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红
(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林业局, 山西 运城 0 4 4 0 0 0)
近年来,运城市盐湖区充分发挥运城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创新产业模式,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在全区形成以红枣、双季槐、油桃为主和林农、林果、林牧复合经营的特色村70多个。“一村一品”建设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让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
盐湖区委、区政府确立“提档升级、打造品牌、争创名牌”的发展思路,实施品牌战略,积极鼓励支持专业村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组织专业村和示范园区参加“品牌节”,推介展销产品,注册产品商标,争创名优品牌,推进“一村一品”,促进产业升级。安邑街道办事处任村地处盐碱滩地,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村民仅能维持温饱。该村深入调研,科学调产,因地制宜,在盐碱滩大栽枣树,举全村之力建成优质冬枣丰产园67hm2,并通过外出考察观摩、引进良种、国际专家讲课、建立种植实验基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赢得技术支持,探索总结出一整套适合当地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冬枣丰产栽培与贮藏保鲜技术。该村还建成由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命名的“国家农产品保鲜工程中心山西省红枣贮藏保鲜试验示范基地”,培育出具有盐湖区特色的两个冬枣新品种,被山西省红枣协会誉为“中国冬枣之冠”,分别注册了“河东脆”、“五千年”两个商标。“五千年”冬枣在首届全国优质鲜枣及枣加工品评选会上荣获中国红枣优质产品奖,并通过国家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省红枣协会授予任村“山西示范枣园”证牌。2010年,该村农林副总产值1 362万元,其中冬枣产值800余万元,人均收入11 000余元,比2000年增长10倍。
林业部门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发展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把发展易栽、易管、见效快的双季槐作为“一村一品”建设的重点。并结合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世行贷款造林工程,集中技术资源优势,引导扶持群众在北山峨嵋岭旱垣区和中条山区大规模营造双季槐生态林,现已建成集中连片的双季槐示范基地667hm2,形成沟东、石沟南、八将门、三路里等6个槐米特色村。2010年,盛产期槐米收益面积达到334hm2,生产优质槐米55万kg,销售收入1 650余万元,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人均纯收入7 850元,比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高48%。上郭乡路家庄结合实施退耕还林,营造优质油桃、苹果经济林213hm2,建设3 000t贮藏保鲜恒温库1座,打凿深井8眼,建成1个果品交易市场,成立了四良果业有限公司;组建由10名经纪人组成的营销队伍,形成健全、完善的林果产业经营体系和成熟牢固的产业链,实现产、贮、销一条龙服务和一体化经营。盛产的油桃、苹果产品注册“露露红”商标,并通过无公害认证,远销上海和广西、广东等省(区)。2010年,人均纯收入12 300元,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0倍。
盐湖区委、区政府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把“一村一品”建设纳入城郊观光农业发展规划,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融为一体,林、农、果牧相互复合,创新模式,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采取农林复合模式,点、线、面结合,宽林带、多层次、立体化布局,乔木建带,花灌点缀,绿化网带之间建设蔬菜大棚。园区建设总面积1 334hm2,建成东阳、中阳、西阳、北古、东古等特色产业村11个。绿化园区建设主干路辐射路27km,建设园林绿化景点11个,营造农田林网200hm2,绿化面积15.47hm2,栽植乔灌花木25.60万株,建设大棚1 000多个。园区景色秀丽,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客商络绎不绝,大棚菜火爆热销,亩销售收入3.0万元以上。地处峨嵋岭台地的郭村三面环沟,地形支离破碎。他们充分发挥“沟”的资源优势,确立“农林结合、种养并举、突出乡土特色、多元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推行沟坡造林、林下种药、沟内养鸡的发展模式。在坡地营造经济林,沟边点缀风景树,村边栽植小片林,路边设置景观林带,植树4.70万株,美化了山村环境。组织群众栽植核桃66.67hm2,在核桃树下种植柴胡、丹参等中药材6.67hm2,在沟里发展林下养殖,饲养凤乌鸡5.0万余只。并建起“金凤凰山庄”生态园,吸引游客前来采生态酥梨、品绿色乌鸡蛋、购山区特产、体验农家窑洞生活。这两个景点形成集农、林、种、养、游一体的发展格局,促进了农民增收。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余元。
盐湖区“一村一品”建设虽初步形成区域化发展格局,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主导产业规模偏小。部分“一村一品”专业村虽然特色突出,但主导产业区域集中度不高,规模偏小,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刚刚起步,不少专业村群众参与度低,大多数农户还没有真正融入“一村一品”发展之中,小打小闹、自产自销、增收缓慢,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二是龙头企业不强,带动力不足。目前除了加工苹果的“海升”企业和加工蜜饯山楂的几家小企业以外,还没有干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蜜枣加工还是小作坊式生产,带动乏力。三是标准化程度低。大多数乡村对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培育重视不够,标准化生产还未大面积推行,销售的主要是初级产品,多数产品仅限于包装层次。全区林果产品仅任村冬枣和路家庄油桃取得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其余均无牌子,市场竞争力不强。
4.2.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发改、林业、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惠农支出结构,建立林业专项基金,大力扶持林业基地、新兴产业、新产品培育和农民培训等产业服务体系建设。要积极争取银行支持,加大政策性信贷扶持,扩大小额贷款范围和规模,并要吸纳社会资本投入“一村一品”建设。要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手段,建立政府扶持、农民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
4.2.2 搭建服务平台,加强品牌培育
政府的林业、发改、金融、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在信息培训、品牌认证、商标注册、基本设施建设、信贷、市场营销与技术推广等方面,为“一村一品”建设提供多方位服务。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开发绿色、无公害、有机林产品,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名牌产品。要大力支持专业村认证绿色有机产品,注册驰名商标,组织开展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2.3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
政府职能部门要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扶持、培育起点高、规模大、机制新、效益好的林产品贮藏保鲜和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要推行林农结合、林果结合、造林育苗结合的产业模式,促进种、养、加、销、游一体化经营。要鼓励发展“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促成产、加、销有效对接,促进产业向集团链条化方向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产、贮、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跨村跨乡规模经营的发展格局,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