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儿歌象似性修辞研究

2012-08-15 00:45柴霞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儿歌语篇语音

柴霞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65)

英语儿歌象似性修辞研究

柴霞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曲阜 273165)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为理论框架,着重对其三原则:语音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在英语儿歌中的应用及其修辞效果,从而加强少儿英语教师对儿歌的理解,有助于幼儿英语教学手段提高。

英语儿歌;象似性;修辞功能

引言

儿歌是儿童口头传诵的歌谣,它们大多是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心理特点,以简明的音韵写成。儿歌在幼儿英语教育阶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旋律欢快,节奏感强,表达简单自然。音乐和节奏是儿童学习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好的歌词是一首儿歌的基础。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象似性角度就英语儿歌歌词进行分析,探究它们怎样通过遣词造句、语篇的组织将修辞、内容和表达方式完美地结合而创作出久经传诵的儿歌。

一、语言的象似性:概念和原则

语言的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的能和所指间即语言的形式与内容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但语言形式不是直接像镜子一样反映客观事物,而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即:语言符号相对于人们的体验方式、经验结构、概念框架、语义系统来说是有理可据的,是有其动因的,不是任意的。

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C.S.Pierce)于 19世纪末正式提出“象似性”概念。他把符号分为三种类型:象似符(icon),索引符(index),象征符(symbol)。按象似符的复杂程度,皮尔斯将其分为三类:影像(image),图样(diagram)和隐喻(metaphor)。相应地,语言的象似性主要分为映象象似(imagic iconicity)、拟象象似(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metaphorical iconicity)。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如:Haiman(1985)、Hiraga(1994)、Jacobson(1965)、Givon(1985)、Newmeyer(1992)、杜文礼(1996)、胡壮麟(1996)、沈家煊(1993)、王寅(1998、1999、2000)等都对象似性进行研究,总结出被普遍接受的象似性原则:语音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顺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原则等,但在儿歌中,语音象似性原则、数量象似性原则、标记象似性原则表现最为突出。

二、英语儿歌中语言象似性分析及其修辞效果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句法和语篇。它不仅是语言的基本特征,而且还是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王寅,2000)。下就不同的象似性原则来探讨象似性在政治演讲辞起到的修辞效果。

(一)语音象似

语音象似指发音与其所指之间存在很多自然的相似的关系(王寅,1999),即语音中蕴含意义,映照它所表达的现实世界中的客观存在。根据象似的程度,语音象似继而被分为直接语音象似和间接语音象似。直接语音象似最主要体现在拟声词的应用。拟声词是模拟自然界声响而造的词汇,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都具备的成分。由于儿童能体验到的外部世界是有限的,儿歌中的拟声词也集中在动植物,自然现象,交通工具,身体各个部分等唤起儿童熟悉感,引起他们兴趣的各个领域内。如儿歌“Bumble bee”中“Bzzzzzzzzz”利用拟声词有趣幽默的描绘了一只飞舞的大黄蜂培养幼儿的英语语感,使儿歌变得更加有趣,配以游戏的形式就完美地展现孩子们甜美的声音和可爱的形象了。

间接语音象似包括发音象似和关联象似,指英语中有些词汇的某些字母或字母组合在发音上与所指之间存在着近似的模仿或这些音素的联合容易让人产生某种特定含义的联想。上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Firth收集了大量语料总结出某些辅音组合如:/cl-/,/fl-/,/gl-/,/gr-/,/kr-/,/sn-/等,拥有这些辅音丛的单词往往含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意义。儿歌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有意境,有节奏,充满童趣,欢快,读起来朗朗上口,适合一边唱一边跳。儿歌中依然不乏舒缓节奏的例子,如:“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

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Red and yellow and brown,

Autumn leaves are a-falling,See them fluttering down.

Autumn leaves from the treetops,Flutter down to the ground,

When the wind blows his trumpet,See them whirling around.

Autumn leaves when they're tired,Settle down in a heap,At the foot of the old tree,Soon they'll all fall asleep.

歌词中反复出现的/s/,长元音/C:/,/i:/,双元音/au/,辅音组合/fl-/给人一种轻柔和舒缓的感觉,令孩子们仿佛感受到秋风中树叶飘落的柔和,直到在多个长元音渲染的氛围下更加缓慢的飘到地上睡着了。同时尾韵/n/,/d/和/p/增强了儿歌的音韵美。母韵,尾韵,反复重复的音及音组使儿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二)数量象似

数量象似性指语言形式的数量与意义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即象似关系。(Hiraga,1994)也就是说较大,较复杂的语言形式能传递大量的信息,较小,较简单的语言形式传递的信息量也较少。但是少儿阶段在注意,感知,理解,记忆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成人短很多,他们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日常活动是玩耍为主而不是学习为主。所以复杂的语言表达形式不符合少儿的心理特点和感知经验,短小的简单句才易于少儿理解和掌握,诵读,边唱边跳。

儿歌与音乐密切相关,儿歌中和谐的韵律和欢快的节奏能使儿童传唱时有无比的愉悦感,因此儿歌的语言不仅要浅显,内容切合他们的生活,而且必须有严格的韵律,明朗的结构。这种数量象似性的效果就是以反复,排比等(王寅,2000)来实现。

在儿歌中重复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段。儿歌中包括大量的高频和重复词,便于儿童记忆。英语儿歌中使用的词汇主要是名词(动物、植物、食物、日常用品、交通工具等)、动词(走、跑、跳、爬等基本动作)、形容词(颜色、形状、大小等)等既高频又具体的词。因为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形象的物体才能唤起儿童的共鸣,引起他们的兴趣,符合他们以具体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另外儿童处于对于第二语言学习的起始阶段,重复是必要的,能够给孩子带来快乐和自信心。如,儿歌“Ro11 the ball”中单词个数 29,却只有 6个不同词汇“roll,the,ball,to,me,it”;儿歌“The wheels on the bus”也是围绕bus展开的,有公交车上的wheels,people,horn,door and driver。

重复的修辞手段不仅表现在词汇层面,而且在组织语篇上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儿歌“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中,每句歌词都已If you're happy and you know it开始,再跟上不同的动作。这样的安排使整个语篇衔接紧密,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样的反复带来的欢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形成的语篇深深吸引着孩子们。同时不同的动作如 clap your hands,stomp your feet and shout “Hurray”满足了孩子直觉行动式思维的特点,动感的语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强对内容的理解。反复修辞手段的使用使语篇紧凑,动静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又能调动孩子们的参与性。

排比修辞手法在英语儿歌中是非常普遍的,如“Ten little Indian boys”就是以排比的形式引起儿童学数字的兴趣,在手指灵巧活动的同时以具体的形象来记忆数字的英文表达。排比并非单独使用,它常与对偶,回环或顶针连用,已达到儿歌语言的均衡美。如儿歌“London Bridge”。

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my fair lady.

Build it up with iron bars. Iron bars will bend and break.

Build it up with pins and needles. Pins and needles rust and bend.

Build it up with gold and silver. Gold and silver I‘ve not got,my fair lady.

显而易见,儿歌采用了顶真:上句结尾的词语做下句的起头,使邻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多种修辞手段应用能够使结构严密,语气连绵,音律流畅,能更好地表达递进关系。用iron bars建造不可以,Pins and needles建造也不可以,用 gold and silver可以,但是我却没有,那么London Bridge一定会fall down。

(三)标记象似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在现实的交际中所使用的话语都会或多或少地带有不同程度的标记性,那么在英语儿歌语篇中也会出现具有标记性的词、短语或句子。王寅(2000)认为:“有标记项象似于额外意义,用有标记语言项代替无标记语言项时,便会偏离常规,可产生突出效果,则会使语篇带有一定的文体色彩。”以下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探讨标记象似性的修辞功能:

1.明喻和暗喻在英语儿歌中比比皆是,它不仅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而且赋予儿歌中描述的实物感情,使那些遥远的抽象的事物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孩子面前,更能唤起儿童的共鸣和想象力。如儿歌“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用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方法。把 little star比喻成缀在天空的 diamond。而汉语的儿歌“小星星”把满天的繁星比喻成千万个小眼睛,更加贴切孩子们的生活。

2.拟人。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形象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中是深受孩子喜欢的修辞手段。孩子想象力丰富,通常会把很多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他们生活中的角色,当做他们的朋友。如儿歌“I Am a Little teapot”和“I Am a Bus”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分别把自己比作一个矮矮胖胖的可爱小茶壶和一辆大巴土,让孩子们感到十分的亲切和有趣. 有的儿歌赋予动物以人的行为动作,如:See the big pig,Wearing a wig,Eating a fig,Dancing a jig,Funny big pig!

儿歌中“wearing,eating,dancing”这些词汇用来描写一头可爱的猪,瞧他带着假发,吃着无花果,还跳着轻快的舞步。也许在孩子的世界里猪的模样就是这样可爱,滑稽的。

3.问答形式。语言象似性强调语言形式反映人们对世界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儿童阶段是形成好奇心的时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有许多问题要问。问答式儿歌正反映了儿童在幼儿阶段的认知模式。如“Where is Pretty Little Susie”在反复的询问后,“in the pawpaw patch”传入耳际,仿佛孩子的笑声会跃然纸上。这种问答形式经常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起使用,如:“What Does The Bee Do?”

What does the bee do? Bring home honey.

And what does Father do? Bring home money.

And what does Mother do? Lay out the money.

And what does baby do? Eat up the honey.

儿歌采用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形式,使歌曲形式新颖,语言诙谐,音韵节奏感强。

4.夸张。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儿歌中的夸张更是和想象密切相关,以此来取得诙谐,幽默的效果。如:儿歌“There was an old lady”。

There was an old lady who swallowed a cow.

I don’t know how,but she swallowed a cow!

She swallowed the cow to catch the goat

She swallowed the goat to catch the dog.

She swallowed the dog to catch the cat.

She swallowed the cat to catch the bird.

She swallowed the bird to catch the spider.

That wiggled and wriggled and jiggled inside her.

She swallowed the spider to catch the fly.

I don’t know why she swallowed a fly.

Perhaps she’ll die.

这首儿歌描述了为消灭苍蝇,老奶奶又吞掉了蜘蛛、鸟、猫、狗、山羊、牛和马。通过夸张的修辞方法来体现这位老奶奶真的很奇怪。

三、结论

象似性不仅是与任意性相对的语言的另一重要的本质特征,而且还是重要的修辞手段。语言象似性修辞使儿歌的韵律轻快,响亮,充满音乐性。

语言象似性的修辞功能在儿歌中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但是象似性原则的使用频率有所差异。数据分析显示数量相似性和标记象似性在拟象象似中处于突出的地位。所以本文重点探讨了数量象似性,尤其是反复修辞的使用,在反复基础上的回环、顶真、对偶等使儿歌在音韵上和谐,在结构上对称,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乐感。在标记象似性中,比喻,拟人和问答形式的修辞效果较为明显。

[1]Haiman,John. Natural Syntax[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Haiman,John. 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3]Nanny,Max. Iconicity in Literature[J].Word and Image,1986(2),P119-208.

[4]杜文礼.语言的象似性探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1),P60-65.

[5]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6]项成东.语音象征及其表意功能[J].现代外语,1993(4),P14

[7]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报,2000(6),P30-43.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柴霞(198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曲阜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认知语言学。

2012-03-08

猜你喜欢
儿歌语篇语音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魔力语音
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处理
基于MQ3与MP3的价廉物美的酒驾语音提醒器
对方正在输入……
睡觉儿歌
儿歌绝唱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