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刚,邓建伟,夏 慧
(1.黄冈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湖北 黄州438000;2.山东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济南250102;3.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州438000)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大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弘扬民族文化”。然而,近年来,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成长中的青年一代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上表现出较为严重的离心趋向,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龙狮运动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自2003年教育部“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开展以来,不少高校开设了舞龙舞狮课程。2008年,部分舞龙、舞狮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龙狮运动集文化性、技术性、趣味性和健身性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项目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抓住龙狮运动这一重要载体,寓教于乐地让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充分了解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立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强烈认同感,正是笔者所思考的问题。
中国作为龙狮运动的发源地,龙狮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几千年来,龙狮运动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兴衰交替,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不断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在长期发展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点。
首先,龙狮运动的图腾标志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龙狮运动不仅具有体育所特有的竞技性、观赏性以及特殊的教育性,而且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成为华夏民族一种内在的、文化的、精神的、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内聚力量和精神图腾[2]。早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使得人的实践力量和范围尚未展开,人的力量十分弱小,我们的祖先在对生命起源的追问中,将“龙”这种虚幻的强大动物作为自己的图腾而顶礼膜拜。借助图腾力量的渗入,我们的祖先有了与周围世界进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正如黑格尔在论及人类初期艺术时所说的:人‘尽情地向神,向一切值得赞赏的对象抛舍自己,但是在这种抛舍中却保住了自己的自由实体性,去对付周围的世界’”[3]。于是,在种种远古的图腾仪式中,“龙”也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汉代从西域传入的狮子这一神兽,也因其象征“勇猛”被我们的祖先所接受并使其和舞龙结合发展为龙狮运动。后来发展的龙狮运动中的舞龙明显脱胎于远古的图腾崇拜。龙狮运动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独立进取精神的崇尚。
其次,龙狮运动丰富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文化生活。舞龙的前身是汉代的“鱼龙蔓延”之戏。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舞龙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出现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4]自汉代开始,舞龙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古代舞龙运动除了“求雨祭祀”等大型活动外,也是人们丰收时节祭拜、庆祝、表达美好愿望等活动的主要方式,为当时社会极其贫乏的娱乐项目增添了色彩,也为物质相对匮乏、精神相对单调的人们表达美好愿望提供了精神依托,同时也为古代人们“活动筋骨、增强体质”发挥了应有的功能。纵观龙狮运动发展史,源远流长的中国龙狮文化,不仅在国内广泛流传,并早已名扬海外。近现代社会中,中国被世界人民称作“龙的故乡”,中华儿女则被称为“龙的传人”,如此种种正是中国繁荣龙狮文化的象征。
再次,龙狮运动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龙狮运动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人类智慧和艺术天赋,展示出创新、向上、团结、奋进的优良品质,表达出民族渴望强盛和和平的美好愿望,突出赞美了人类的各种精神,成为人类抒发情怀和表演庆祝的美好方式。21世纪我国民族文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将龙狮运动项目引入学校教育的实践,可以让年青一代从小接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更加有利于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民族斗志,增强民族凝聚力。
1.2.1 健身娱乐功能
龙狮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其本质就是健身娱乐功能。舞龙舞狮是一种集武术、舞蹈、民族鼓乐于一体的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要求练习者具备一定的速度、耐力、技术、技巧等[5]。作为群体性项目,它要求表演者在两人或多人的协作中,伴随音乐的节奏,在动态变化和静态造型中将武术技术和舞蹈艺术有机结合表现出多种运动形式,是一项集健身性、娱乐性、竞争性、唯美性、民族性的体育项目。同时由于龙狮运动是一项多人协作项目,也可以充分提高表演者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1.2.2 竞赛表演功能
1994年5月原国家体委将龙狮列入体育竞技项目,1995年分别在香港和北京成立了世界龙狮运动总会和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并制订了《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中英文版)、《舞龙、舞狮增设项目竞赛规则》等一系列规则和章程,从此,竞技龙狮赛事有章可循[6]。随后,龙狮各种级别的项目比赛便在国内外成功举办。舞龙、舞狮表演和比赛精彩激烈,气势不凡,充满吉祥欢乐,它既是一种充满浓郁民俗风情的独特景观,又是庆祝欢乐、祥和及各种喜庆活动的表演节目,这对于观赏者也不失为一种健康休闲、调节身心的方式[7]。
舞龙舞狮利用人体多种姿态,揉合于舞龙、舞狮技巧来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其套路编排内容丰富、构思巧妙、结构新颖、风格别致[8],不仅表现出较强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同时作为一项喜庆的民族项目深受企业开业、节庆、店庆等活动的亲睐,表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1.2.3 文化教育功能
龙狮运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品,是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是我国文化传统教育、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向心力的具体体现。龙狮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是中华民族奋发开拓、自强不息精神的代表,体现出以礼仪庆典为代表的宗教观念和“寓教育于娱乐之中”的基本态度。龙狮运动更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几千年来伴随着中华民族和世界民族的兴衰更替,不断吸收中外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当今社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主旋律,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研究表明舞龙舞狮可以有效地发展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提高呼吸肌机能,降低安静时心率,促进人体心肺功能发展[9],高校开展龙狮运动不仅有利于青年一代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更重要的是让其感受、传承和弘扬中国人民的优秀民族文化,强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尊心教育,让龙狮文化远播世界。
2001年4月“中国龙狮运动协会北京体育大学培训基地”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揭牌仪式,同年9月该校将“龙狮运动”纳入武术学院学生的必修课程。自此,我国高校首次将“龙狮运动”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高等教育的课堂。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民政部会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舞龙舞狮分会在中南大学成立。随后,湖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体育学院也开设了以“龙狮运动”为主的民族传统课程,南京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将“龙狮运动”列为公共体育选修课程。2004年教育部启动“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进展顺利,截止2009年加盟高校己达119所,“211”工程院校38所[10]。如今,龙狮运动已成为大多数高校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然而,调查发现:高校开设龙狮课程很不平衡,从高校区域分布上存在着南方高校开设龙狮课程居多,北方程度相对较低;东部地区开设龙狮课程的学校较多,西部地区高校推广力度相对较弱;而在对高校的对比中,由于师资力量和高校教学资源、资金等各方面的要素,设有体育院系的高校开设情况比未设体育院系的高校开设得要多;重点高校比普通高校开设课程的时间要早。
通过对2002-2012年十年间国内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发现:龙狮研究的主要力量来自高校,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龙狮运动的起源、文化价值、开展的意义、高校龙狮运动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高校开展龙狮运动的可行性论证等,少有龙狮运动理论体系及教学与训练方面的研究成果,更鲜有有关高校发展龙狮运动对策方面的研究。
纵观我国高校龙狮运动竞赛历程,可分为两个时期:即萌芽时期(1998年-2003年)和蓬勃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在萌芽时期,可谓“牵头高校独占鳌头”。自1998年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创建我国首支高校A级舞龙队以来,湖南师范大学在2002年1月囊括“第四届全国舞龙锦标赛”自选套路、规定套路、全能三项金牌,获得了代表国家参加世界龙狮锦标赛的资格;2002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舞龙队受国家体育总局的派遣,参加在马来西亚举行的第2届世界龙狮锦标赛并获得亚军,这是我国首支大学生龙狮代表队代表国家出征国际龙狮大赛。同年,经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中国龙狮训练基地”在湖南师范大学正式挂牌成立,随后湖南师范大学成立“湖南奥都龙狮俱乐部”。2003年8月,湖南师范大学举办了“全国龙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2003年12月我国首届“大学生龙狮锦标赛”在中南大学举行,舞龙舞狮运动正式列入我国大学生体育竞技项目,而在我国最早开设“龙狮运动”课程的北京体育大学在竞赛成绩上却表现一般。
蓬勃发展时期(2004年至今)。这一时期,我国高校龙狮队的发展可谓是“百花争艳”。自2003年舞龙舞狮运动正式列入我国大学生体育竞技项目以来,尤其是在“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下,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加盟高校达55所,特别是2005年在湖南株洲举行的高校龙狮大赛中,参赛高校竟达百余所。在全国高校舞龙舞狮赛事中,全国大学生舞龙舞狮锦标赛影响最大,竞赛水平不断提高,竞争日趋激烈,在高校取反响强烈。以上这些都说明龙狮运动竞赛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已步入正轨,并朝着国际化、科学化、规范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龙狮运动竞赛取得的成绩,为推动龙狮运动全面而广泛的发展,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作为我国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地和聚集地,为推广龙狮运动提供了先天的发展优势。自2004年“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启动以来,开设龙狮课程的高校己达119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尽管就总体而言,我国开展龙狮课程的高校尚占少数,但高校开展龙狮运动有着较大的可行性。基于此,弘扬我国民族优秀文化和加速推进龙狮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校龙狮课程的开设主要介于体育院系(校)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公共体育课中开设的龙狮文化选修课和龙狮运动技术选修课三种。龙狮运动课程的建设和推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形式:1.教学推广,主要表现为龙狮运动技术课和龙狮文化课。对龙狮运动的技术课而言,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授课对象(即体育专业或公体部学生)分开要求。对于身体素质较好、对运动项目领悟能力较强的体育专业学生,在传授龙狮文化精髓和技术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可以教授技术动作难度较大、套路较复杂的竞技龙狮;而体育素质相对较差的普通专业学生,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改编、挖掘和传授观赏性较强、趣味性较高、易掌握的表演性龙狮。2.教学效果展示推广。即在设置课程考核目标中加入作品展示这一环节,体育专业学生要求自编自演或以教学竞赛的形式在校内展示,对学习成绩突出的队伍或个人则编入校队或推荐到校外表演;而公共体育的龙狮技术学习者可以采取同种内容形式、要求但降低技术标准的办法进行考核,龙狮文化的学习者则以龙狮摄像、龙狮剪纸、雕塑、演讲、论文等多种形式展示。3.科研推广。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置与龙狮运动相关的创新性课题,鼓励教师和学生撰写科研论文,丰富龙狮运动科研成果,提高高校学术氛围。
龙狮运动以其独特的动作技巧和表演形式集健身娱乐、竞赛表演、高度艺术性于一体,名扬海外,深受国内人民大众、海内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推崇。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眼球经济”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而龙狮运动的独特表演形式对人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在互联网更易引起人的关注,在企业的庆典活动上耍狮舞龙能极大地推广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形象。同时,龙狮是中华民族的神兽和瑞兽,其承载的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与当前蓬勃发展旅游、艺术品收藏等有机结合,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以上这些足以证实,舞龙舞狮运动及其赋予的龙狮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高校拥有大批龙狮运动的教练、科研人员和产业运营开发方面的专家,推广龙狮运动文化,与企业联姻,有利于双方发挥各自优势,开发和创新新产品,提高龙狮训练的竞技水平,挖掘龙狮运动竞赛表演等多方面的商业价值,推广和弘扬龙狮文化,打造出蕴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龙狮产业品牌,彰显龙狮运动价值。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既有一流的龙狮运动训练专家和科研人员,也有着身体素质较好、精力充沛、动作领悟力强的青年学生队伍。2002年以来,我国高校龙狮队伍参加国际龙狮比赛屡获佳绩,足以说明高校大学生有能力也有实力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大赛并为国争光。而国际大赛赋予运动队的“金牌效应”价值无以估量,于学校与国家都是不可多得的殊荣。就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而言,世界大赛的“金牌效应”也足以让全国人民对龙狮运动和龙狮优秀文化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在校的青少年学生更是一次弘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普及教育。于世界范围而言,龙的传人拿龙狮运动国际大赛金牌也足以让世界其他民族羡慕,对我国龙狮运动和龙狮文化的国际化推进十分有益。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要想让民族文化鲜活永恒,必须在民众力量的外在推动下,寻找和构建内在驱动力的平台,即宏观层面上的国民教育和微观层面的个人修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强化青年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认同,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而龙狮运动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及表现形式是高校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应将“龙狮运动”作为抓手,借助国家颁布相关的政策,充分依托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资源优势,推进“龙狮运动”课程进课堂,开展龙狮文化研究,与企业联姻开拓龙狮商业市场,推广龙狮赛事活动,来增加青年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提高优秀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从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
[1] 葛国政.我国高校龙狮运动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
[2]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S].2008,6.
[3] 张法.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92.
[4] 段全伟.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5):109 -111.
[5] 张继生,雷军蓉.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05 -606.
[6] 国际龙狮总会.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Z].2002.
[7] 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30 -1332.
[8] 蒋代新.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专业龙狮课程设置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9] 史绍蓉,尹国臣,等.舞龙运动的生理特征初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1):36-38.
[10] 周之华,徐峰.我国高校龙狮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C]//2009中国高校龙狮运动科学报告会暨校长龙狮论坛文集.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