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论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功能的耦合*
郑 林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31)
政治生态建构在一定的价值支配下进行,这种政治生态建构又与政治文化在功能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有机耦合,政治文化以它的价值导向与实践导向功能把政治生态系统建构推向前进。
政治生态;政治文化;价值;耦合
政治生态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在人类政治实践所形成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的,同样政治文化的功能模式又影响着政治生态建构的顺利进行,影响着政治生态建构的特性和发展向度。为此,我们需要探究政治生态建构的价值依据和研究现状,探讨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在功能层面和价值层面上的耦合,进而试图探究政治文化功能使政治生态建构得以优化的途径和方法。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便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表现,政治生态建构也同样受到其背后的价值观的制约,这种政治价值观是历史地积淀起来的,它表现为政治文化。政治文化的状况和种类制约着政治生态建构的走向,制约着政治生态建设会建构成什么样式。
曼纽尔·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指出:“整个世界最有决定意义的历史因素,乃是80年代起进行的信息主义再结构的过程,它加速、引导和塑造了信息技术范式,并引出相关的社会形式。”[1]可见,世界因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其一,网络时代为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快捷安全的途径。人们可以躲避现实社会的压力而轻松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充分展现了网络时代主体隐蔽性的特点。其二,网络时代为舆论的凸显提供了可能。因为网络可以让人潜入到背后,并且,网络可以使信息积聚,诸如云南躲猫猫、重庆打黑等都在网络上得到了集中凸显。其三,网络时代政治生态的生存状态发生了变化。网络成为了政治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为政治生态的运行塑造了浓重的网络背景。
现时代,人们为快速发展的种种行为所左右,对于自己生存状态的理性选择越来越呈现出工具理性的特色。其一,有用便是最重要的。人们衡量是非得失的标准向有用还是没有用在变化,考量选择的依据是效益是否会实现最大化,这种工具理性的支配,固然对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炙热的,但却不能树立起人们对于信仰的坚定遵从。其二,工具理性下的政治生态建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而往往忽视社会效益,在工具理性视角下,人们看到了眼前的最大利益,却忽视长远的利益。这种价值对政治生态建构是有一定影响的,必须澄清工具理性的利弊。
政治生态的建构还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优秀精神品质的当代民族精神的精华。在这种价值导向下,其一,政治生态的建构注重整体的和谐的环境体系。政治生态对于政治外环境的理解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层面全面把握的,有利于政治生态外环境的和谐发展和良性发展。其二,政治生态的建构注重政治内环境的力量均衡和代谢流畅。政治内环境要考量权力的分配与制衡,考虑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考虑文化价值的建树与传承。
当前政治生态研究正在成为政治理论中的热点话题。因此,要研究政治生态建构就必须研究政治生态研究的现状与考察政治生态建构背后的政治文化因素,需要考察政治文化发展流变的历史过程。
首先,政治生态研究呈现出越来越深入的态势。以中国知网为检索途径,以“政治生态”为主题词,其一,检索到11篇硕士学位论文比较详尽地论述政治生态问题,当然这些研究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诸如,系统性、理论性、实证性都还很有限。其二,检索到论文数量就更大了,当然,在众多的论文当中理性地审视政治生态的文章还很有限,更多的是泛泛地谈论政治生态。其三,在政治生态研究中也集中显现出了一些对政治生态研究用力较深、较多的当代学人,诸如,丁忠甫、王浩斌等。
其次,政治生态研究一开始就与政治实践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于政治生态的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当前政治生态的建构,也因为当前政治生态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如人意,这也注定了政治生态研究与政治实践的密切结合,注定了政治生态研究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都很强。诸如不少省市的宣传部门都曾邀请专家学者对政治生态的现状进行研究,建言献策。
再次,政治生态研究方法也呈现出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特点。政治生态研究从文献方法到实证方法的转换,研究者从书斋走向田野,从比较研究到注重自身内部分析的方法,从局部着眼到整体考量。都表现出政治生态研究的深化和优化。这必将推进政治生态研究取得新成果,为政治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政治领域的精神现象,是由一定阶级、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首先,政治文化具有对政治生态系统支持功用。任何社会政治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文化意蕴或底蕴,政治文化通过对这一社会政治生态系统提供合理性、合法性的解释与说明,为其构筑起政治文化精神与政治智慧的动力支持。政治文化对社会政治生态系统的支持功能表现在如下方面。其一,为政治秩序的有序性提供保障。政治秩序的有序性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政治制度的合理安排、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序性、社会生活风气的正常化以及对人们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满足等。其二,实现了民众的政治认同。任何政治生态系统都需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民众的政治认同就是对政治生态系统构建的最好支持。
其次,政治文化具有为政治生态系统整合社会资源的功能。在任何社会制度下,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必须达到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前提和基础,社会资源整合则以政治生态环境和谐。其一,政治文化是社会发展中的“水泥”,他凝聚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诸如,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面对外辱凝聚起来,同仇敌忾,为民族独立,为子孙后代的幸福而英勇奋斗。其二,政治文化凝聚社会资源的力量源泉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通过教化渗透到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而正是合法性的巨大作用又使得社会资源得以成功整合。其三,政治文化的资源整合功能还和他的舆论宣传作用分不开。舆论导向和民众的价值认同耦合的时候,宣传就收到了极大的成功。其四,政治文化的资源整合功能还得益于社会教育。教育是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正是在这种润物无声中,为以后培养起坚定的信仰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再次,政治文化与政治生态着眼未来的特点的耦合。其一,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态建构实践活动的理论先导。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会导向什么样的政治生态系统建设。其二,政治文化对未来的指导是以政治实践的转向和政治价值的转向为前提的,政治文化不是先验的存在,而恰恰是政治生态具体的、生动的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
政治文化并不总是和政治生态建构都和谐相处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政治文化会阻碍政治生态的建构。诸如,民众政治认同丧失,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动摇,政治价值与政治信仰间的断裂等。
政治生态建构首先是依照政治文化所支持的合法性路径来建构,没有一定合法性的依据,政治生态的建构是困难的,其后继发展也将是艰难的。
首先,合法性是对政治统治正当性的肯定,他内在地包含着人们理性认识上的必然性因素,经验判断上的事实性接受因素,道德评判上的应然性诉求,政治生态的建构就需要满足政治合法性的内在需求。其一,政治生态建构符合人们的理性认知。人们通过政治生态建构对未来进行合理性预期,且这种预期是可以把握的。其二,政治生态建构与人们经验判断是一致的。即政治生态建构是可经验的,不是抽象的。
其次,合法性是以往政治统治的政治资源积淀又是以后政治统治有效性的前提。合法性站在历史的中转站上,既承接以前又连接后起,以往政治合法性的活动常常是通过这样一些途径来获得的。其一,政治强力获得的合法性,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合法性是通过强力的外在作用而得以内化的。其二,效益烘托的合法性。合法性取得的另一种途径是通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而赢得的,他建立在对效益的彰显上,当统治赢得效益的时候,人们对其统治的合法性也就不加思索了,对于为什么由其来统治的问题就会被效益带来的好处所淹没。其三,价值信仰引导的合法性。合法性取得的另一路径是通过彰显价值信仰,通过价值与信仰的无限感召力来获得民众的认同,这种合法性来的艰难但有持久的动力。合法性又为以后统治提供了有效性前提。这需要以后的统治做到延续前面的合法性并创新后来的合法性,进而建构起奠基于法理性基础上的认同。
再次,在政治生态建构中强化合法性。政治生态的建构自身就是合法性的有力佐证,政治生态的建构还强化着合法性,当政治生态建构营造出和谐的政治生态内外环境时,合法性得到了强化,当政治生态建构实现了政治生态的良性运作时,合法性得到了强化。为此,政治生态的建构就需要能满足合法性的内在要求,在建设中强化合法性。
政治生态建构需要建立在一种开放的理论视域下,政治生态建构还着眼未来考量问题。政治生态的建构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性,政治生态的建构能够满足政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并能随着时代的转换而不断创新。
首先,政治生态建构是面向未来的。政治生态建构不是静止于某一具体时刻的,而是面向未来的,这种面向未来的建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其一,政治生态建构一开始就具有了理想主义的色彩。政治生态建构不满足于在现有基础上的建设,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对未来的憧憬性建设。其二,政治生态建设的开放性也满足了它面向未来的理性诉求。政治生态建构不拘泥于具体的框架,它是在实践的大地上开拓前进的。其三,政治生态建构的动态性也符合了其面向未来的特性。政治生态建构不是已经建设为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建构之中的动态过程,建构是一个过程,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其次,政治生态建构是具有适应性的。政治生态建设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适应方面。其一,政治生态建设主体与政治生态外环境的适应,政治生态中的活动主体要能够适应政治生态外环境的发展变化,并随着政治生态外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其二,政治生态建设主体与政治生态内环境的适应。政治生态建设的内环境表现为制度建设和权力制衡的完善,监督政治生态活动的主体变成了常规,政治生态中的活动主体必须完成这些制度建构,同时要按照制度来约束自己,使个体活动和制度约束相协调。
再次,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一个系统永葆青春的保障,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连接途径。政治生态建设也具有创新的一般特性。其一,政治生态建设是在继承前人中创新的。没有继承便无所为创新,政治生态建设是在其自身建设的历史天空下进行的。其二,政治生态建设的建设性就在于它的创新性。政治生态建设之所以能面向未来,之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就在于它创新的特性。其三,政治生态建设的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具体的创新可能都带有让人出乎意料的惊喜,但创新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创新活动是遵循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的,创新是在人类认识出现异化或偏执的时候能够继续保持认识的一般性。
政治生态建构注重相对稳定的生活空间。政治文化功能帮助了政治生态建构获得持久的支持,同样,政治生态建构也为政治文化的丰富和核心价值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首先,政治生态建设是在平凡的人世间进行的。政治生态建设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实践,同时,政治生态建设又必然要回到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中去。其一,在现实的生活空间中,追求幸福的普通人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也为这个家园建设所需要的政治系统建设准备着外在的环境和为内在环境建设准备着实践的经验。其二,政治生态建设就是在这样真实的生活空间中有序展开的。
其次,核心价值在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的耦合中得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继承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又集中了社会主义具体实践中产生的新精神,二者统一于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耦合之中。其一,政治生态建构需要核心价值的指导。核心价值指导着政治生态建设发展的方面和成长的路径。为政治生态内外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持。其二,政治文化集中沉淀了人类精神的精华,这其中就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正因为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政治生态建构和政治文化耦合中得到了展现。
政治文化功能通过内化积淀,从而形成指导政治生态建构的内在价值依据,政治文化功能还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成为政治生态建构具体实践的直接指导。
首先,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表现为对僵化认识与僵化价值观的超越。因为要实现对合法性危机治理限度的超越,必须突破反生态的政治中心主义价值观,从而缓解政治合法性危机,形塑政治文明的价值合理性,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
其次,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还体现在对政治生态建构外环境的理性设计上。正如阿尔蒙德所言,“为民主政治而奋斗的政治家经常致力于创立一套正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和成文宪法,或者努力组织一个政党来鼓励群众的参与。但是,一个稳定的,有效的民主政府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政府和政治的结构,它依赖于人们对政治程序的取向——依赖于政治文化。”[3]
再次,政治文化的价值导向还集中表现在对制度制定的设计上。制度的制定是在“无知之幕”的背景下进行的。人们通过自己的理性把握,却恰恰为公正无私的制度制定提供了可能。
首先,鼓励民众的政治参与。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直接或间接参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活动愿望。鼓励民众参与政治,参与政治生态系统的建构,因为他们的参加直接影响着政治决策的行为。
其次,营造法治大环境,为政治生态建构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空间。政治文化的实践导向一方面是具体的劳动所展现的政治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是为政治实践提供的便利环境。法治环境为政治生态建构提供了外在的制度保障。
再次,对于实践精神的尊崇。政治文化的实践导向功能还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尊崇,唯有实践才能一往无前,唯有实践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政治生态系统,唯有实践才能推进政治生态系统的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26.
[2]王浩斌.政治生态与政治文明的价值合理性形塑[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3):393.
[3][美]阿尔蒙德,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586.
Coupling of Political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ZHENG Lin
(Anhui Vocational College of Police Officers,Anhui Hefei 230031,China)
Political ecosystem forms at a certain value of domination,which couples the political ecology construction and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level and value level organic coupling.The political culture with its value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 guiding function pushes forward the political ecosystem construction.
politics;political culture;value;coupling
D 616
A
1673-2103(2012)01-0013-04*
2011-10-16
安徽省社科联2011年课题《政治生态建构与政治文化功能的耦合》(项目编号:B2011023);合肥市2011—2012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合肥及周边地区社会维稳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立项编号:hfsk11-12d68)的研究成果。
郑林(1977-),女,安徽寿县人,安徽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学。
(责任编辑:李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