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有效性突破的新路径——基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视角

2012-08-15 00:44:59童三红曹贤中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动机多媒体教学学习者

童三红,王 锋,曹贤中

(黄冈师范学院,湖北 黄州438000)

所谓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构建教学全过程,并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强大的交互功能、可无限扩展的知识信息链接和方便自由的自主性学习特性,集技术性、教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多媒体教学已逐步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信息充足、资源丰富、形象直观生动。但是多项调查显示,多媒体教学应用的现状存在多种弊端,如将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电子黑板”,甚至成了变相的“满堂灌”;将多媒体教学变成了眼花缭乱的图文展示;多媒体教学模式单一[1];等等。总体来说,多媒体教学现状呈现“三重三轻”的倾向——重软件技术,轻人文思想;重结构内容,轻教学设计;重知识和技能,轻态度与情感。这些倾向明显忽视了动机兴趣、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整体教学效果却因采用多媒体技术不升反降了。如何使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的挖掘与发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一、关于非智力因素的探讨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与作用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五种因素[2]。非智力因素属于人类的意向活动,属于学习活动中的动力——调节系统;非智力因素构成教学过程的心理条件[3]。我们认为,在非智力因素中,应该包含注意。因为注意究其本质来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认知过程,它没有独立加工信息的属性,只是伴随所有心理过程的一种基本特性,实质上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在认知过程中,非智力因素不直接承担信息的接受、处理、存贮等任务,但它又制约着认知过程,其作用表现在对认知过程的动力作用、定向和影响作用、维持和调节作用、弥补和激励作用。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智力活动指导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导智力活动[4]。非智力因素理论认为,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A=f(I*N)。这个公式中的A为成功,I代表智力因素,N为非智力因素。二者相互促进,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的发展,智力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如一个人对多媒体软件学习情有独钟,会产生超乎寻常的学习热情,可以大大激发其智力潜能,促其成功。同时非智力因素又能补偿智力的不足,如“勤能补拙”,“笨鸟先飞”。

(三)多媒体教学中重视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意义与价值

在多媒体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主体是由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入非智力因素培养,其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只有这样“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得到落实。

其次,在新课程标准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即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在相当程度上被忽视。这对于践行新课程理念是有失偏颇的。

再次,多媒体教学因其特殊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非智力因素与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相互促进作用

(一)促进注意力的吸引与保持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各种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各种媒体的合理运用,在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和维持有意注意方面,具有传统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不管是媒体界面设计还是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充足的信息量,变化多样的信息载体,及时的反馈与强化形式,对于注意的引起、保持、监督与调控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促进学习兴趣的形成

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明显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具体性、生动性,同时也简化了冗余信息,降低了学习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和新颖性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直接兴趣;多媒体教学内容的直观化和形象化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内在美、对称美和动态美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再现学习的预期成果,及时反馈学习结果,实现从学习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的转化。

(三)促进学习动机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能很好地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将呈现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呈现方式多样化,甚至虚拟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习者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等心理需求;多媒体教学对于学习难度的良好控制,使学习过程充满着挑战性;人机交互中的及时强化与反馈,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多媒体教学的这些特性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尤其有效。

(四)促进意志品质的发展

人们的意志品质是衡量个体意志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考察人的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主要从自觉性、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等四个方面入手。青少年儿童中的多数存在意志品质发展不足的问题,而多媒体教学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各种意志品质。虚拟问题情境的设置、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小步子及时强化技术,循序渐进的程序教学设计能很好地培养他们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五)促进良好性格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利用多媒体教学中个性化辅导教学,因材施教,尊重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地自主发展的机会;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协作式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态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自主获取信息,提高信息辨别力,养成网络安全的道德意识,及至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通过设计能充分交互的协同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体验分享、交流、合作、共处的快乐。这些举措,既能促进学生健全性格的培养,又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三、多媒体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注意的锻炼

1.吸引无意注意。利用刺激物的差异和变化,在背景中突出主体。一般来说,强度相对较大的、对比显著的、运动变化的、新奇的刺激,能起到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能立刻引起学习者的无意注意。刺激新颖独特、富有变化、意义鲜明、美观和谐,更能吸引无意注意,但这种方法要谨慎使用,避免无关信息喧宾夺主。

给界面元素增加无意注意特征。具体方法有:增加反差、增加闪烁、孤立显示、制造动态、设置最佳视域区、使用声音、改变背景等[5],实现界面元素的清晰性。要把与当前学习相关的元素凸显出来,通过控制对象的大小、位置、颜色、音量、形状等特性,恰当处理界面元素的样式特征及元素之间的相对关系,保证学习者清楚准确地感知界面元素,注意到重要信息,实现对学习对象的无意注意。

避免无关的干扰因素。刺激过强、变化太快、冗余杂乱的信息,容易让学习者分心。要避免对无关信息产生无意注意,阻止那些无关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不让其占用注意资源,以便减少无关信息对注意的干扰。有些设计者在界面上增加纯粹是为了愉悦的元素,这些媒体元素不仅不会帮助信息加工,反而会增加认知负担。比如,一些多余的声音、多余的图形、多余的文字,或是杂乱的色彩等,会扰乱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的准确性和速度,降低对学习内容注意的保持。

2.锻炼有意注意。增强注意的目的性。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时,界面设计友好,导航明确,任务驱动,交互性好,有利于学生有意注意的保持。科学的人机界面设计,能最充分地实现人机互动,学习者才能有效控制学习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保持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创设难度适宜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真实性问题情境,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满足学习者的挑战心理,能够较长时间保持学习者的有意注意。

实现对分心的控制。从感知心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求界面操作活动尽可能不分散学习者的有意注意,使操作本身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因此要求界面外观简洁,具有一致性,艺术感强,而且要考虑交互的动态性,对学习者的年龄特点和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也要予以充分考虑。

(二)学习兴趣的培育

1.从教学形式方面,把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由于多媒体教学形式新颖、技术多样、方法多变,很容易激起学习者对多媒体教学过程的直接兴趣,即对多媒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感兴趣,这种兴趣虽强效却短暂。间接学习兴趣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所引发的,它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内在动力。当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在不断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及时看到自己的学习结果时,就会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由间接学习兴趣所引发的学习动机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教学演示学习成果、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时反馈学习结果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对多媒体教学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二者结合,相互促进。

2.从教学内容方面,充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软件既能再现或虚拟事物的形态结构和外部关系,又能用示意图形如结构图等,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化抽象的文字记载和描述性的教学内容为直观的形象,还能把教学内容分解呈现,易于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尤其是多步分解呈现能制造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悬念,产生对后续内容的“欲罢不能,非知不可”的心理指向性。

3.从教学方法方面,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性。科学地把各种媒体教学软件技术有机地综合利用起来,避免单一的教学形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各项优势,采取案例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解决与现实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任务驱动下,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合作中学,及时反馈,及时强化,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1.运用及时强化和充分的人机交互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可以通过充分的人机交互和及时强化来实现[5]。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根据小步子原理来设计学习内容和形式,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投入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多媒体教学中应该有一定频率的、彼此关联的、有趣的、难度水平恰当的交互。学习者在交互中通过感官和肢体活动,提升心理上的参与度。

2.力求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结合。学习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外部动机依赖于外部的各种诱因,内部动机产生于学习者自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体教学既要重视内部动机的作用,也要充分利用外部动机,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依据Malone提出的内部动机四成分理论,即挑战、好奇、控制、幻想,以及Keller提出的四要素,即注意、相关、自信、满意,要激发内部动机,主要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教学活动设计来满足这些心理因素。其中,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性,使呈现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呈现方式多样化,能够满足学习者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心理需求,使他们在内容呈现的控制中有一定的满足感,对于激发内部动机尤其有效。

3.把握理想的动机强度。利用动机作用要适度。根据耶克斯—多德森(Yerkes&Dodson,1908)定律,动机水平和学习效率呈倒U型关系,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下学习效率最高。但是动机强度的控制要与作业难度结合起来考虑,当任务难度偏低时,要增加动机水平;当任务难度偏高时,则适当降低动机水平,学习效率才会更理想。各种难度的学习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动机过强,都会使学习效率下降[6]。从实际情况看,不能只考虑动机作用,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者控制,能激发动机,但可能会妨碍学习,因为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决策。

4.适当应用外部激励手段。教学软件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中可采用一些外部激励手段:告知学习目标、及时反馈结果,给予必要的奖励和强化,组织学习竞赛等。

关于学习动机的激发问题,以上策略运用并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类型、任务难度进行综合运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情绪和情感的陶冶

1.建立以情感为纽带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心理环境。基于新课程标准设计的多媒体教学,既要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又要体现科学精神,还要渗透人文精神。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在各学科的多媒体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人文精神渗透教学目标的实现,是以创建情感为核心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我们应该建立以尊重、理解和信任为基础的,以爱心为核心的,平等的、互助的、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的、民主的、融洽的学习氛围。

2.挖掘以情感教育因素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信息时代呼唤情感教育。实施情感教育要求摈弃以往的只重知识、技能与方法的观念和做法,深入挖掘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因素,把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之中,赋予教学活动以鲜活的生命力。

3.构建注重以成功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机制。要因人而异,设置“量身定做”的成功标准,“多几把尺子衡量人”,用不同的尺子衡量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成功,体验成功。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软件及技术特性,针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设置多阶段、多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目标及评价标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理智感,产生满足的成就感。

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广泛运用行为主义的强化原理,实施小步子强化技术,通过及时反馈与强化,辅之以多种激励手段,可以使个体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五)意志品质的锤炼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意志的自觉性。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等不同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觉利用网络资源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之中,养成良好的使用网络的习惯。让学生学会制定学习目标与计划,选择学习内容、方法和手段,逐步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提升意志的自觉性。

2.增强多媒体教学的反馈与强化的技术应用,培养意志的坚持性。及时反馈和积极强化,不仅能够促进学习过程,而且能够在不知不觉中,使学习者获得恒心和毅力,很好地锻炼意志的坚持性。多媒体软件技术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使个体获得良好的学习热情,把坚持变成一种习惯。

3.引导学生抗拒网络诱惑,增强学生意志的自制力。纷繁复杂的网络充满着诱惑。有一部分青少年上网浏览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沉迷于格调低俗的网上聊天等,而网络游戏,更是让不少未成年人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网络依赖群体占总规模的近11%。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各种交互式平台,与学习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沟通,加强对学习者的精神与情感关怀,了解学习者所思所想,给学习者以精神上的关怀、理解与安慰。引导学习者学会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获取知识,形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于潜移默化中增强其抵制网络诱惑的自觉性、自制力。

(六)健全性格的塑造

把培养学生健全的性格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首先确立了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更为关注学生“全人”发展[7]。

1.在多媒体教学中渗透性格塑造。目前在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为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和不健康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养成自私自利,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利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协作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利他的品质,培养集体主义情感;在网络的使用及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自觉遵守网络道德;通过设计能充分交互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体验分享、交流的快乐,合作共处的体验,逐步形成开朗的性格特征。

2.发挥教师人格魅力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性格塑造中,应该遵循“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原则,教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性格,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性格发展中能够直接模仿的榜样。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民主管理班级和课堂,塑造良好的学习心理氛围,避免师源性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8]。

智力因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而非智力因素则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主导性的影响。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只有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才有可能发生。在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的今天,我们不但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科学地利用好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于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引导学生非智力因素健康地成长,从而真正落实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信息时代呼唤情感教育,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同仁关注多媒体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问题。

[1] 王娟.影响高校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9,(5):97.

[2] 燕国材.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8,(4):137.

[3] 燕国材.再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3):115 -117.

[4] 燕国材.再谈非智力因素的几个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4):109.

[5] 张军征.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原理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4 -45.

[6]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32.

[7]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

[8] 李太军,王俊梅.师源性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探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5,(7):46 -47.

猜你喜欢
动机多媒体教学学习者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2:02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的有效应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8
动机不纯
多媒体教学为高中语文课堂插翅添翼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7
如何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