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2-08-15 00:47孟祥霞邬立昆
河北职业教育 2012年10期
关键词:工学会计专业校企

孟祥霞,邬立昆,丰 刚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一、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

经济发展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区域的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经济发展需要教育[1]。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

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能力、高标准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高等教育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目标,面向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企业需求,将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长期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区域经济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教育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归根结底都来源于社会,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结构,也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实用型人才的静态需求,又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业结构、行业变化等对应用型人才的动态需求[3]。高等会计教育应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相互融合。

二、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专业建设的需要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设置及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加强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基础又根本的环节,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会计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并重点突出理论对实践指导意义的专业。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体验、重墨守成规轻创新变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严重限制会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合格的、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并不尽如人意。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4]。当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而造成这一教育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守旧、不创新。

(三)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

学者许萍和曲晓辉2004年从会计人才能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出发,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包括战略管理、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公司理财、会计与相关知识、信息技术、外语、价值管理、经济学、行为学、统计学、国际商务等;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获取新知识能力、国际竞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遵循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诚信、客观、保密、社会责任、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从上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会计人才职业能力素养的形成。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适用于职业院校,更适用于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会计人才的培养。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机制

1.校企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学校理论传授,企业实践体验的作用。调动企业培养急需人才的动机与欲望,驱动企业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积极性;调动学校开拓办学渠道和拓宽学生就业空间的动机与欲望,驱动学校利用企业资源的积极性,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学校办学思想定位的联动,实现双赢。企业财务人员到学校,为学校会计专业的建设提供宝贵意见,学校教师走进企业,为企业财务管理开展相关理论咨询,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各种专业竞赛,如会计记帐大赛、点钞大赛等,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文化共建。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高等会计教育应以培养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为依据,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体系的设置应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岗位需求,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应以市场和社会的需求为目标,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校内、校外课堂的联动,实现与会计实际岗位的零距离衔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会计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会计实践教学也不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会计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脱离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过程,而是企业的典型工作项目或任务,实现学习内容与会计实际运用的同步,学习与就业的同步。

3.教学过程一体化,教学评价多元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相统一,融“教、学、做”为一体。“教、学、做”不是分阶段相互独立分割开来进行,而是“教、学、做”的有效融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淡化教室和实训室的界限,缩小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现场在环境等方面的差距,使教师从教学的主宰变为指导和教练,学生从被动的听者变为积极的操作者。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也要求教学评价从单一变为多元,实现理论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校内和校外评价相结合,课内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应立足社会需求,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接轨,实现课程设计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协调。评价的主体要全面,不仅有学校和老师,还应有企业、学生和政府部门的参与。评价过程不仅要落实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环节,更要落实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环节,建立学生自评、互评和社会评价的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4.“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最为关键。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定岗实践和技能轮训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产学研攻关、专业技能培训等活动;鼓励教师考取专业资格证书和申请第二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定,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务晋升和校内分配方面给予一定倾斜。

(二)工学结合的主要形式

1.学工交替式。“学工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分段交替进行,实现理论知识学习和企业实践操作的交替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体验的交替进行使理论知识得到应用和检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共同提高。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应分别遵循相应的规章制度,并按学校和企业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分别进行考核。

2.校企融合式。“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会计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会计教师应经常到企业兼职锻炼,并为企业的财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的培训,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到高校兼职授课,并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会计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实现校企资源的真正共享。

[1]李家华,卢旭东.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65-67.

[2]教育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汇编[C].1998.

[3]孟陆丽,李农.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1,(7):141-142.

[4]邓传洲,赵春光,郑德渊.职业会计师能力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4,(9):72-81.

[5]许萍,曲晓辉.高级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当代财经,2005,(11):99-103.

猜你喜欢
工学会计专业校企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对会计专业教学的思考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