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常见免疫失败原因浅析

2012-08-15 00:47:54孙培功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262200
山东畜牧兽医 2012年6期
关键词:头份稀释液免疫抑制

孙培功 (山东省诸城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262200)

猪群的免疫接种是提高猪群特异性抵抗力的有力手段,是预防疫病的重要方法,是保证正常生产的有效措施。然而,在生产实践中,尤其是农村小规模养猪户,常出现猪群免疫失败的现象,损失严重。结合多年的基层兽医工作实践,本文总结了常见免疫失败的原因,旨在提高散养户猪群免疫效果,有效降低疫病损失。

1 疫苗因素

1.1 疫苗运输、保存不当 各种疫苗都有有效期,而且有严格的保存条件,活菌对低温要求相当苛刻,如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应在-15℃条件下保存运输,在0~8℃只能保存6个月,在25℃左右,至多保存10d。并严禁疫苗反复冻融。

1.2 疫苗失真空发生变质 凡冻干苗均属活苗,疫苗的细菌和病毒在真空环境下处于休眠状态,代谢微弱,能量消耗小,不会因自身的代谢产物污染自身。若失真空,空气进入疫苗瓶中,疫苗菌、毒代谢加强,自身消耗增加,保护物质被氧化,自身代谢污染,进而使疫苗菌、毒失去抗原,导致免疫失败。可以用消毒注射器吸取稀释液后,将注射器针头插入疫苗或菌苗瓶塞内,如果稀释液自动吸入瓶中,说明苗瓶真空,可以使用,否则不能使用。

1.3 疫苗毒株(或菌株)的血清型不包括引起疾病病原的血清型或亚型 有些病原的血清型较多,免疫接种时没法选用与本地流行毒(菌)株相对应的血清疫苗。如大肠杆菌按菌体抗原分有100多个血清型,并且不同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免疫作用,因此用针对少数几种血清型制成的基因工程苗并不能很好预防自然界流行的各种不同血清型引起的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但由于此疫苗是针对引起该病的最主要的几种血清型,故对猪只进行大肠杆菌苗的免疫接种后能大大减轻该造成的损失及治疗该病的难度。必要时可使用自家的灭活苗。

1.4 疫苗使用剂量不当 剂量过低则效力不足,剂量过大则引起免疫麻痹。我国目前核定的猪瘟免疫量为每头份150个兔体反应单位,而国外的核定标准为每头份400个兔体反应单位。因此,仔猪首免2~3头份,二免4头份,母猪、公猪4~5头份。

1.5 疫苗的使用方法存在问题 (1)疫苗稀释不当:不同的疫苗要求使用不同的稀释液。有些疫苗和稀释液内可能含有可灭活其它弱毒苗的防腐剂,在同一注射器内混合使用多种疫苗,会导致活苗失活。猪瘟兔化毒疫苗在稀释液的pH值超过7.0很容易失活。(2)稀释后的疫苗在使用前没有震摇均匀,稀释后的疫苗未及时使用。(3)选用针头不当:注射小猪群使用孔径大的针头,药液溢出,大猪群使用的针头过短,低于脂肪厚度,疫苗不能直接进入肌层,停留在皮下脂肪内,不能发挥抗原的效力。(4)操作不符合兽医卫生要求:接种前,注射器、针头等没做彻底消毒或使用化学消毒剂处理过的注射器和针头内残留消毒剂使弱毒苗失活。不按照一畜一针的防疫要求接种,一个针头打到底,打防疫变成带毒传播。稀释疫苗时皮塞上不加进气针头,造成针头传染。注射部位涂擦酒精、碘酒过多。

2 免疫程序不合理

(1)给妊娠母猪接种弱毒苗,弱毒苗有可能进入胎儿体内,胎儿的免疫系统未成熟,导致免疫耐受和持续感染,甚至可引起流产、死胎或畸形。(2)如果在免疫期间猪群遭受感染,那么疫苗还来不及诱导免疫力的发生,猪群就会发生临床疫病。误认为是由疫苗导致的发病。(3)给不健康的猪群接种,猪只不能产生抵抗感染的足够免疫力。(4)未选用合适的疫苗:在猪瘟强毒流行地区,给猪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苗,由于猪瘟病毒的免疫剂量较小,猪瘟免疫效果不佳。

总之,免疫程序存在缺陷是造成免疫失败的又一原因。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要依据当地的疫情、猪群的免疫状态,本场的饲养管理等实际情况。最关键的是如何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确定合理的首免日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做母源抗体水平的检测,随时调整仔猪的首免时间,使仔猪首次免疫避开母源抗体感染,又不给野毒提供感染机会。

3 免疫抑制性疾病造成的免疫失败

目前,猪场免疫抑制性疫病呈上升趋势。一方面某些疫病如非典型性猪瘟出现非典型感染和发病。另一方面有些病原毒力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然造成免疫失败。同时多病原混合感染和复合症更为复杂,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疫病显著上升。虽然采取一系列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常常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免疫抑制性疫病如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支原体肺炎等都能破坏猪的免疫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免疫抑制,除了容易导致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外,更为严重的是导致相关疫苗免疫失败。

4 免疫抑制性药物的滥用

性激素对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如睾丸激素、雄激素等对猪的免疫应答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使用含性激素药物时应注意猪群免疫水平的改变。某些药物如氯霉素、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类、病毒唑、地塞米松等,对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影响细菌性和病毒性疫苗的免疫效果。尤其在免疫前后不规范地使用这些药物,可导致机体白细胞减少,从而影响免疫应答。

5 免疫耐受性

强毒株流行,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是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如猪瘟母猪带毒现象,带毒母猪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造成猪瘟的持续感染,同时,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经反复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如果这种猪被误作后备种猪培养,将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这样会导致猪瘟传染恶性循环链的形成。

6 营养因素

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机体维生素、氨基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不平衡等都会使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如维生素A的缺乏会导致淋巴细胞的萎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减少,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导致机体免疫应答能力降低。

7 管理与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密度、通风、有害气体浓度等;运输、转群、换料、用药及免疫接种等;以上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对猪只产生应激,这些应激能刺激脑下垂体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它再刺激肾上腺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损伤T淋巴细胞,对巨噬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可增加免疫球蛋白的分解代谢,从而对免疫应答产生影响。只要环境搞得好,就大大减少动物发病机会,即使抗体水平不高也能得到保护,如果环境差,环境中有大量的病原体,抗体水平较高的猪群也存在发病的可能,因此搞好环境与接种疫苗在疫病防治中同等重要。

总之,猪群的免疫效果受疫苗、猪群、病原、环境、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猪群免疫失败的因素很多,防治猪病不能期望单纯依赖疫苗提供100%的保护率。只有结合其它防治措施才能发挥疫苗的作用,避免免疫失败。

猜你喜欢
头份稀释液免疫抑制
不同稀释液对鸡新城疫活苗免疫效果评价
猪免疫抑制性疾病的病因、发病特点及防控措施
秋季要注射疫苗防猪患乙脑
防控猪群免疫抑制的技术措施
兽医导刊(2019年1期)2019-02-21 01:13:54
猪精液常温保存稀释液配方筛选试验研究
丹参总酚酸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现象的改善作用
不同酶标抗体稀释液对酶标抗体稳定性的影响
温度和稀释液对猪精液保存效果的影响
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CK-MB致结果偏高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