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红,佟玉兰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拥有的生态、物质、社会等环境及宗教信仰不同,在语言环境中也就有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因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及习惯也不尽相同。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交流或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交际障碍或冲突。
美国著名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这一概念。Hymes认为,拥有交际能力的人既要掌握语言知识,又要具有语言运用能力。如果说话者只说出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而没有考虑到运用这些句子的具体情境,那么交际就会出现混乱。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重复的句型训练和孤立的词汇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学生对其感觉机械呆板,记不住也用不上。它不仅不能满足青年学生追求知识的欲望,而且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致于句型操练耗时甚多而收效甚微。长此以往,学生的实际水平得不到迅速提高,知识面也得不到扩大。细究起来,我们不能责怪学生对机械枯燥的句型操练、孤立的词汇教学缺乏兴趣。语言的内涵决不仅是语言知识本身,即通常所说的“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语言知识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然而掌握语言知识本身不应当看成是外语教学的目的。语言有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使用外语是一种跨文化背景的交际行为,也是一种能力。外语学习的目的在于能够用外语这一交际工具在各种真实的交际情景中交流思想。社会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与文化不可分离,实际上,每种语言都反映着产生该语言的文化背景。人们在学习国语时,既学习国语体系规则,也学习它的社会运用规则,两者是同时习得的。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其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我们在观察英美国家来华的教师、专家上课时或课后与他们的接触中,就很容易看到,他们对中国学生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往往比中国教师要“宽容”得多。中国学生的英语表达有不规范之处,只要能听得懂,看得明白,不妨碍交际,外籍教师一般不予以纠正;但对有碍跨文化交际的汉化英语,以及有关社会文化能力方面的错误表达方式,他们往往不那么“宽容”。相比之下,有些中国教师不许学生在读、说英语中有错,有错必纠。久而久之,大大挫伤了学生使用英语的积极性。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学生到了高年级反而更少开口讲英语的原因之一。与此同时,中国教师对学生的一些汉化英语,即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错误表达方式,则往往意识不到,或纠正不力。
我们在对语言结构进行对比的同时,也应该对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交际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中西文化在人文、地域、思维、历史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文化差别给语言理解带来极大影响,而且在文化上难于接受的语言和行为或由文化的原因造成的阻碍与错误,比语言本身的用词不准、造句不当而造成的阻碍与错误更为严重。这些差别首先体现在日常交际的方方面面。中国人习惯上以“吃了吗”、“上哪去”等方式来打招呼,这些话实际上相当于英语中的hello或hi。但如果照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 yet”和“Where have you been”?外国人听起来就很怪。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受到赞扬时,英语国家的人高兴地报以微笑,接受赞扬并说“谢谢”,中国人却表现出不好意思和受之有愧之感,并予以推辞。中国人赞扬时最常用的手势是挑起大拇指,英语国家最常用的手势是OK手势。另外,中国人还有自谦的习惯,常用一些谦辞,如敝人、寒舍、拙作、薄礼、献丑等;但中国人在赞扬对方时则毫不吝惜,故意夸大其辞,如府上、大驾光临、拜读、海涵等。这些谦辞和恭维如果用英语说出,西方人就会认为是虚伪和邀宠。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社会成员不同的生活经验和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文化内涵。英语里的lion(狮子)被喻为百兽之王,象征着权力,是英国王室徽章上的动物,是英国国家的标志,它还意喻勇猛,如a lion heart(勇士)等。但汉语则以虎(tiger)为百兽之王,常用“虎胆”、“虎将”等词来表示人的威武。此外,表示威胁时,英语用place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身置险地),a lion in the way(危险),但汉语却用“虎口”、“虎穴”表示。还有“狗”一词,汉语中常用“走狗”、“赖皮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这类词语形容那些令人厌恶的人,而在英语里“dog”一词却充满了善意、喜爱,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等。若我们不了解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就会产生交际上的障碍,达不到沟通的目的。再如,“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会呼风唤雨的神奇动物,蒙有一层极其尊贵、神异的色彩,它被用在和帝王密切相关的事务上,如龙袍、龙颜、龙子龙孙等,还有许多父母望子成龙。而在西方人眼里,龙是类似鳄鱼、生性凶猛的动物,是十恶不赦的妖怪,用来指凶暴的人。若把“望子成龙”直译成“expect the children to become dragons”,西方人会甚为惊讶,怎会期望子女成妖怪,长成凶残狂暴的人?
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不同的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因此在思维模式方面必然存在差异,这一点在东西文化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和分析,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的特征——直觉整体性。由于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往往特别重视直觉,注重认识过程中的经验和感觉,在交往中也往往以这种经验和感觉去“以己度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模式相比,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明显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体语是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常常通过仪表、姿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以及服饰、化妆、发型等体语,有意或无意地传递信息或思想。正是因为有了体语的存在,人类的语言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交际仅仅占所有人类交际的35%,而非语言交际要占65%,体语又在非语言交际中起重要作用。
同一体语在不同的文化中表达的意思不同。中国人和美国人对同一体语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比如,中国人用脚跺地来表示愤怒,而美国人则认为这一动作表示不耐烦;美国人可以轻轻地拍打成人的头以表示同情、喜欢或鼓励,而中国人则认为这一行为有侮辱人的意味;中国人和美国人都有把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的动作,但这在汉文化里表示杀头的意思,而在美国文化里却表示吃饱了的意思。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同一体语在不同的文化里很可能含有不同的意思。美国体态语言专家埃克曼和弗里森也指出,手势语有可能如同有声文字一样容易使人们产生误解。因此,作为一位跨文化交际者,了解同一姿势或手势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是非常重要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方确实存在着很多文化方面的冲突,这直接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可采取下述措施。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在英语课堂上起着绝对主导的作用。如果教师只把重点放在语法和词汇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授课教师要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英语文化知识教育的量与度,以及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教师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如英语诗歌朗诵、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短剧、给外国朋友当导游等。如果有条件,也可与国外大学建立校际关系,选送学生到国外学习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改进教学方法时,一定要使新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紧密联系,并与语言交际实践紧密结合。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但学生有充分的课余可支配时间,因此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广泛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汲取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拓宽文化视野,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外,有外教的学校还应充分发挥外教在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他们是活的文化教材,应当鼓励学生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并请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而且丰富了学习形式,使学生更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重视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习俗,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或忽略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恰恰相反,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研究、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讨论我国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习俗的差异,既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又有助于对比研究中外民族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语言。
跨文化意识不仅仅是外在的知识,更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和素质,是对文化现象、模式、特征以及异域文化差异的洞察和理解。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特别是文化价值观。通过中外文化对比,了解文化间的共性,注意文化间的差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能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外国文化。而且理解力和评价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力后才可能对文化差异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进一步促进对祖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正确理解。最后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语言与文化知识来灵活应付、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赵贤州.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3]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
[4]林娟娟.跨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4).
[5]周毅,彭莹.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的对策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