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关于慈善教育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8李永华汪常乐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爱心

李永华, 汪常乐

(深圳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虽然慈善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在我国是刚刚起步,作为其基础的慈善教育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因此目前国内学者对公民慈善教育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国内期刊网上将“慈善”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国内核心期刊5839篇、博士学位论文23篇、优秀硕士论文32篇;将“慈善教育”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有国内核心期刊22篇、没有相关博士论文、优秀硕士论文1篇。综观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有的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近现代慈善事业、有的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国的慈善事业、有的是对国内外慈善制度、组织的研究、更多则是在分析慈善活动、慈善理念,慈善文化以及慈善意识的培养,很少直接涉及慈善教育,青少年慈善伦理教育的研究更是很少涉及。因此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将分以下几部分进行:一是德育与慈善教育的关系;二是开展慈善教育的影响因素;三是青少年慈善教育行为的研究。

一、相关概念界定

关于慈善。慈善的本意从《现代汉语词典》中可得为:“慈”的定义有:⒈和善;⒉(上对下)慈爱;⒊指母亲。⒋姓。“善”的定义有:⒈善良;⒉善行;⒊良好;⒋友好,和好等等。“慈善”则是指“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英语中,慈善用charity或philan thropy表示。charity一词源自拉丁语caritas,意思是“发自内心”(from the heart);philan thropy出自希腊语 philan thropos(philo+anthropos),philo指“爱”(love),anthropos指“人类”(mankind),所以 philan thropos的意思是“热爱人类”(love mankind),对人类的爱心,一般philan thropy的使用范围更广。

关于现代慈善,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崔乃夫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为慈,是一种纵向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爱,讲的是一种横向的关系;关于慈善的定义就是富有同情心的人们之间的互助行为;清华大学李强教授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中解释为:“慈善不是指对熟人的帮助,父亲和孩子、夫妻之间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实体。慈善是对一个陌生的人,是对一个和自己本来没有亲友、血缘关系的人伸出援助之手。”②http://www.cctv.com/program/cbn/20050427/101596.shtml所以可以说慈善能够构建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增进人们对社会的信任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周秋光认为慈善是一种社会行为,慈善就是在政府倡导或者扶持帮助下,由民间的团体和个人自愿组织与开展活动,帮助对象为社会中遇到不幸或灾难的人,是一种不求回报实施扶持帮助高尚的道德行为。[1]6这里作者将慈善认为是一种对社会遭受灾难群体实施救助的一种无私行为,慈善行为能够提高公民的社会道德责任感。还有一些学者是从志愿者服务、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等具体形式方面对慈善做出定义。

在西方国家,慈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将慈善解释为:“基督之爱”,基督教的爱贯穿于西方的社会人际关系上,宗教信仰是慈善的基础,他们将慈善服务看做是一种基于平等的互相服务。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在其名著《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一文中给慈善从经济学角度下了如下定义:如果将时间与产品转移给没有利益关系的人和组织,那么这种行为就被称为“慈善”或者“博爱”[2]321。本质上讲,西方国家认为慈善是一种品质,是基督教以“博爱”为名,将慈善看做是人类进行自我圣化并接近上帝和耶稣的信仰而派生出来的品质。

综合上述关于慈善的定义与解释,笔者认为“慈”可以看做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爱,“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与互助,将两者结合的“慈善”我们则可以认为是在人际互动和社会关系中的互爱与互助,是一种不附加条件的施舍。慈善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其理念与实践均源远流长。

关于慈善教育。国内学者对慈善教育的解释更多认为慈善教育是一种慈善行为,上海慈善基金会的徐本亮认为慈善教育是个人或社会团体出于仁慈善良的爱心,对社会其他受灾难的群体提供的免费或部分免费的教育。[3]笔者认为慈善教育就是公民在参与具体慈善实践活动中,从营造慈善氛围、树立慈善理念、构建慈善文化和培养慈善意识入手从而指导人们的慈善行为。

二、慈善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公民素质的提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社会所认同的国家公民相比较,我国公民的素质还达不到西方公民社会所认同的公民素质要求,我国当前的德育工作中,很少会涉及慈善教育,慈善教育应该加快纳入德育的体系内。国内学者对慈善教育与德育关系研究的主要有上海师范大学的周中之教授,其在《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生长点》一文中重点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贫富差距加大以及当前社会公民精神生活匮乏三方面阐述慈善教育是符合我国当前时代需要的德育新内容。[4]通过对青少年的慈善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财富观,通过推动各种形式的慈善教育的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以及载体等同样对我们探索慈善教育有很大的启发,通过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培养公民的慈善意识。石开斌、宁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等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思考入手,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人性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慈善教育的主要途径,武晓峰的《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一文中从完善高校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培育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来、发挥大学团委与学生社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和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等方面来使大学生受正规的慈善教育、营造积极参与慈善公益事业的文化氛围、探索大学生参与慈善事业的有效途径和培养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6]实现我国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培养学生的慈善意识,努力提升他们的同情心,激发他们关心他人和关爱社会的慈善动机,全心全意服务人民和社会的内在情感,是对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本的要求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慈善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慈善素养是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认真开展慈善教育,努力塑造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行为。我国近年来频发青少年犯罪案件,这表明我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乐观,我国现代青少年乏公共责任和社会理想,缺少人文关怀、感恩之心和健全人格,因此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应该开设专门的慈善教育课程,组织慈善教育活动,从而让学生充分了解慈善事业的作用、宗旨、意义等慈善知识。傅祖平在《中小学应认真开展慈善教育》一文、郑恩同、邱开金、何秉欣在《慈善与中小学慈善教育—以温州为例》一文中都论述了慈善教育在中小学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慈善理念的弘扬是慈善事业走向成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中小学生中普及慈善的理念对慈善事业的持续发展,乃至于推进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而言,是一项基础性前瞻性的工作,是促使整个慈善事业走向成熟的重要环节。

学校教育是开展青少年慈善教育的重要阵地,要发挥学校在青少年慈善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发挥其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生慈善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赵宝爱、龚晓洁在《教师在慈善教育中的角色》中提到了教师在学生慈善教育中责任,因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慈善事业的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慈善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主题如贫困、孩子、教育等等主题都会涉及教师,通过慈善教育的影响作用,可以有效化解社会对教师的信任危机,重塑教师的群体形象,也可以满足教师个人的成就感。[7]

国外的一些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美国有些富人为了避免他们所拥有的金钱毁坏了他们的生活,不想让孩子长大后变成懒惰、麻木、不快乐的成年人,他们通常通过慈善教育给孩子们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使将来会导致孩子形成恶习的行为变成养成良好道德观的机会。家庭生活与孩子的慈善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亚瑟·C.布鲁克斯认为身为父母的人比那些还没有孩子的人更为慷慨、慷慨的家长培养出慷慨的孩子,由此可见,家庭生活对孩子成长中慈善意识的培养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他还提出了影响慈善行为的因素:“宗教信仰、对政府经济运作的怀疑态度、工作和健康的家庭。”[8]92-93

四、青少年慈善教育行为的研究

关于青少年慈善教育行为,综合国内研究成果,目前还是主要着重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慈善理念以及慈善文化教育角度入手:

慈善意识的培养,一些学者论述了政府、企业在其中承担的责任,慈善意识的培养,政府负有重要责任,企业也应该承担对社会的慈善义务,企业本身也应进行慈善意识的培养。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方式多种多样,赵宝爱在《论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及其培养》一文中介绍了从青少年慈善服务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同情心(善心)的策略、强化家庭示范与学校的引导作用入手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义似乎;高校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同样重要,张家刚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中认为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最重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他从学校开展慈善教育、重视学校精神培养、发挥学校社团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营造慈善意识的社会氛围五个方面来思考,[9]对于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养,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激发他们的善心入手,在学校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在参与慈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在校园慈善文化熏陶作用下尽快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

爱心教育在青少年慈善意识的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激发青少年的爱心,才能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通过爱心教育来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爱心教育应该是青少年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慈善事业是基于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的扶助而产生的事业,青少年参与这项事业,可以感受爱心、培养爱心、磨砺爱心,最后实践爱心,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青年人。刘惠新在《慈善视野下的大学生爱心教育》中着重通过慈善事业培养爱心,认为慈善事业培养爱心的途径为“了解慈善历史,明确历史使命、面对现代风险,培养慈善理性、量力而行,参与慈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慈善文化的发展,同样慈善素养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其培养教育的主渠道是现代慈善文化教育。开展慈善文化,就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善举,开展慈善行、设立慈善日等等。郝俊英在《浅谈青少年的慈善文化教育》中认为学校应该是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进行慈善文化教育,不仅需要学校设置慈善文化课程,还应该在家庭中进行慈善文化的体验式教育;齐兰芬在其两篇文章《学校现代慈善文化教育探讨》和《学校慈善文化教育研究》中认为要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文化教育,不仅要了解现代慈善救助知识,还需要有爱心,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参与慈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感恩,要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代慈善氛围,慈善不仅要求施善者坚持利他原则,还要求受善者有感恩意识,只有这样,慈善行为才能持续不断的发展。对于慈善文化教育的方法,学校应该在依据学生行为发展的阶段特点,采取阶段教学、采用服务学习法,并在学校开展慈善文化的体验式教育,开展学校与社区密切结合的慈善教育。

五、结语

纵观国内学者对慈善教育相关内容的研究,多数学者在对慈善事业、慈善活动、慈善理念、慈善文化以及慈善意识的研究过程中简单的提及慈善教育,虽然慈善教育论述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突破,但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首先,我国有关的慈善事业、慈善文化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慈善教育的研究还几乎是一片空白,理论深度不够,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且方法上较多的采用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实证的调查研究比较少。慈善教育作为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理论体系的探讨研究,有助于我国公民理论体系教育的完善。

其次,实践上,面对近年以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各种捐款和志愿者救助活动和事迹不断出现,一定程度上显示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但是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的慈善意识和社会慈善文化氛围还比较弱。

尤其从最近国红十字会的“郭美美事件”到中华慈善总会的“尚德诈捐门”,再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中非希望工程”,“被捐款”“诈捐门”等事件使慈善信任风暴愈演愈烈,人们的同情心、怜悯心和慈善意识在这些事件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薄弱,这要求我们大力发展慈善教育,弥补我们在发展社会经济中迷失的一些人类最基本的东西—诚信。

正是由于理论和实践的领域存在着对青少年慈善教育的需求,慈善教育的研究也就应运而生,总之,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中的优秀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推进我国青少年慈善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的努力探索。

[1]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6.

[2]加里·S·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M].王业宇,陈琪,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

[3]徐本亮.慈善教育—政府扶危治贫的有效手段[J].探索与争鸣,1996,(11).

[4]周中之.慈善伦理教育:德育新的生长点[J].思想教育研究,2011,(9).

[5]石开斌,宁业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与社会和谐的内在关系[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6]武晓峰.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

[7]赵宝爱,龚晓洁.教师在慈善教育中的角色[J].文教资料,2006,(12).

[8]亚瑟·C.布鲁克斯.谁会真正关心慈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张家刚.关于加强大学生慈善意识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观周刊,2010,(10).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爱心
慈善之路
爱心树(下)
慈善义卖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慈善事业的核心定位
提高基金会透明度 促进慈善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