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模式研究

2012-08-15 00:44:59石文兵李敬兆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分级分类辅助基础

石文兵,李敬兆

(安徽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利用计算机辅助工作和学习的能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开设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但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每年入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目前部分高校采用传统的统一教学模式、统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需求[1,2]。

为了更好地了解非计算机专业入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的现状,在安徽理工大学2011级入学新生中开展了计算机应用水平网上问卷调查活动,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差异较大,其中有近30%的学生感觉没有基础或基础较差,希望系统全面学习,近60%的学生认为有一定的基础,希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还有少数同学感觉基础很好,希望开设计算机基础高级应用课程,由此可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学科专业方向、基础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级分类,将层次相近的学生安排组织在一个教学模块中学习,综合学生的客观实际需求,协调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中学习成长、在原有基础上学习提高的教学模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高校的网络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充分发挥大学网络资源平台的作用,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平台辅助学生的分级分类教学,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自主学习空间,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实施网络辅助化的分级分类教学对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 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的关键问题分析

开展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必须综合考虑以下关键问题,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有序进行和预计教学目标的实现。

(1)因材施教,实施科学的分级分类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分类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水平、潜力倾向、学科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地划分为水平相近的教学群体,因材施教,组成“最近发展区”教学模块。在分级分类教学模式中,科学的分级分类方法是关键,一方面要综合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潜力倾向,另一方面要科学划分教学层次和模块。在实施分级分类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科学划分层次比例,保证学生能进入最适合自己的层次模块。

(2)准确定位分级分类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导向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实施分级分类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目标决定教学行为,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属地,分级分类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确,必将导致教学活动的偏差和失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分类教学应根据不同的层次需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特点,目前安徽理工大学是在“基础、技能、应用”总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生计算机知识背景,结合学科专业需求的差异,制定切实可行、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定位应综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社会需求等方面的因素,保证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层次性,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导向作用,确保分级分类教学有序进行和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3)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充分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的分级分类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良好的交互性学习平台,突破时间、空间以及人为因素的制约,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实现教与学的充分结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以“教”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一个是以“学”为主体的网络辅助学习,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下的教与学的结合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和师生交互式讨论交流得以真正统一[3]。另外,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下,教师除了做好课堂教学外,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建设网络课程资源,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创造性地设计安排实验练习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建设真正的学生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4)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法

课程的考核方法是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的课程考核方法是实施网络辅助化分级分类教学的重要环节,考核方法应体现综合评价教学质量的要求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操作性的课程,课程的考核方法应面向应用,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构建多元、全面、客观、科学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更加注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培养。

3 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方案

(1)分级分类方法

分级分类是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行之有效的方案,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对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指导纲要,结合高校办学规模和条件的实际情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可划分为基础应用层次和高级应用层次,分别制定各层次级别的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根据层次级别选用计算机基础教程和计算机高级教程两种配套教材。其中基础应用层次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知识、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培养学生掌握信息化社会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高级应用层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知识、处理本学科专业或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除包含基础应用层次的内容外,还包括多媒体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网页设计技术、常用工具软件、物联网技术等[4,5]。

(2)网络辅助学习平台的构建

网络辅助学习平台的构建是实施网络辅助教学的保障,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辅助学习平台应包括课程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动画演示、实验指导、在线模拟练习、在线考试系统、设计作品在线提交、在线交流答疑等模块,通过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良好的交互性学习平台,弥补传统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

(3)开放式实验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实验教学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是实践、认识、再认识的过程。在目前高校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辅助分级分类教学可以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更大的自由度、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加合理地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通过构建网上实验预约管理系统和实验教学考勤监控系统可以较好的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安徽理工大学自2010年9月开始上线使用这两套系统,为实施分级分类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4)侧重任务驱动的课程考核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在课程的考核中侧重任务驱动的考核方式可以很好地体现技能与应用的特点。任务驱动主要通过大作业或设计作品提交的方式实现,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公布大作业具体要求或设计作品提交规范,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完成设计任务。目前安徽理工大学对该课程的考核主要包括学生设计作品、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线考试、实验与平时成绩四个组成部分,其中学生设计作品的分值比例占60%,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 叶锡君,颜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2,(9):60-61.

[2] 方柏林.计算机文化基础分级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市场,2009,(48):97.

[3] 张顺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络化分级教学问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9,(30):157.

[4] 杨文彬.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分级教学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52-153.

[5] 张宪红,马宪敏.大学计算机基础多层次分级教学模式实践改革[J].魅力中国,2011,(5):215.

猜你喜欢
分级分类辅助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进一步深化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若干措施的通知
小议灵活构造辅助函数
“整式”基础巩固
倒开水辅助装置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浙江省网络安全应急预案编制研究
计算机时代(2018年2期)2018-02-27 21:57:09
直销企业分级分类监管备受期待
减压辅助法制备PPDO
提高车辆响应的转向辅助控制系统
汽车文摘(2015年11期)2015-12-02 03:0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