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昆明 650223)
建立抵御高校宗教渗透的长效预警机制
林 萍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昆明 65022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飞速发展,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政治渗透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已将其黑手伸向了我国大学校园。本文旨从宗教渗透的概念出发,揭示宗教渗透的本质,分析新形势下境外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的手段和途径,并提出新形势下,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可行性对策。
宗教;宗教渗透;宗教信仰;高校 对策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和把握人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1]自诞生以来,宗教就以其独特的方式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体系,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凭借其具有的多重功能,对社会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宗教的作用不容小觑。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都试图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宗教问题,但实质则是敌对势力多角度、全方位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全面进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的活动则愈演愈烈,形式更加多样、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加隐蔽,并已将其黑手伸向了象牙塔中的青年大学生们。因此,高校自然成为抵御境外敌对势力进行宗教渗透,从而挫败其企图“西化”、“分化”中国的阴谋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抵制境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家安全。
所谓宗教渗透,就是指境外宗教组织或者打着宗教旗号的其他社会势力对我实行的以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统一和稳定为目的的反动政治活动。它以控制我国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为目的,通过非法传教活动向我公民灌输境外宗教思想。宗教渗透的实质是政治渗透,是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和颠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
近几年来,境外势力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的活动日趋加剧,手段隐蔽、花样翻新。综合形形色色的渗透活动,境外势力大致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一是在学术探讨、出国学习、旅游观光或互访活动过程中,利用宗教布道来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文化宣教”;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甚至传单进行宣教;三是通过偷运和邮寄宗教经书和音像制品,直接进行渗透活动,甚至在中国内地建立地下工厂,印刷传教书籍;四是在学生活动中渗透宗教意识,发展宗教信徒,如通过“英语角”、学生学术交流、外籍教师家庭聚餐等小范围活动,向参与其中的大学生们渗透宗教思想,待时机成熟便进一步将其发展成为宗教信徒;五是借特定的宗教节日、宗教庆典等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使宗教信仰由外化变为内化,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并逐步发展为教众,这种现象近几年来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孩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但由于家庭的经济状况极不乐观,国家的相关助学政策又未能及时、全面覆盖到所有贫困学生,致使一部分困难学生面临辍学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就成为境外势力进行宗教渗透的主攻对象。他们往往打着“扶贫济困”的旗号,给予困难学生以经济上的支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主的关怀”、“上帝的福音”,从而进一步打通对大学校园进行宗教渗透的捷径。
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来自主、客观方面的多重原因:
这里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指外部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其成长历程中,其思想及行为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所受到的学校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社会环境是大学生信仰宗教的首要因素。当代大学生特别是80后和90后的大学生,从他们出生到进入大学的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刚好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国力日益强盛时期。伴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过程,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社会物欲思想的泛滥与传统道德的缺失,贫富悬殊逐步拉大以及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这么多的问题在传统教育里恰恰又找不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这就使得那些身处象牙塔中即将面对诸多社会现实问题的当代大学生们倍感迷惑,这时候如果没有得到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指引,他们中的一部分就会在极度迷茫中产生严重的信仰危机,从而使宗教得到可乘之机。在我国,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众多教众。这些宗教基本都包括了一些至善性的道德戒律和规范,在教徒们的心中,有着对神、佛,或者上帝的纯粹的崇敬,因而产生了敬畏感,于是,宗教便有了约束力,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过错而做善事。正因为如此,宗教不可否认地对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一些大学生认为,宗教道德的约束力更甚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现行法律,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更需要宗教道德的规范性,因此,他们选择了宗教这一精神家园。其次,大学生各自的民族和家庭背景也不容忽视。“当一种宗教在某一地区或民族的思想文化领域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后,便会在人群当中形成该种宗教信仰传统,并且世代相传”。[3]有的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他所属的整个民族都信仰某种宗教,他当然也不例外;还有的大学生来自宗教信仰家庭,由于祖辈(包括父母亲朋)都是虔诚的宗教信徒,定期参加相应的宗教仪式和活动,他自小在这种家庭长大,顺理成章地也就信了教。再次,学校教育也不能确保全体学生都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仰。学校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普遍存在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的特点,我们政治课教师的简单说教,大多也只能给学生留下一个严肃、刻板的“马列老师”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当然实效性也就不强,不能切实有效地发挥引导学生自觉抵御宗教渗透,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仰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单靠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单方面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促进,这也正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所面临的尴尬境遇。
这里的主观原因主要是指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识因素。宗教的本质,其实是对人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而一个人之所以会信仰宗教,本身就是因为人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情绪极度失落和迷茫时,就会不自觉的去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慰藉,而宗教刚好就满足了这种特定境遇下人的基本精神需要,因此,信仰宗教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由于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遭遇考试挂科、恋爱受挫、就业失败等困境,在失意和失败心理的驱使下,他们自然会冷静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定位等深层次的问题。如果此时大学生不能被及时地关注,得不到积极的心理疏导和正面的思想引导,就很有可能会动摇他们本不坚固的唯物论思想,转而信仰宗教。
此外,宗教文化的特殊吸引作用也是导致学生信仰宗教的一个因素。青年大学生处在一个迫切想了解社会和进入社会的特殊发展时期,虽接受了十多年的学校教育,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宗教在建筑、音乐、绘画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魅力,对在校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在大学生的一些习作和作品中都有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文化的这种特殊吸引作用还会在大学生的一些日常行为中得以体现,比如,佩带带有十字架的饰品,佩带刻有如来、观音佛像的金银项链、玉石挂件,进寺庙烧香、拜佛、许愿,参加宗教节日或礼拜活动等等。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一部分学生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宗教由感兴趣逐步演变成为信徒。
面对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大学校园的科学规范管理,注重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切实巩固思想堡垒,确保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做很多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前期调查和研究,甚至是必要的经费保障。高校应创造条件,必要时可打破校际界限,建立联动预警机制,借助学术民主和学术探索,以及学术精英的广泛参与,加强宗教学术研究,巩固实践环节,改变中国信仰主体的低层次化,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回应来自敌对势力的挑战和质疑。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建立全方位全覆盖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组织体系和及时准确的包括联络员制度和专报制度在内的制度体系,形成广泛的学生信息网,确保信息畅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增强预警机制的实效性。其次就是要抓好校园网络管理。包括对一些非法网站采取必要的屏蔽措施;或在相关网站设置“防范非法宗教渗透”的内容,及时传送识别“非法宗教”的相关知识。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联系、宣传、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面对转型时期社会和思想现状,党的工作任务要做相应调整,研究宗教也是党建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应当把反渗透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因此,抵御宗教渗透对高校的影响,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党委的领导,通过加强校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师生排忧解难,增强党的凝聚力,有效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宗教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历史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不同的影响。[4]它不仅对宗教信徒的影响是全面的,而且对不信仰宗教的人的影响也是深刻的。据有关调查显示,高校有近一半的大学生虽然不信教,但对宗教文化感兴趣,曾参加过不同形式的宗教活动。但是在这些学生中,绝大部分的学生没有读过宗教方面的书籍,也不了解宗教文化知识。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仅凭单向性的政治教育策略,不仅收效甚微,且极易招致学生(甚至教师)的反感。因此,应在大学校园里适当地开设宗教学教育,普及宗教文化知识,解开宗教的神秘面纱,让大学生通过了解宗教现象,认清宗教的本质,增强学生反宗教渗透的意识与能力,以此树立开明政府的形象,增强信教学生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使大学生真正理解国家的宗教政策,树立正确的宗教观,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和科学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增强大学生抵御宗教渗透的敏锐性和自觉性。
要防范宗教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就要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敏锐的观察力,成为政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大学生,这当中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政课教师要通过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使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增强对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识别和抵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区分真伪的能力。其次,要重视加强“两课”教育。“两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自觉抵制宗教渗透和影响。再次,学校要针对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特点,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问题,对敌对分子利用学生进行的破坏活动严防死守,教育学生依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宗教政策参与宗教活动。第四,加强国家利益至上性教育。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所形成的约束作用,能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认识并有效引导其言行。在教育过程中,应以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文化弱势为核心内容,增强学生的国土安全意识,从而自觉防范敌对势力的“别有用心”。
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挫折教育,虽志存高远但耐挫力较低,虽胸怀大志却容易脱离实际。在特定的情况下,极易产生逃避心理的大学生们最容易把虚幻的、超现实的宗教神明当作其安全的避风港。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及时发现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并及时地加以引导。特别是应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努力解决其实际困难。在具体工作中,可以以资助育人为目标,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感恩、自强等专项教育;以轻松就业为目标,实施体验式、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等。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切实体会到学校的人性关怀,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意识,在大学生中建立起牢固的心理防御机制。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助推器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氛围,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核心,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开展正确的“三观”教育,融思想性、时代性与生活性为一体,提高和增强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努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广大学生都参与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优良品质,优化了心理素质,又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能力,从而不断营造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增强自觉防御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1]卢远,林文旭.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J].高教探索,2009,(1):130.
[2]郭培清.反宗教渗透综论[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39).
[3]李志英.关于当前大学生信教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前沿,2004.8(44).
[4]闫杰.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1.3(4).
参考书目:
[1]夏泉.防范宗教渗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6,(5) .
[2]贺克敏.重视宗教的特殊复杂性,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J].中国宗教,2003,(2).
[3]张夏. 新时期抵御境外宗教渗透的几点思考[J].宗教研究,2006,(4).
[4]孙浩然.境外宗教及其渗透对策分析[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
Long-term Warning Mechanism Against Religious Penetr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Ping
(Yunnan RTV University, Kunming 650223, China)
As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and rapi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hostile forces use of religion with China in political penetration problem increasingly, and has set up a file the black hand holding the university campus.This article from the decree concept of religious penetration, and reveals the essence of religious penetration,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religion outside with China in method and approach of infiltr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situation,universities resist religious penetration of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religious; religious penetration; religious fait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untermeasures
B911
A
1008-9128(2012)01-0035-04
2011-10-11
林萍(1974-),女,广东博罗人,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 张灿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