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翼家世探疑

2012-08-15 00:48赵兴勤
河池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邮

赵兴勤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清湛贻堂刊本《瓯北先生年谱》(以下简称《旧谱》)谓:“(赵翼)始祖体坤公。名孟堙,本宋室后。元末为高邮州录事,始居常州。”元末高邮城被困事,史书多有载述。《元史·脱脱传》谓:“(至正)十四年,张士诚据高邮,屡招谕之不降。诏脱脱总制诸王诸省军讨之。黜陟予夺一切庶政,悉听便宜行事;省台院部诸司,听选官属从行,禀受节制。西域、西番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十一月,至高邮。辛未至乙酉,连战皆捷。”权衡《庚申外史》所载,较之为详,但时间上稍有出入,称至正十四年(1354)秋八月,“脱脱总天下兵,出征高邮。天下想望其来,兵围高邮三日。中书右丞相哈麻讽御史大夫,以老师费财弹击脱脱。帝信其言,诏卸脱脱兵权,淮安安置,令枢密院老张代之。当是时脱脱权重,内握朝柄,外总兵马,以指挥天下,天下希其有功。兵围高邮,日事攻击,矢石雨注,城中几不支,日议降附,又恐罪在不赦;围者亦指日收功,忽有诏旨来卸军,军中闻之皆大哭”。权衡生当元末动乱之际,曾流落山东、河南等处,见闻颇广,所言亦当有据。然上述二书,皆未述及高邮城官吏事,更无一语叙及孟堙其人。瓯北于诗中,每每自述乃北宋清献公赵抃之后,或当有据。

《旧谱》中“始祖体坤公。名孟堙,本宋室后”的说法,沿自明宣德间所修《西盖赵氏宗谱》。然细读瓯北诗,却疑窦丛生。

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舒国公惟忠名下九世孙,有孟堵、孟塽、孟塨、孟堙、孟埤、孟埱诸名。又据《宋史·宗室传》,惟忠乃太祖次子燕王德昭之后,兄弟五人,行四。若此“孟堙”与瓯北始祖之“孟堙”为同一人,那么,阳湖赵氏当为赵宋王朝嫡派子孙。据史书所载,德昭乃贺皇后所出。《宋史·后妃传上·太祖孝惠贺皇后》谓:“晋开运(944)初,宣祖为太祖聘焉。周显德三年(956),太祖为定国军节度使,封会稽郡夫人。生秦国、晋国二公主,魏王德昭。五年(958)寝疾薨。”可知,秦国、晋国二公主年长于德昭。德昭之生年,至迟在显德五年之前。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德昭为太宗猜忌,因进言而遭责斥,退而自刎。时年当在二十来岁。依此而论,德昭生子不会迟于太平兴国四年。古人常以三十年为一世,由德昭至孟堙,不过十一世,前后约三百来年。由太平兴国四年下推,则为宋王朝灭亡之后未久,距元王朝灭亡(1368)尚有八九十年。由此推论,瓯北之始祖孟堙“元末为高邮州录事”时,当是百余岁之高龄,实在无此可能。又据《元史·地理二》:高邮府与真、滁、通、泰、崇明五府,俱归扬州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改立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汴梁路,复立淮东道宣慰司,割出高邮府为散府,直隶宣慰司”。高邮本为县,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高邮路总管府,“领录事司及高邮、兴化二县”。可知,元时,高邮为府,府始设录事司,州则无。府之职级,在州之上,故《旧谱》所载有误。

又,《西盖赵氏宗谱》所收赵琬所作《西盖赵氏族谱序》,谓:

赵氏之先,出于帝喾高阳氏,自柏翳事舜,赐姓嬴,传十三世至造父,周穆王封于赵城,因城为氏。春秋时,赵衰与子盾世为晋卿,盾子朔,朔子文,文子之孙简子,简子之子襄子,立伯鲁之孙完,是为献子,献子之子籍,始以周威烈王命为诸侯,传十世至侯嘉而国,並于秦子孙散居燕赵间,历汉、晋、隋、唐,代有闻人。去古浸远,谱牒无传,欲溯流寻源,以明宗派于千载之上,斯固难矣。惟武进赵氏,本宋艺祖之裔,艺祖之子魏王德昭有子四人,其三曰惟忠,封舒国公,生齐州防御使从蔼。从蔼生武当侯世宣,世宣生东平侯令栉,令栉生训武郎子平,子平生邓州防御使伯达,伯达生左龙骧将军师珕,师珕生左都护将军希,希生与佩,为徽州司法。与佩生孟堙,为高邮录事。自江浙迁常之武进,故为武进人。录事公生永兴主簿由彰,由彰生宜质、宜贤,于世次为曾祖。今图所列子孙,皆二祖之所出也。自永兴公以来,遭元之乱,赵氏遂不显,然世为毗陵世族。迨入皇朝,西充公以贤良举,留守公以武弁进,德州府君以太学生释褐,至琬忝以明经领乡贡,《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惟我赵氏,历世久而祖宗之泽不泯,子孙至今获承余泽。虽以琬之庸劣,无似叨被官使,而才疏学浅,遂将泯灭无闻,又安可毋使后人知夫本源,所自思以亢其宗乎?重念西充公,元末避地于吴,失其世谱,而祖宗赓系渊源不复可见。我先子清隐府君存日,尝以为憾,因手录记闻,欲作为谱,未克成编,赉志以没。用敢窃取遗录,从加考订,断自魏王而下,系序承传,而昭穆不紊。录事公而下,坟墓尚完而祭祀不废者,图其世次传于族人,庶几尊尊亲亲,无至于忽忘。若推隐拾遗,补续全谱,以永其传,尚有望于来者。

所叙与《宋史》略有出入,所称“与佩,为徽州司法”,《宋史》无此之载述,且“与佩”作“与璓”。且于赵与璓所出孟堵、孟塽、孟塨、孟堙、孟埤、孟埱诸人后,均未标注出其后人。又据《宋史·宗室传》,惟忠乃德昭第四子。庆历间,以惟忠子从蔼,袭封颖国公,至齐州防御使。从信卒,以惟忠之孙从恪子世规袭封荣国公,官至右龙武大将军,沂州防御使以卒。惟忠有子八,从蔼,乃惟忠次子。而“燕王德昭传”所附,並无伯、师、希、孟四世之事迹载述。还有,万历乙卯(四十三年,1615)翰林院编修吴宗达《第二届西盖赵氏重修族谱序》,又谓“徽州司法与佩生三子,长孟堙、次孟埤、次孟叔”,亦与史载不符。孟堙乃其父第四子。吴序又称:“而孟堙以平章张驴、御史郝天挺所荐为高邮州录事,至正间升徽州司法。”据史载,御史中丞郝天挺,皇庆二年(1313)卒。(《元史》卷一七四《郝天挺传》)其举荐赵孟堙出任高邮录事,当在此之前。直至元末,仍任此职。元末惠宗至正年号,由公元1341—1368年,长达二十八年之久。若依吴序所言,赵孟堙出任录事一职,起码在四五十年之久。倘若其被举荐时,年龄在三十岁上下,那么,他离任时,年龄差不多是七八十岁光景。以如此高龄,再出任徽州司法,似不大可能。还有,据清康熙庚子(五十九年,1720)庄令舆所写《第三届西盖赵氏重修族谱序》,赵孟堙有二子,“长由彰,次由俊”。赵翼为第三子取名廷俊,又似与古礼不合。由此可知,旧谱所叙,不仅与《宋史》记载有出入,也与事理不合,其间疑点较多。

另外,令人不解的是,瓯北既是出自宋宗室,为何在诗作中从未提及此事?《瓯北集》卷三《德州南有地名夹马营,查初白诗谓即宋祖所生地,而以不能克复燕云致乡社抛落边鄙,曾不如汉高之统,有〈燕代诗〉,中有微词焉。按宋纪,太祖生洛阳夹马营,张淏〈云谷杂记〉及〈孙公谈圃〉亦云,而释文莹〈玉壶清话〉並载夹马营在西京,太祖儿时埋一石马于巷内,登极后还乡掘得之,登台发矢,矢落处即营为永昌陵,而以石马预志其地,是夹马营在洛阳,此地特名偶同,未可牵合。又杨诚斋〈挥麈录〉谓南京应天寺本后唐夹马营,大中祥符二年以太祖所生地建寺锡名云云,其说稍歧,然宋南京乃今归德府,亦非德州地也,诗以正之》,以诗纠正查初白将德州夹马营认作洛阳宋太祖生地夹马营之误,称:“才人往往好逞才,得题不暇考典故。”全篇长达四十句,仅是追述史实,並未表现出太强烈的激情,口吻亦不似在追念先祖。《廿二史劄记》多处论及宋史及宋代帝王,亦无一处流露出自身与宋室有瓜葛的迹象。然而,赵翼在为其先曾祖赵州所撰《禹九公家传》中,却称:“先世本宋室后,元泰定中,高邮州录事体坤公讳孟堙,始徙居武进之西盖里,遂为武进人。”泰定(1324—1328),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年号,下距元王朝灭亡还有四十来年,元王朝建国不足百年,《旧谱》称元末不妥,且瓯北所述,与《旧谱》所载亦不符。其岳丈程景伊受赵翼之嘱托,撰写的《西盖赵氏宗谱序》亦沿其说,谓:“吾邑西盖赵氏本宋艺祖后。元时有录事君孟堙,实始卜居。自后仕宦鹊起,以文章、政事、行谊著者代不乏人,遂为吾邑望族。”家谱中所载,与瓯北平日与友人所述迥然有别。这给我们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其实,族谱所叙,未必尽可信。与瓯北生活于同时的袁枚,就曾明确指出:“家谱非信书”,“后人凿空为谱,欲一以穷之,难矣哉!”(《随园随笔》卷一七)古人曾谓:“昔者世系之学,盖尝盛矣。姓有苑,官有谱,氏族有志,朝廷以是定流品,士大夫以是通昏姻。然行之一时,其弊有不胜言者,何也?好恶害之也。是故进新门则退旧望,右膏粱则左寒畯。进而右者以为荣,荣则夸,夸则必侈;退而左者以为辱,辱则怒,怒则必怨。以侈临怨,则生乎其时者悉力以逞憾,出乎其后者贪名以自欺。此正伦所以凿杜固,义府所以陷不辜,而无知如崇韬者,所以流涕于尚父之墓而不恥也。”(《文献通考·经籍三十四》)钱大昕为清代著名学者,在当时享有很高声誉。人称:“先生不专治一经,而无经不通;不专攻一艺,而无艺不精。凡训诂、音韵、天文、舆地、典章、制度、职官、氏族以及古人官爵、里居、事实,莫不错综贯串。”(《清儒学案》卷八三《潜研学案上·钱先生大昕》)然而,博览群书、出入经史、涉猎甚广的钱大昕,也认为“家谱不可信”。他在《十驾斋养新录》(卷一二)专列一条,论述谱牒“妄相假托”、鱼目混珠之弊,谓:“颜师古云:‘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汉书·眭孟传》注。其注《萧望之传》云:‘近代谱谍妄相托附,乃云望之萧何之后,追次昭穆,流俗学者共祖述焉。但酇侯汉室宗臣,功高位重,子孙嗣绪具详表、传。长倩巨儒达学,名节並隆,博览古今,能言其祖。市朝未变,年载非遥,长老所传,耳目相接,若其实承何后,史传宁得弗详?《汉书》既不叙论,后人焉所取信?不然之事,断可识矣。’盖《南齐书》本纪叙述先世,以望之为何六世孙,讥其附会不可信耳。师古精于史学,于私谱杂志不敢轻信,识见非后人所及。《唐书·宰相世系表》虽详赡可喜,然纪近事则有征,溯远胄则多舛,由于信谱牒而无实事求是之识也。”与马端临所言恰可相互印证,亦与瓯北《古诗二十首》(之十五)所述观点相合。

在古代,谱系之攀附,或以讹传讹,或利益牵绾,或为势力之扩张张皇其事,或借望族以掩饰内在之怯弱,或寻找庇护之怀抱,以致淆乱姓氏、错乱行辈者並不乏见。人称:“自五胡乱华,百宗荡析,夷夏之裔与夫冠冕舆台之子孙混为一区,不可遽知。”(《文献通考·经籍三十四》)足见当时姓氏之参错混乱。

著名史学家彭城刘知几,于《史通·内篇》“採选”中谓:“夫郡国之记,谱牒之书,务欲矜其州里,夸其氏族。读之者安可不练其得失、明其真伪者乎?”则明言史书的编纂在采用郡志、谱牒时,应慎之又慎,“练其得失”,“明其真伪”。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姓源韵谱”条中也发论道:“姓氏之书,大抵多谬误。如唐《贞观氏族志》,今已亡其本。《元和姓纂》,诞妄最多。国朝所修《姓源韵谱》,尤为可笑。姑以洪氏一项考之,云:‘五代时有洪昌、洪杲,皆为参知政事。’予按二人乃五代南汉僭王刘龑之子,及晟嗣位,用为知政事,其兄弟本连‘弘’字,以本朝国讳,故《五代史》追改之,元非姓洪氏也。此与洪庆善序丹阳弘氏云:‘有弘宪者,元和四年尝跋《辋川图》,不知弘宪乃李吉甫之字耳。其误正同。’”足见“姓氏之书”,未可深信,其间之谬误,不可不辨。

上引《文献通考》所谓“正伦所以凿杜固”,所用乃唐代杜正伦事。《新唐书》“本传”载,“初,正伦已通贵,李义府官尚微,及同执政,不能下。中书侍郎李友益,义府族也,晚附正伦,同摭义府衅缺。义府使人告正伦、友益交通罔上,有異计。高宗恶之,出正伦为横州刺史,流友益峰州。……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借以说明联宗往往与政治攀附、利益驱遣相关,荣则附之,辱则弃之,即所谓“右膏粱则左寒畯”、“贪名以自欺”。

李义府本瀛洲饶阳(今河北深县)人,既贵“乃言系出赵郡(按:今河北赵县),与诸李叙昭穆,嗜进者往往尊为父兄。行给事中李崇德引与同谱。既谪普州,亟削去。义府衔之,及复当国,傅致其罪使自杀于狱”(《新唐书·奸臣传》)。史称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号曰‘人猫’”(《新唐书·奸臣传》)。此即所谓“义府所以陷不辜”。他们之所以叙昭穆、引同谱,都是政治上的需要,未必就是历史的真实。据载,唐贞观中,高士廉、韦挺、岑文本、令狐德棻,曾共修《氏族志》,以其较为客观、公正,为天下所推许。各州均藏有副本,作为撰写同类书的参照范式。然许敬宗因其中未载武后本望,李义府亦恥先世未被叙及,遂上奏请求删正。令孔志约、杨仁卿、史玄道、吕才诸人重新修订。结果,“以仕唐官至五品皆升士流。于是,兵卒以军功进者悉入书。限更号《姓氏录》,缙绅共嗤靳之,号曰‘勋格’”(《新唐书·奸臣传》)。如此一来,接近事实真相的《氏族志》遭到禁毁,悉“烧绝之”,后出妄改之书却流行天下。其实,夸尚门第,攀附望族,其来已久。“自魏太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孙迭为婚姻,后虽益衰,犹相夸尚”(《新唐书·奸臣传》)。谱系传承,为政治势力、权力话语所左右,史实真相的被涂抹、遮蔽,则成了司空见惯之事。

五代时郭崇韬,本代州雁门人,却自认乃唐名将郭子仪之后,並“旌别流品,援引薄徒,委之心腹;佐命勋旧,一切鄙弃。旧僚有干进者,崇韬谓之曰:‘公虽代邸之旧,然家无门阀,深知公才技不敢骤进者,虑名流嗤余故也。’及征蜀之行,于兴平拜尚父子仪之墓”(《旧五代史·郭崇韬传》)。郭汾阳本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在郭崇韬口中,却变成“代北人,徙家华阴”(《旧五代史·郭崇韬传》),完全是借古人以自高身价。瓯北对此等行为深恶痛绝,尝称:“元勋郭崇韬,自诡汾阳后。西征拜其墓,涕泣奠卮酒。方讬华胄荣,旁观早掩口。枢使狄汉臣,起家弓箭手。或赠梁公像,却之弗敢有。吾岂名卿孙,面涅犹未朽。两人皆不学,人品于焉剖。谦退弥觉高,攀附益增丑。此处关才识,识陋事必苟。”(《古诗二十首》之十五)这里,将“自诡汾阳后”的郭崇韬与宋代名将狄青对举。狄青(字汉臣)以“善骑射”累立战功,“在枢密四年,每出,士卒辄指目以相矜夸”(《宋书·狄青传》),深为将士爱戴。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古书曾载,“后青位枢密,或告以当祖狄梁公。青谢曰:‘青出田家,少为兵,安敢祖狄公哉?’或劝去鬓间刺字,曰:‘青虽贵,不敢忘本也。’”(李贽《藏书·武臣传》)拒绝因身贵而冒认祖宗,也不讳言己身世之卑微。所谓“去鬓间刺字”一事,《宋史》“本传”有记载,谓“青奋行伍十余年而贵,是时面涅犹存。帝尝敕青傅药除字,青指其面曰:‘陛下以功擢臣,不问门地。臣所以有今日,由此涅尔。臣愿留以劝军中,不敢奉诏。’”“涅”,染黑之意。《书·伊训》:“臣下不匡,其刑墨。”孔安国《传》:“臣不正君,服墨刑,凿其额,涅以墨。”其实,此处之“面涅”,当是军中为防止兵士逃亡所刻的一种记号。《宋史·兵一》:“开宝七年,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部下及江南水军凡千三十九人,並黥面隶籍,以归化、归圣为额。”“黥”,即以刀刻额或它处,並涂以墨。瓯北诗“面涅”云云,即用此事。在瓯北看来,狄青起自田家,少小卑贱,后虽身贵,亦不攀附名人,不愿“自诡”唐代名臣狄仁傑之后。狄氏与郭崇韬都识字不多,但人品却有天壤之别。狄汉臣坦言出身,光明磊落,“谦退弥觉高”,而郭崇韬则借古人作自我粉饰,“攀附益增丑”。赵瓯北之人生立场及价值追求,于此分明可见。

瓯北借狄青之事表白,不愿攀附名人以抬高自己,认为那样拉大旗作虎皮粉饰自身,只能徒增其丑,而不能增任何光彩,说明他的价值追求与狄青相类。所以,在他的史学著作及诗歌作品中,从未论及与宋代帝王的关系。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他为何在《西盖赵氏宗谱》里自称宋宗室之后呢?实际上,此事並不难理解。前谱修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是瓯北“先祖骈五公暨通族诸老人悉心酌定,无可复议”(《西盖赵氏宗谱凡例后识》)。而乾隆丁酉(1777)瓯北主持的新修族谱,是他“与族兄闻六、九龄诸公共商”(《西盖赵氏宗谱凡例后识》)而成。在传统社会中,后世子孙对先人手泽、遗训只有遵从之分,而不能轻逾雷池半步,何况是象征家世威严的族谱呢?从这一角度来看,瓯北于族谱中自称源出宋室,既是沿袭旧说,又是迫不得已的从众之举。面对友人、同辈,却以清献子孙自居,此恰反映出一个史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赵翼深知,其家谱早已失传。宣德五年(1430)赵琬《西盖赵氏族谱序》曰:“重念西充公,元末避地于吴,失其世谱,而祖宗赓系渊源不复可见。我先子清隐府君存日,尝以为憾,因手录记闻,欲作为谱,未克成编,赉志以没。”翰林侍讲学士陈循《西盖赵氏族谱序》亦称:“清隐尝以其家谱牒亡于兵乱,大惧,无以纪前垂后,欲录所记为武进谱,未果而卒。”同样,鲁府纪善梁之本所作该谱序亦谓:“赵氏旧谱,亡于兵燹,叔琰先君子学政号清隐者欲续为谱,未就而卒,叔琰君始成之。”世袭衍圣公孔彦缙所为跋,所述与之相类,曰:“金乡县学教谕赵君叔琰,家藏旧谱散于兵燹。其父学政尝续缉,未就而卒。叔琰乃继述以成其志。”再三申明,其族谱早已散失。且宣德间所修与万历间重修之序,在追述西盖赵氏之先人事迹时,内容亦有出入。难怪赵翼在认定远祖方面一直持慎重态度。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认定,在家族圈子内,赵翼充当的是一个孝子顺孙的角色,他不可能因对史实的审察而违背祖先遗愿去触怒宗亲。而在公众视野中,瓯北所扮演的乃是“凡是须自察”的史学家身份,他不愿因家族亲人的期待与设定,而牺牲对史实的还原。两种身份的交互出现,是不同层面的道德话语需求使然。如此看问题,才不致为文字的表象所迷惑。

如果赵翼並非宋宗室,那么其家世究竟如何呢?与瓯北同时人戴璐,在其《藤阴杂记》(卷七)内,曾载及赵吉士在京师所居寄园一事,谓:“寄园为高阳李文勤公别墅,其西墅又名李园,……其后归赵恒夫给谏吉士,改名寄园。沈心斋阁学诗云:大隐金门侣,名园休沐宜。辋川摩诘画,杜曲牧之诗。帘亚文禽入,花荫碧藓滋。家传清献鹤,夜静独知诗。”则说明赵吉士是视清献为祖宗的。而瓯北何尝不是如此,亦时常自称为清献之后。我们知道,赵吉士乃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而沈心斋所赠诗,却称其为清献公之后,则明确道出其家世渊源。且吉士所居寄园,后为诗家王昶所居,並名其书斋曰蒲褐山房,每退值归,诵读其中。瓯北赋《题述菴蒲褐山房册子》诗道:“独惭寄园本是吾家地,输与高人占清閟。何当僦屋重结邻,弥勒同龛参妙义”,並于句下注曰:“地本家天羽给谏寄园故址也。己卯、庚辰间余曾与君比邻而居。”天羽,乃赵吉士字。己卯、庚辰,乃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即瓯北京师求官时。瓯北为诗,时与赵姓文人唱酬,或追叙赵姓名人之往事,但极少溯及家世渊源。如《送房师赵检斋先生由工部郎出守卫辉》,仅是出于一般的师生应酬。《大柳驿相传为赵韩王授徒处》,不过是追溯宋臣赵普之往事,在称道其“半部鲁论佐天下”的辉煌经历时,也不忘道出他本来面目:“十年前一村夫子”,笔墨间流溢出调侃的意味。在同姓交往中,虽称赵文哲为“吾家元叔”(《璞函落第后入直军机诗以调之》),谓赵怀玉为“族孙”(《阅映川族孙云溪乐府题赠二首》),但均未提及家世渊源。而赵吉士生在明崇祯元年(1628),卒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早于瓯北近一个世纪。诗注中既称“家天羽”,则说明瓯北与前辈赵吉士自认同宗,即同为宋清献公之后,的确值得注意。

那么,谥号为清献者究竟何许人也?《宋史·赵抃传》曰:“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倖,声称凛然,京师目为铁面御史。”抃为官清廉,多所建树,施惠于民,宰相韩琦称其为“真世人标表。”《宋史》“本传”又载,“薨,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抃长厚清修,人不见其喜愠。平生不治赀业,不畜声伎,嫁兄弟之女十数、他孤女二十余人,施德茕贫,盖不可胜数。日所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其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在虔与成都,尤为世所称道。神宗每诏二郡守,必以抃为言。要之,以惠利为本。”另据叶梦得《石林诗话》上:“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畜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车就道,以琴、龟、鹤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时公将老矣。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记其实也。”可知“清献鹤”云云,显然是在用赵抃为官琴鹤相随之典故。

此外,瓯北《题蒋南庄州牧松阴调鹤图》谓:“长松落落午风晴,对舞胎仙一两声。此是吾家清献物,为君写出长官清”,《奉命出守镇安岁杪出都便道归省途次纪恩感遇之作》之十二谓:“路过淮南近故林,轻舟取次渡江浔。顺风恰称还乡愿,落日犹悬望阙心。剧郡剑牛觇吏绩,传家琴鹤本官箴。词臣此擢非常格,忍逐时趋宦海沉。”若与赵抃无任何瓜葛,决不至于径称“吾家清献”、“传家琴鹤”。蒋士铨寄赠瓯北之诗中,谓:“谁知清献孙,琴鹤尽捐委。”(《次韵答心余见寄》附诗)所述与瓯北自述相合,亦可佐证。假如说瓯北不过是有意以“琴鹤”之典相标榜,那么,他完全没必要自认作“清献孙”,且也很难得到朋侪的认可。

而且,“琴鹤”之典,非赵抃始创。唐人郑谷《赠富平李宰》诗曰:“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简肃诸曹事,安闲一境人。陵山云里拜,渠路雨中巡。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陆龟蒙《寄吴融》诗言:“一夜秋声入井桐,数枝危绿怕西风。霏霏晚砌烟华上,淅淅疏帘雨气通。君整轮蹄名未了,我依琴鹤病相攻。到头江畔从渔事,织作中流万尺篊。”晚唐诗僧齐己更是多处运用,如《寄镜湖方干处士》:“贺监旧山川,空来近百年。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岛露深秋石,湖澄半夜天。云门几回去,题徧好林泉”,《送孙逸人归庐山》:“独自担琴鹤,还归瀑布东。逍遥非俗趣,杨柳谩春风。草绕村程绿,花盘石磴红。他时许相觅,五老乱云中”,《送白处士游峨嵋》:“閒身谁道是羁游,西指峨嵋碧顶头。琴鹤几程随客棹,风霜何处宿龙湫。寻僧石磴临天井,斸药秋崖倒瀑流。莫为寰瀛多事在,客星相逐不回休。”宋林和靖《寄薛学士》诗谓:“飞征偶未下天衢,古郡宽闲且寄居。曾许布衣通一刺,每留蔬食看群书。高斋巳想闲丹灶,清梦谁同话直庐。江外敢知无别计,只携琴鹤听新除。”以上诗多以“琴鹤”形容清闲散淡的生活情趣。苏轼《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二首》(之一)称:“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谁知默鼓无弦曲,时向珠宫舞幻仙”,此诗中景仁,当为清献公之后。瓯北运用琴鹤之典,既可看出他对廉吏十分推崇,也说明他的家世确与赵抃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既然赵翼乃自认宋人赵抃之后,那么,这个赵抃与宋宗室有无瓜葛呢?前引《宋史·赵抃传》记其事甚富,但並未提及其为宋宗室。另外,苏轼《赵清献公神道碑》,对于赵抃家世、生平,曾这样记载:“抃,字阅道,其先京兆奉天人。唐德宗世,植为岭南节度使,植生隐为中书侍郎,隐生光逢、光裔,並掌内外制,皆为唐闻人。五代之乱,徙家于越,公则植之十世从孙也。曾祖讳昙,深州司户参军,祖讳湘,庐州庐江尉,始家于衢,遂为西安人。考讳亚才,广州南海主簿。公既贵,赠曾祖太子太保,妣陈氏安国太夫人;祖司徒妣袁氏崇国太夫人,俞氏光国太夫人;考开府仪同三司,封荣国公,妣徐氏魏国太夫人,徐氏越国太夫人。公少孤且贫,刻意力学,中景佑元年进士乙科,为武安军节度推官。”叙其家世渊源甚详,但与宋太祖赵匡胤故里涿郡似无任何瓜葛,赵抃非宋宗室可知。

另外,赵翼自号瓯北,当时人有过多种揣测。其友人吴省钦于《瓯北诗钞序》中谓:“或曰:交阯,周骆越,秦时曰西瓯;或曰:今珠厓、儋耳,古谓之瓯人。君以领郡两粤间,劳心抚字,不忍忘其地。或曰:古卜相故事,书姓名覆之金瓯而探之。君早直机庭,娴内制,既入翰林,天子稔其名姓,俾守镇安,赞定边将军永昌幕府,调广州,擢贵西道,故虽以疾苦而不敢忘其用。或曰:唯唯,否否,君智计如鴟夷,谈吐如滑稽,其以名集犹之缶鸣甔甀洞,而瓯北则犹之砚北也。”其实,种种推测,未必得当。吴氏此序写于乾隆乙巳(1785),时瓯北五十九岁,完全可以向他当面求证,何必如此饶舌?而且,瓯北对此並未作相应的回应,其中意味耐人咀嚼。依笔者之见,此处之瓯,当是瓯江之意。赵抃之祖湘,已“家于衢”。衢,乃浙江衢州。瓯江,即永嘉江。“出处州府龙泉县西南,经城东,又经云和县北,有遂昌、松阳二县之大溪来会。至处州府西南,有虎踏溪自宣平县来会,又东有缙云县溪来会,又东南有腊溪自青田县来会,经青田县西北,有彪溪自景宁县来会,折东南入温州府永嘉县境。至府城南,有楠溪自仙居县来会,又东有永宁河来会。经乐清县西南,又东,入于海”(《清朝通志》卷二七)。衢州恰在瓯江之北。赵翼以此自号,示不忘祖宗之意。他之所以不明白道出,亦在于不违祖宗意愿而已。这则从另一层面证明,他或为宋赵抃之后,而非宋宗室之裔。

[1]赵翼.赵翼全集(第六册)[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2]马端临.文献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3]洪迈.容斋随笔[M].长沙:岳麓书社,1994.

[4]新唐书[C]//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5]旧五代史[C]//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6]宋书[C]//二十五史(第八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7]李贽.藏书[C]//李贽文集(第三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戴璐.藤阴杂记[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9]何文焕编.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0]赵翼.瓯北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1]苏轼.苏东坡全集[C].北京:中国书店,1986.

[12]清朝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13]西盖赵氏宗谱[Z].2003年九修本.

[14]佚名编.瓯北先生年谱[M].清光绪三年重刻本.

猜你喜欢
高邮
诗词中的数之美
“人间草木”故乡情
——汪曾祺与高邮
江苏高邮凹陷油气资源评价
建立应急管理六大体系的高邮实践
好歌好酒好高邮
高邮民歌的传承与保护
高邮凹陷深凹带戴南组古生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我的家乡
看千帆竞渡,数高邮风流
——高邮博物馆精华演绎
高邮不止有咸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