形式的特征做深入的探讨。
所谓全面的综合比较,就是要对中西政治思想体系进行整体的把握和解读,以期发现这两种思想体系的相似点和相异点,并对它们呈现出的相似和相异之处进行原因的分析,最后还要客观地涉及相互借鉴和学习的问题。这样说,全面的比较是包含单项的比较在内的,但它绝不是各单项比较的一个简单汇集,其区别于单项比较之处就在于其综合性。所以评价一项比较是不是全面的比较不是看该项比较研究的表现形式,而是要看其内容。近二十年来中西政治思想的比较研究以专著形式出现的主要有三本著作:张明贵(台湾)的《比较中西政治思想》(2003)、李英华等著《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论稿》(2004)以及张瀚书(台湾)著《比较中西政治思想》(2009),而以论文形式出现的主要是徐大同先生的《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参见张明贵《比较中西政治思想》,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李英华等《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论稿》,海口:海南出版社;张瀚书《比较中西政治思想》,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徐大同“中西两种不同的政治思想体系”,《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张明贵的著作自称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比较中西政治思想的研究”,李英华等人的研究成果是大陆关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张瀚书的著作有感于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解而作政治思想层面之比较。张明贵的研究在“导论”一篇试图尽力对中西政治思想进行整体的把握,但明显其中心是在后面的专题研究上,他选择了四项专题:统治术、权力、国家以及政治理想来开展自己的比较研究。就统治术、权力和国家来说,这三点在内涵上本身就有重合交叉的地方,所以在他写作的前后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少的重复,也就是说,张明贵的研究其实在专题的选择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中西政治思想比较论稿》将中国的先秦和古希腊作了对比,涉及到的专题有:理想统治者、统治方式和政权基础,接下来又把中西古代和近代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比较,应该说就中西政治思想时期的比较来说比较成功,但仍属于单项的比较。张瀚书的著作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而又立论中肯,但全书以专题比较(中国的恕道与西方的强权)始,以专题比较(中西政府分权论)终,在问题选择的准确合理性上超过了前两本著作,是一本难得的中西政治思想专题比较研究丛书。通过这些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以上这三项研究虽然都以论著的形式出现,但就其内容来说,它们虽然全面但缺乏综合。
徐大同先生的论文高屋建瓴,在首先对政治思想做出界定后,指出中西政治思想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的不同主要有三点:思维形态、侧重点和发展轨迹。徐先生认为,在思维形态上,中国政治思想的务实性和西方政治思想的唯理性形成鲜明对比;在侧重点上,中国政治思想侧重于如何治理国家,而西方则侧重于认识国家和组织国家;在发展轨迹上,中国政治思想可以说是“一贯型”的,几千年“一以贯之”的“君主集权主义”,而西方则是演变型的;根据政治秩序建立的来源的看法,西方政治思想经历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的演变。最后论文指出要正确对待这两种思想体系,反对“洋教条”。也就是说,在徐先生那里,中西政治思想是两种应该平等对待的、不同的思想体系,它们并无高下之分。所以,从内容来看,这篇文章才属于真正的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全面综合比较。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文化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思想。就如何对待中国的政治思想来说,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思路,即将中国的政治思想放置到西学的框架中进行解读和评价;这样一来,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问题就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而同时这也导致了认识中国政治思想必须在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框架之中进行。应该说,这样的思路本身就暗含了无法平等对待中西政治思想,这样的比较最终的结果是很容易预期的,那就是“运用西方学理解决中国问题”。
这样的一种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运思进路,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且不乏为其辩护的声音[30]。而这样的思路在中西法治思想比较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所谓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流毒”使得人治观念大有市场,还有就整体上说,所谓的中国传统政治更糟糕,“内圣外王”之道构成了通向民主政治观念上的巨大障碍[31];这些观念依然流行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中。张明贵的《比较中西政治思想》就不时地流露出这样的意识,比如在谈到比较主题的选择时,他说,“此所以中西政治思想比较,只能迁就中国政治思想的内容,与西方政治思想做比较。”[32]51而在论述西方的政治理想时,他说,“中国的政治思想由于受到君主专制的桎梏,除了先秦诸子的大放厥词外,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事实上,纯粹的中国政治思想几乎已成过往的云烟,现在唯一的振兴之路是对中国政治思想,做成融合西学的创造性转化。”[32]421应该看到,十五年来的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中也呈现了一些能够平等和客观对待中西政治思想的成果,比如徐大同先生和张维为等,但是这样的研究其实并未完全占据主流。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于二十年来的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的结论。首先,研究的成果丰富,这是不能否认的,尤其在思想家的比较研究上,对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研究特别突出;在专题的研究上,人治和法治的比较研究也很深入。其次,要看到问题。第一,全面综合的研究还不多;第二,时期的研究上,“西学东渐”之后的中西比较应该加强,而不是一直在先秦和古希腊上进行;第三,研究的重复率比较高,因此影响到了研究的整体水平,尤其在法治思想的比较上,交集不断出现;另外,要加强对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方法论研究。最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研究的思路上西方话语依然处于强势地位,要改变这样的情势,就必须在平等对待中西政治思想基础上,深刻地对中国政治思想进行研究,同时还要认识到西方的不足之处。[33]比如张维为就认为,中国已从西方强调个人的理念中获益匪浅,西方其实也可以从中国强调整体的理念中学到很多东西[34]。说得通俗一点,一百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他们的好东西我们学的已经差不多了,现在他们难道不该学学我们的好东西吗?
[1]尹良海.“道”与“自然法”[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孙利.中西自然法思想的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3]任强.“善良”为何如此必要?——中西人治思想的一个比较观察[J].现代法学,2002(2).
[4]康敬奎.中西法治思想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6).
[5]贺艳.中西方法治理念之比较[J].人文杂志,2010(2).
[6]宋浩成.中西方法治思想差异比较及原因分析[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7]姚宏科.试论中西法治的三大历史落差[J].中国律师和法学家,2007(2).
[8]王昆.先秦与古希腊的人治和法治思想比较[J].法治与社会,2008(6).
[9]苗延波.论法治、人治与德治的关系——中国与西方人治、法治思想之比较[J].天津法学,2010(2).
[10]钟国安.民主与民本:政治思想的两条不同进路[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11]兰艳平.孔子的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之比较[J].今日南国,2010(12).
[12]张维新.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之比较[J].湖北社会科学,2010(12).
[13]陈延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中庸思想之比较[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4]孙守春.亚里士多德、孔子政体理论和治国主张比较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6).
[15]周有光.孔子与柏拉图的理想国[J].群言,2010(12).
[16]黄岭峻,李小萍.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比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9(2).
[17]杨晓林.理想国、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论柏拉图和孔子的政治理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
[18]李耀玉.孔子与柏拉图“人治”思想之比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6).
[19]仲崇盛.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政治观比较[J].孝感学院学报,2004(4).
[20]周芳芳.孟子与柏拉图治国思想之比较[J].群文天地,2009(7).
[21]喻中.孟子与柏拉图[J].国学,2010(6).
[22]周志武,高建平.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子政治思想之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23]杨贵生.韩非子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比较[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24]赵海涛.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人性论比较研究[J].沧桑,2007(4).
[25]王珍愚.试比较韩非和马基雅维里的人性论政治思想[J].学术界,2005(4).
[26]雷信来.先秦法家的术治思想与马基雅维利的术治思想之比较研究[J].安徽史学,2008(2).
[27]李庚伦,郭华.中西政治艺术思想的比较——以韩非和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1(2).
[28]夏增民.柏拉图所论“政治家技艺”及与孔子相关论述之比较:以《政治家篇》与《论语》为中心[J].兰州学刊,2006(5).
[29]蒋重跃.《韩非子》与《君主论》求同比异该说[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
[30]任剑涛.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J].中山大学学报,2004(6).
[31]卢风.中西政治思想比较撮要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6).
[32]张明贵.比较中西政治思想[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33]周毅,吕彬.国际政治理论与政治学中的权力学说:一种比较视角[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6-22.
[34]张维为.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