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的探究与思考

2012-08-15 00:48:59吴学峰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专业

吴学峰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 江苏 无锡214011)

随着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生源的不断萎缩,高职院校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和挑战。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才能胜任高职教育,培养出人格高尚和技能突出的高职学生;才能在高职教育的竞争激烈中站稳脚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高职院校文化品牌建设必须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学校整体发展。本文从教师队伍、课程专业、管理体系三个方面阐述对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所作的探究和思考。

一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和学生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是学校理念体系的建立者,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推动人。他们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形成巨大的文化力量。一个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和新文化的建设都通过教师来完成。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的言行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文化品位,教师的价值观决定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可以说,教师就是学校文化品牌的代言人和缔造者。高职院校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水平、自理能力和纪律素养相对较弱,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出高水平的技术型人才,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奉献更多的爱心,付出更多地辛劳和汗水。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应该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把增强奉献精神、关爱学生作为师德考核、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学校应该采取师德征文、师德演讲、师德讲座等多种措施,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全员育人的有效氛围。学校在尊重高等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根据自身教育特点和需要,认真制定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师德考核规范,推行行政人员和部分教师坐班制度,切实做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呵护。把班主任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班主任、辅导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推进量化考核,督促和鼓励班主任辅导员深入班级、深入宿舍,走进学生群中,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参与高职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扎根于学生宿舍里,扎根于学生心目中,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和进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要实现这个目的,专职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较高的教学能力,不断吸纳最新知识,最大限度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搞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完善“走出去、请进来”工作机制,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任(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同时加强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深入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和专业成长路径设计,激励青年教师主动发展,鼓励中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和职称层次。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加大高层次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造就一批相关领域的教学名师和领军人才。鼓励教师参加技能竞赛、说课上课比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建设好教风。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奖惩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科研,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师的素质提升离不开教科研工作。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营造科研兴校的浓厚氛围,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展高职教育、专业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长久路径。同时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杜绝学术腐败,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教师要以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的高尚风格和精神气质,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二 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专业建设涉及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实验实训教学等内容,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专业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也影响到学院的社会声誉。一所学校能否获得学生的青睐,能否在同类院校中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要看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

高职教育既是教育问题,又是经济问题。高职院校在办学上一般是立足于地方,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相吻合,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以无锡为例,无锡市原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要支柱产业,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现在产业层次也不断提升,动漫、电子信息等逐渐成长为支柱产业,无锡由“加工厂”走向“办公室”,由无锡制造走向无锡创造。近几年,各高职院校在巩固原来优势专业基础上,专业设置紧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及时作了专业调整和资源整合,先后淘汰了一批车床、铣床等传统制造专业,增设了动漫、软件、服务外包、环境监测、轨道交通等新兴专业。以前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只考虑学校本身的利益,对地方经济发展不作长远调研,盲目设置专业,往往同城院校激烈竞争,导致专业越办越窄。无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通过示范专业、紧缺专业评比,引导各高职院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工,做大做强几个优势专业群,从过去较多关注学校自身发展转变到更加关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学校的文化品牌建设也带有了地方文化特点,有较高的辨识度。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企业应用型、高技人才的主力军,学生受到企业的欢迎度、未来的发展以及对企业的贡献,都与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息息相关。学校应该主动与企业联系,按照企业的需求,或者根据企业运作模式,扎实开展模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逐渐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学校应积极推进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举办企业冠名办班、订单教学,承接企业业务,直接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如果说,传统的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点”与“点”的合作,为了专业更深层次发展,校企合作更应突破“点”,走“线、面”发展之路。“线”是与行业协会挂钩,行业协会代表一个行业,其下有大批的企业,合作可以突破地域企业范围;“面”则是与企业、行业、政府开展范围广、层次高的合作,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覆盖面,走“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专业建设道路。学校在对专业建设进行考核时,可以引入企业、行业、用人单位对专业水平进行评议,指出专业建设成绩和不足,为发展指明方向。通过校企深层合作,专业建设必将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学校品牌的竞争力也不断提升。

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学校还应该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融合相关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设置一批核心课程。可以主动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核心课程,也可以采用嵌入式教学,丰富专业教学内容。这些核心课程建设要加大力度,要以精品课程的标准去建设。同时,还应该重视特色教材建设,要时刻关注专业发展动态,将最新的科技成果、技术应用编写到教材中。要组织一批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及校内一线教师,配合精品课程建设,根据他们的实践和教学经验,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共同编写具有工学结合紧密的高职特色教材,形成纸质、网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

三 构建一所和谐人文的学校氛围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所学校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对学生有着无形和长远的影响。着力构建和谐人文的学校氛围是高职院校在文化品牌建设上的重要的环节。学校氛围的营造离不开多姿多彩的学校文化活动,也离不开一个科学人文的管理体系。

大学生文化活动对学生有凝聚力、导向性的作用,扎实开展大学生文化活动,让学生主动融入大学生活,使文化发挥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能。深入开展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头脑工程,引导学生增强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充分利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活动和纪念日,通过征文、歌舞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鼓励和支持学生社团建设,最大程度动员每个学生都能加入社团,以学生社团为主体,开展彰显个性、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搞好班级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建设积极健康的班风。要定期举办大学生艺术节、体育节、文艺会演等文体活动,形成品牌活动,为社团、班级和学生个人提供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在校园内形成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世界,为广大学生提供多方位施展才华的文化舞台。结合高职学校特点,积极开展技能竞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文化活动,如动漫节、汽车拼装大赛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职业技能,激发学生苦练技能的强烈兴趣。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支工、支农,参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

在开展学生活动的同时,也要适时开展教工活动。高职院校的部分教师平时不坐班,在平时工作中,系部之间的老师交流接触较少。学校应该发挥工会的作用,开辟教工活动场所,购置活动器材,建设好“教工之家”。可以开展教工健身运动会、十佳歌手评比、各种球类比赛等活动,让教工在活动中增进友谊,促进身心健康,为工作构建良好的人际氛围,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高效运作,必须要有科学人文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内部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学生生活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二是学校对外办学,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学生实习等有关方面机制。所以,制度建立要从学校各方面考虑,力求科学化、体系化、细致化,从而能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高职院校在制度建设时,应该本着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从维护、符合师生的主体需要出发;要发扬民主,关注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力求多角度的分析、处理现实问题,这有这样才能从“人管人”变成“制度管人”;合理划分高校的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减少行政权利对学术的干预,使学校少点“行政气”,多点“学术气”,有效推进学校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当然,制度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任何制度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不断修改和调整,否则就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阻碍和桎梏。

当然,一个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几个部门、几个领域的事情,它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的工程。高职院校开展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依照事物发展的轨迹,抓住核心内容,合理规划,做到有目标、有重点、有阶段,分步落实,真抓实干,坚持不懈,促进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与成熟,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

[1]金亚白.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办学软实力的重要途径[J].职教探索与研究,2011,(1):7.

[2]王维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缺失与对策[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0,(1):24.

[3]蔺俊.高职“校地”文化融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7):67.

[4]葛树强,孙天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策略研究[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1,(3):34.

[5]黄锦祝.对高职示范专业建设思路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5):11.

[6]李纯,黄科军.浅谈高职院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6.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