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安徽 淮南232007)
淮南市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工业城市,辖一县六区,总人口246.3万,其中城市人口113.3万,总面积2585平方千米。淮南经济以重工业为主,煤工业为支柱产业,为全国亿吨煤基地、华东火电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的“三大基地”,华东地区的工业“心脏”。在加快合肥淮南同城化发展,积极融入皖江城市带建设,着力打造面向珠三角、长三角的产业承接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劳务输出基地、旅游休闲基地的进程中,淮南迫切需要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上取得突破,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淮南的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大力促进淮南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对淮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淮南市现有三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近三万人,有近百个高职高专专业。近年来,淮南市高等职业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学校的办学实力明显提高,学科结构不断优化,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淮南目前高等教育发展滞后,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高等教育人数比例较低。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淮南市户籍人口为246.3万人,每十万人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为8 488人[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 930人[2]。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小。淮南现有的三所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实力相对薄弱,这与淮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地位极不相适应。此外,淮南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尚不紧密,现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还比较窄,布局欠合理,各校专业发展较不平衡,优势、特色尚不明显,同一城市的专业结构也尚未形成互补局面。与淮南市能源城市相关的专业设置比较少,特别是工科类,如制造业十分缺乏,而且力量也显得非常薄弱,致使淮南产业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技术问题难以在当地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得到解决。另外,淮南高职院校中尚存在一些盲目跟风设置的所谓“热门”专业,这些专业表面看来热闹红火,实际在师资、设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也未经过充分的市场论证,在短暂的红火之后,招生与就业均陷入困境,成为鸡肋。再次,没有制度保障,没有形成良性循环。政府的规划引导、行政协调、政策倾斜意识不够,企业参与意识不强,使得地方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之间未能找到很好的契合点,不能实现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就造成了一个矛盾: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之间需要相互扶持,互动发展,但实际情况却是两者之间未能找到合作的理想之路,高职院校没有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的理念,缺乏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联系的服务体系,在发展战略、专业设置等方面脱离当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尚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从而丧失了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话语权。
淮南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城市”,在国家中部崛起规划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淮南作为全国13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和7个煤电基地之一,已经形成了以煤电化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将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产业关联度高、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重化工基地。煤电化能源型城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淮南市的“9771”提升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化工、机械电子、生物医药、食品加工、新型材料、现代服务、文化九大产业[3],这就给淮南市高职院校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作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职院校,如果不能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并以这种需求为方向来指导办学,必定不能获得很好的发展空间。
通过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职能来凸显办学特色,更好地为本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服务是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的明智选择,也是地方院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其获得地方政府、企业、社区各方面支持的保证。这当然也是淮南市高职院校发展的方向,其具体路径为:
深入调研淮南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两型城市建设发展所需的技术与服务人才,结合淮南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现实需求,来确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开发。这是淮南高职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调整办学方向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根据淮南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特点,密切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瞄准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调整专业设置,突出服务特色,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建立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教学工厂”,才是真正具有淮南区域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唯有如此,方能彰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获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与双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4]。淮南市的高职院校要以此为立足点,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坚持“职业”特色,针对淮南本地人才需求趋势,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在高等性、职业性上做足文章,把服务于能源城市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作为淮南市地方高职院校,只有主动才能号准市场的命脉,只有服务才能彰显地方高校的特点,从而赢得办学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办学能力,实现区域社会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双赢,推进淮南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现。当前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提出“主打安徽牌,唱响五彩戏,服务煤电化”的战略思路,正在积极为淮南市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提升。
从事科学研究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以高等院校为基础的研究成果,在经济创新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大量研发人员的存在及其研发活动融入企业,是地方经济创新发展的原动力。2002年第四次全国职教会议就明确指出: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坚持“政府统筹、面向社会、地方为主、依靠企业”的原则[5]。因此,淮南市企业、高职院校、政府应携手合作,共同发展。具体的做法是:企业将制约发展的技术问题作为高校研发人员的研究课题或者高等院校将其实验室和试验基地设在企业,政府创建软硬环境支持并资助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布局调整和专业设置与淮南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因此,人社部门作为劳动力资源的对口部门,对企事业单位的人才现状、人才需求和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的形势有动态把握的方便,对全市专门人才和技术工人的总体需求可以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而学校作为办学主体,应该主动寻求信息反馈和信息支持。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高职院校才能对症下药,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淮南作为能源型城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有自身的特点。高职院校要与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互动与双赢,就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零对接,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师资。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其特殊的办学定位决定了高职师资除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方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技能。而要实现此目标,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6年开始,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专业课教师“三师化”的建设标准,即是讲师要能教好一门专业课,是实验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实验,是工程师要能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在这一标准的指引之下,该校师资队伍建设真正瞄准了市场需求,师资队伍的理论教学、实践操作、实验实训能力均有较大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能力与市场需求联系更密切。
总之,高职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直接承担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任务。因此,淮南市政府应该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确立职业教育工作的战略地位,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确立高职教育的龙头地位作为淮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努力实现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淮南良好发展势头的目标,实现淮南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中安在线.淮南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EB/OL].(2011-07-06)[2012-09-26]http://news.163.com/11/0706/09/78944KG000014AEE.html.
[2]中新网.中国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上升为8930人[EB/OL].(2011-04-28)[2012-09-26]http://www.myfp.cn/news/1439003.html.
[3]杨振超.在市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EB/OL].(2008-09-23)[2012-09-26]http://www.huainan.gov.cn/hnzfw/template/hnzfw/narticlecontent.jsp?id=28436.
[4]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5]张秉钊.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高教探索,2005,(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