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慧
(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四川 西充 637257)
为了提升蚕种综合品质,做精蚕种产业,做响蚕种品牌,近年来,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和有益的探索,蚕种质量逐年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用户的好评。蚕种生产各项指标优良,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笔者现就我场生产管理和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提高蚕种质量的措施,谈谈自己的体会。
蚕种质量要提高,设施设备要跟上。近年来,我场进行了水电改造工程,对全场的供水供电的主管线进行了全面改造,改造了水电线路,新购置了抽水机一台,发电机一台;并对蚕房和叶消室进行了加固维修改造,更新了桑叶消毒脱水成套设备4套,桑叶升降运输机6台,蚕前消毒机7台,切桑机5台,添置了梯凳、调桑板、调温铁锅,改善了生产条件。2013年,还将引进先进设备,就保种、催青进行自动化控制,改建蚕沙腐熟池、漂白粉沉淀池等,为提高蚕种品质夯实基础。
四川省西充蚕种场建场时间早,自有桑园桑品种杂,且树龄大,老树多,树势弱,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桑叶的产量和质量,已成提高蚕种质量的障碍。根据这一情况,近年来我场不断投入资金,对不良桑树品种及老树成片改造,优化了桑园生态结构,为提高蚕种生产质量创造了条件。
近十年来,笔者就我场原蚕区制种和场内自有桑园制种相比较,原蚕区的千克茧制种量不及场内优良,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劳动力紧张,桑树施肥多以化学肥料为主,很少施用有机肥。因此,桑园除了应按N﹕P﹕K=5:3:4的比例严格施肥外,还应在冬季农闲期给桑树多施有机肥料,如人畜粪,秸秆灰渣等,以提高桑叶质量,保证蚕儿营养供给。
近年来,我场桑园重点抓好春季开园药、秋后封园药和夏季白拳治虫以及小蚕阶段的分片治虫工作,效果良好。实践证明,上述工作的落实,不但可以促使桑树发芽早,产量高,叶质好,临工采叶积极性高,而且明显减少了蚕期桑叶的虫口密度,有力地控制了微粒子病的交叉感染。
家蚕微粒子病是影响蚕种质量的主要原因,工作稍有疏忽,就会给蚕种生产造成严重损失甚至无收。必须坚持蚕期前、蚕期中、蚕期后严格消毒,并做好桑叶全程消毒等工作,严防微粒子病食下感染,保证蚕种质量。
蚕前消毒质量的好坏关系重大,是防微控微的基础,是微粒子病防治的关键环节。必须要重视一切细节,否则,一旦消毒时存在漏洞,消毒不彻底,那么不管蚕期工作如何努力,都不会收到好的防微效果。
蚕前消毒必须严格按照消毒程序进行,首先搬空蚕室,扫净蚕房,刷白墙壁,接着洗净蚕室、蚕具,并用含1.5%有效氯的漂白粉澄清液浸渍,喷消,用高温蒸汽消毒蚕箔,用硫磺、甲醛密闭蚕室,做到将微粒子孢子杀灭在养蚕之前。同时消毒过程中还应避免蚕具带湿浸消,下雨天、高温天药消等不良现象。
蚕期中对蚕体蚕座消毒非常重要,不但可以通过石灰,防僵粉隔断、杀灭病原微生物,而且可以利用石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净化蚕座局部小环境,为蚕儿的生长提供好的条件,预防脓病等蚕病的发生。
蚕期中由于临工多,车辆多,流动性大,微粒子等病原体容易扩散、转移,到处污染。所以我场对运桑道、运沙道进行严格划分,对进入生产区的车辆轮胎严格消毒,并在蚕期中分阶段对生产区环境进行漂白粉液消毒,效果良好。
桑叶消毒是防治微粒子病的关键,是防微控微的关键一个环节,必须坚持全程、彻底的桑叶消毒工作。
3.3.1 更新设备,改善叶消条件。近年来,我场对蚕房桑叶消毒的场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抬空了四壁。因此更加透风,减少了氯气对作业人员呼吸道的刺激。扩大了叶消池,操作更省力;更新了叶消脱水机,安装了漏电保护装置,工作更安全;职工、临工反应良好,工作更努力,保证了叶消的质量。
3.3.2 叶消浓度测定科学规范。采用碘碳淀粉测定法测定,叶消浓度以小蚕期5滴,3-4龄6滴,5龄7滴为宜。叶消过程中,雨水叶,露水叶容易造成目的液浓度下降,同时昆虫粪便,泥沙等会随叶消的进行而变软,变散,布满整个水池,使病原呈分散状态,故必须保证目的液浓度的准确,应由专人配兑。
3.3.3 叶消技术操作标准。浸渍的时间严格按要求操作,叶消用水要勤换,保持合理的桑叶、目的液比例,及时清理回收池,保证目的液清彻。
加强原种补正抽样检查,淘汰不合格原种,杜绝胚种传染。对于原种的检疫,必须严格控制,补正检查、苗尾蚁检查以及剖卵检查,凡是发现有家蚕微粒子、小孢子、大孢子等疑似微粒子孢子的相似病原,都要淘汰,宁可错杀,绝不放过。同时,加强对各龄预知检查的检验工作,凡检出家蚕微粒子孢子的区号,彻底淘汰,确保母蛾检验效果良好。
品质检验室的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的认识和对家蚕微粒子孢子识别的水平,提高抽样的代表性,加强管理,防止错区乱号,防止样品交叉污染,外来昆虫污染,严格按要求处理有毒样品,比如有毒的蛹、蛾等,防止病原扩散。
催青是对蚕种进行的技术处理,一旦处理失误,就会造成先天不足,出现诸如孵化率不高,小蚕长势弱,蚕病多等各种问题,必须按规定标准,严格操作,保证质量。
催青负责人除了能熟练胚子解剖,对蚕种胚子的发育过程和胚子形态也应有深刻的认识,对于催青期间的关键胚子如丙2胚子、戊3胚子和点青期胚子,应准确识别,及时采取相应的催青措施,保证蚕种发育的需要。
催青期环境保护极为重要,合理的温度、光线是蚕种良好越年性能的保障,而合理的湿度,又是提高蚕种孵化率的前提。春季催青外温低,高温室湿度常常过小,秋季催青外温高,低温室温度不易保证,这些都不利于催青质量的提高,我场在强化催青操作、保证催青标准的同时,近年来分别购进一系列温湿度调节设备,如空调机、自动控制装置、补湿器等用于催青,收到良好的效果。
采用适熟叶养蚕,提高采叶质量,防止不按要求采叶的现象发生。计划好每天桑叶量,不可过多过少,尤其是眠前桑叶计划,一定要仔细,太陈的桑叶宁可淘汰,不可勉强喂蚕。给桑量一定要科学,掌握好不同时期蚕的食桑量,以保证准确给桑,使蚕儿充分饱食。
蚕是变温动物,温度对其生长发育影响明显。合理的温湿度,既是保障蚕儿生理机能正常的条件,又是蚕儿饱食,良好生长的条件,如果温度低,蚕儿不活跃,食桑少,给再多的桑叶又有什么用呢?调箔是升温工作的补充,它可以使蚕儿感温均匀,同时也为蚕儿饱食提供条件。
首先是保证蚕儿发育整齐的技术措施,小蚕食桑旺盛,生长速度快,应及时匀蚕扩座甚至超前扩座;除沙分箔时要将蚕儿分匀,保证每箔内蚕儿一样多;5龄期对于较密的蚕箔还要匀箔,保持合理的蚕头密度,这些都是提高蚕儿匀整度的办法。及时地匀蚕扩座,同时又是蚕儿饱食的一条措施。
随着限性品种的推广,鉴蚕工作开始普及,在4龄中期将两品种的雌雄蚕分开,这样不但可以淘汰多余的雄蚕,而且大幅提高了鉴蛹质量,保证蚕种杂交率的合格,是一项很好的技术措施。
5龄初期蚕儿小,食桑不旺,为了避免桑叶浪费,往往给桑量过于偏少,影响饱食;5龄后期蚕儿随着丝腺的增大,进入少食期,为了节约桑叶,往往人为减食喂桑次数,造成蚕儿食桑不足,结果茧小粒多,蛾体虚弱,影响蚕种质量。
蚕卵刚从母体产出之时,其各种品质参数最优,随着保护时间的延长,营养和水份的不断消耗,它的品质就会下降,蚕种保护的目的就是保证蚕卵尽量少消耗能量和水分,将消耗保持在有效范围之内,确保蚕种的品质。
防止蚕种接触过高的温度,出现死卵,影响成品良卵率的提高;同时湿度也应严格保持标准,防止空气过湿,蚕种生霉,出现死卵。
自然越夏和人工越夏期间应加强温度控制,防止蚕种接触过低低温,影响蚕卵滞育的稳定;冬季降温期间,要根据外温情况,设定好开始降温的时间,降温的标准,不可随意,近几年来由于冬季天气较为暖和,保种温度不可降得太快,太低,以防蚕种过早接触低温,滞育稳定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