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甜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广东东莞523960)
普通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1]。当前普通高校健美操队建设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期,面临着从“数量”的增长到“质量”的提高、从“外延”的扩张到“内涵”的提升、从“硬件”的加强到“软件”的改善等三个转变,而三个转变中,核心因素是“训练”。
高校的课余训练、组织、管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在学校得以开展和落实的一项重要工作,又是我国多渠道、多层次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重要战略措施[2]。高校健美操队的训练是学校各高水平体育运动训练的一部分。
高校办队的方向应该是“三高”,即“思想素质高、文化水平高、运动水平高。[3]”广东省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30多所,虽然扩大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基础,有利于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生源不足,办队水平不高,科研和教练员水平跟不上,竞争能力弱和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难以实现为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目标。首先,我们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实行以重点高校为主、普通高校为辅的分级办队体制,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可代表广东省参加国内外重大赛事[4]。其次,既要着眼于实际情况,不能把目标定得过高,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对广州地区高校的健美操队办队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选取以广州9所普通高等学校中有正式学籍并在校学习、训练的健美操队运动员、教练员以及负责运动队训练活动的正式在编教师共120人。
3.2.1 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有关普通高校健美操队的研究、训练、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资料、论著等。
3.2.2 问卷调查法 向广州地区9所普通高校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18份,回收率93.9%,剔除废卷4份,有效问卷114份,其中运动员103份,教练员11份。
3.2.3 访谈法 走访了广州地区普通高校9所学校,深入了解广东省在高校运动队中健美操人才培养方面的运动训练现状、比赛、文化学习管理、训练管理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情况。
3.2.4 逻辑分析法 结合广州地区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现状及管理特点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调查与比较研究。
3.2.5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相关分析等处理。
根据访问调查,普通高校运动队的训练是以训练课和课余训练两种方式进行的。分为三类训练方法:长期训练、短期训练、赛前训练。其一,运动员流动性大,本科生在校四年,一年级适应新的大学环境,大四面临毕业就业去向,稳定时间为一两年。其二,运动员专项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其三,训练缺乏系统性、阶段性。逢赛组队训练,训练时间短,训练强度大;无赛就解散队伍。其四,临近比赛时,训练强度大,时间长,文化课学习压力较大。其五,普遍文化素质较高,思维理解能力强。
据问卷调查,目前广州的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里62.2%为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66%的运动员年龄是21岁以上,运动员年龄普遍偏大。根据运动生理学对健美操运动员生理分析,运动员在15-22岁之间,经过系统而完善的训练培养,运动状态可以处于最佳竞技状态,能发挥运动员技术的最大潜能。对整个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的后备人才做一个调查显示,90%的高校健美操生源不足,10%的学校严重不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普通高校对健美操运动员人才的后继培养。
4.1.1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训练计划和时间安排
调查研究表明,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在有比赛任务时,教练员制定赛前、学期训练计划或年计划(视比赛任务大小而定),教练员平时会安排每周2到3次训练,每次训练2到3个小时之间。临近比赛时,运动员周计划训练次数增加到一周至少5次,训练的时间长短不变。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84%运动队的训练一般安排在下午或者晚上的课余,一部分高校运动专业的学生运动员也有将专项提高课和运动队训练课结合起来安排的。在调查的9所高校中,少数高校制定了年训练计划,其它主要依照比赛时间制定赛前训练计划。所以,真正系统的按年周期训练的健美操队伍非常少。在调查的9所高校中,所有高校健美操队的训练都安排在课余时间。而在寒暑假,也有49%的教练员利用这个时间安排训练。运动员平时每周训练次数和时间,综合了教练员安排的训练时间和自主训练次数与时间的安排。66%的运动员每周训练三次以上,69.3%的运动员每次训练时间超过两个小时。每周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在很大程度的反应了运动员对健美操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1.2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训练的量和强度
据问卷调查数据分析,11.8%的健美操运动员认为进入大学以后训练量较入校前大很多,22%的运动员觉得训练量比较大,58%的运动员认为训练量中等,11%觉得训练量太小,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在调查对象中,广中医的健美操队乙组队和甲组队是各自成队,分开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就可安排不同水平的运动员训练的量和强度。避免了乙组的运动员与甲组运动员训练互相干扰因素。而广外的健美操队就是平时甲组队员和乙组一起训练,这样就不可避免的因为基础与技术水平方面的因素干扰运动员训练的强度和量。
4.1.3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训练的态度
调查数据,健美操运动员对健美操运动的训练态度都持较积极的态度。28.2%很喜欢健美操训练,47.6%比较喜欢健美操训练。部分高校没有比赛任务的时候,一些健美操运动员也会自主到训练馆参与训练。研究表明,广州地区部分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大部分对训练态度良好,57.3%的健美操运动员训练比入校前刻苦,以训练行动证明了自己对健美操运动的热爱与坚持。
根据问卷分析,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至少69人参加过一次以上的省级比赛,48人参加过一次以上的全国性比赛,8人参加过世界级的比赛,有15人没有参加比赛,主要为校队新吸收进来的成员。健美操运动员可以通过比赛,检验日常训练薄弱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比赛,也可以加强健美操运动员赛场心理素质的提高和训练的积极性,以及运动技术的提升。调查结果表明广州地区大部分普通高校比较重视健美操队运动员比赛经验。
4.1.4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训练、文化学习的相关性
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曾说过“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主要的不是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而是靠挖掘运动员的智慧”[5]。运动员的训练与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运动员掌握的知识多少,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智能水平。而智能水平又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广州地区高校45%健美操队运动员认为良好掌握文化学习的思维与掌握健美操技术有关系。这部分健美操运动员,主要是从事体育运动方面的训练多年,凭着长时间运动训练技术积累的时间经验,已经潜意识的思考到健美操运动技术与文化学习思维的联系。加强文化学习思维与健美操知识与技术学习的思维联系,有利于运动员更好的掌握健美操专项运动。
广州地区高校对校健美操队的指导思想,从大的方向根据下达的文件来宏观调控。每所高校也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颁布一些管理条例,包括思想管理,训练的管理,由教练员在每年新学期的整队会议上传达给每个运动员。如华南师范大学等以《奥运争光计划纲要》(1995年国家体委颁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为准则,对学生运动员提出要求。
4.2.1 广州地区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目标管理
广州地区受调查的普通高校中,49%的学校将健美操队伍的建设目标定位在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将培养全面的体育人才和提升学校名望以及培养良好的专业运动员为目标的学校达17%。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为:一,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传统项目和优势项目。广东医药学院最为重视健美操队的建设,认为高水平健美操队在外可提升学校名望,在内带动校园体育文化。其他大部分都是以健美操以外的运动项目为主,作为提升学校名望的主要运动项目,而健美操队的建设主要是做为辅助提升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健身项目。二,广东医药学院、广东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都把培养高水平专业运动员为健美操主要培养目标之一,这几所学校领导对健美操项目比较重视,师资力量,场馆设施软硬件方面都比较完善。三,学校根据自己建设健美操队伍的目标定位,制定训练标准就的放矢,为运动员训练层次目标取得一个比较标准的定位。
4.2.2 广州地区高校健美操队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管理要素
(1)“人”的管理。教练员主要是组织和协调运动员的学习与训练,制定训练计划,选拔优秀的运动员等等相关任务。对于教练员的管理,首先是选配上的管理。其次是对教练员基本素质的要求。教练员不仅是一名管理者,更是一名教育者,所以正直的品质应该成为教练员的基本品质。而对教练员的管理中,确定教练员的工作标准,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和教练员工作的考核几个方面是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的教练员队伍中,性别以男性为多数,年龄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学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一半以上的教练员都是硕士学历。教练员带队4年以上的人数达72.8%。在对各校“健美操运动员培养优势”的因素调查中,72.7%的教练员认为“教练员水平高,经验丰富”为主要优势之一。运动员对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满意度调查里,满意度达70%以上。
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学历结构是较高的。教练员的职称较高,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练员的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
(2)“财”的要素。“财”的要素,即运动训练的经费保障,运动经费是运动训练管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地区普通高校运动队的普遍训练投入经费来源却比较单一,63.6%的学校主要是国家拨款这一途径来支持运动训练的费用。其他方式的费用资助几乎为零。
大部分高校对高校健美操队的训练补贴非常少,有的学校几乎只是象征性发放一点补贴。而笔者通过走访调查一些有过健美操队后解散训练队伍如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资金问题也是影响其继续组队的原因之一。同时在对运动员提问“健美操训练遇到的主要困难有哪些”,11%的运动员认为缺少资金来源是影响健美操训练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学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学生运动员为了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要承受大运动量的训练,来自训练和学业的双重压力、竞争、运动损伤和就业压力等,都是运动员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对学生运动员实行运动经费补贴发放是管理过程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它会影响到训练质量。
(3)物的要素。笔者调查的十几所院校中,都有自己独立的体育场馆。2007年的全国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设在广州大学中心体育馆,健美操运动项目的比赛场馆就是广东药学院的体育馆。在对广州地区各个高校运动场地设施满意度调查后发现,对学校较好的训练场馆设施条件不太满意的运动员达39%。笔者通过访谈各个高校运动队教练和健美操队长了解到相关情况:一方面,如运动队安排晚上时间训练,对场馆的照明和空调等使用不合理,造成照明与空调费用的巨大浪费;另外一方面,运动场地的设施:地板、地毯等如使用不当造成损坏后,维修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就使部分高校有非常好的体育场馆,却形成不能开放和良好利用的现象,导致运动队因场地问题而无法进行正常训练。这些原因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与训练效果。
研究结果:(1)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后备人才的培养有待提高重视;(2)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队大多因赛而练。(3)广州地区普通高校有良好的教练队伍,教练员带队经验丰富。(4)广州地区普通高校健美操运动员培养目标呈现多元化。(5)经费的欠缺是制约健美操队训练发展的因素之一。
建议:(1)应加大各级领导对学校健美操运动队伍的重视,促进“体教结合”的落实和研究。(2)学校运动队伍应找好自己的定位,把握好办队的目标,全面建设好运动队伍。(3)对运动队实行分级管理,或者分类管理。加强对教练员的管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4)训练竞赛等方面经费的落实。(5)提高对运动员训练档案的建立、医疗、后勤保障等方面的重视。
[1] 牛振喜,章荣江,樊玉杰.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学 ,2001,(6):17.
[2] 虞重干.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体教结合”[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87 -89.
[3] 刘兵.新编体育管理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7-39.
[4] 刘尚达,孙安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研究[J].体育函授通讯,1998,(2):6.
[5] 雷丰华.福建省高校健美操运动水平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高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