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丽燕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英语阅读中关联理论的可适用性探微
洪丽燕
(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通过关联理论分析探讨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认知过程,及其对于英语阅读理解的可适用性,具体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寻找最佳关联取得最佳语境效果,以期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关联理论;语境效果;阅读理解
Sperber和 Wilson的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1]是对 H.P.Grice语用相关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的发展和深化,该理论的重大贡献在于将人类的语言交际归入认知领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按一定的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它将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明示——推理的交际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所谓“明示”是就说话人而言,指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所谓“推理”是就听话人而言,指听话人从说话人提供的明示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交际意图。
最佳关联原则是关联理论的核心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听话人之所以能对说话人意图作出合理推导是因为任何话语本身都具有关联性,话语的理解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关联是个相对概念,依赖于认知语境,即最佳的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语境包含着各种信息,主要由词汇信息(lexica information)、百科信息(encyclopedic information)和逻辑信息(logic information)组成。语境效果好,听话人推理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就小,关联性就强;语境效果差,推理所付出的努力就大,关联性就弱,用公式表示为:关联性(R)=语境效果(C)/推理努力(E)。
阅读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认字识义过程,美国著名心理语言学家Goodman提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游戏,包含思想和语言的相互作用过程。”[2]社会语言学Hymes认为,阅读是一种交际能力,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存在的语言使用的全面的、潜在的知识和能力。”[3]在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过程中,人们就十分强调“直觉”。即使在一般书面语篇的阅读理解过程中也离不开“直觉”,而这种“直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可以说是人依赖于记忆中的词汇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信息形成的认知能力,换言之,这是人的大脑对某一事件的了解和对某一篇章类型构架的已有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断激活的结果。[4]
阅读理解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话语交际活动,但属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特定的语言交际活动。任何一位书面语篇的作者在写作之初都对自己的写作意图和目的了然于胸,他们会依据一定的语言规则用文字的形式勾勒人物形象,丰富情节内容,表达文章的写作意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以文本为基础,借助自己的认知语境,通过自己已有的知识和在文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信息来进行思考、推理,努力寻求最佳关联,最终尽可能地接近作者力图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从关联角度看阅读理解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阅读理解与话语交际一样,须遵循语言交际活动的原则和规律,语用关联理论完全适用于英语的阅读理解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指导学生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创造最适合的语境效果,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
(一)丰富词汇语境信息 阅读过程中,词汇意义的选择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若读者无法确定词汇的正确意义就很难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而当前大学生普遍反映英语学习的首要瓶颈问题就是词汇量,特别是大一新生一翻开新课本,心里就开始发怵;有的学生抱怨说生词都查了词典,文章内容仍旧晦涩难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有限的词汇量短时期无法突破,词汇语境信息量不充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未能意识到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词义对语境有较强的依赖性,而将词汇的意义禁锢于词典上的释义,难以对词义作出有效的推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英语发生了较大、较快的变化,这种变化最明显地表现在词汇方面。新词和新语主要是利用语言既有的材料通过构词方法产生的,如词缀法、转类法、合成法、拼缀法、逆成法和缩略法等。构词法相关语境信息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了解词汇意义和辨认词类;再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常会碰到很多有歧义的词,或一词多义的现象,或语义模糊的词,关联理论有助于理解和排除歧义现象,从而确定词语在特定语境下的真正词义,此外,逻辑连接词是体现作者行文时逻辑思维发展的句内或句子间的连接手段。这些逻辑连接词主要体现了三种逻辑关系:对比关系、比较关系和因果关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在讲解构词法知识、语篇知识、语法知识等同时,还能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向学生传授关联理论的知识,无疑会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建立最佳语篇关联 理解语篇是一个复杂的语用推理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关联原则,把握语篇的整体结构,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并理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样即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一些表面不连贯的语篇,也能根据篇章中的字面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进行思辨、推理,或使语境中假设的旧信息得到加强,或排除旧信息,或新、旧信息一起构成新的关联信息,从而获得最佳语境效果,提高他们解读语篇、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
(三)增进跨文化关联,填补信息空缺 关联理论强调交际双方之间共知的语境假设,而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及语言习惯自然衍生出不同的认知结构和话语表达方式,在非母语环境中进行跨文化阅读的学生通常缺乏对相关跨文化知识及对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表达方式的了解。但对于源语文章的作者而言,这部分信息一旦被其假定为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作者通常会省略这部分“共知的信息”。这种省略的出现势必造成跨文化语篇中出现信息空缺现象。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四单元B课文中的一句话为例,“Those who like Victorian family houses and furniture might secretly welcome a return to more rigid social norms.”该句话的字面含义显而易见,然而让学生困惑不解的是何为维多利亚式家居风格?维多利亚时期何以形成如此严格的社会规范?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充分把握和理解文本的前提下,应适当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有助于阅读理解的认知环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关联信息,有效地填补跨文化信息空缺。
关联理论从新的视角诠释了阅读理解过程中认知和推理是深刻领会理解作者写作思想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学生能够寻找或是获得的关联性信息越多,那么他在阅读中获得的新的信息就会更多,相对时间还会更少,如此循环,就会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大关联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1]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2]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1967,(6).
[3]Hymes,D.The scope of sociolinguistics[A].In R.W.Shuy(ed.).23rd Annual of Round Table-Sociolinguistics:Current Trends and Prospects[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73.
[4]廖巧云.关联理论对合作原则的发展[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
G642
A
1003-8078(2012)02-0129-02
2012-01-18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42
洪丽燕(1979-),女,湖北黄冈人,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黄冈师范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CQ084。
责任编辑 周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