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铮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江苏 常州213001)
为贯彻党对共青团的根本要求,履行引导青年的根本任务,团中央根据分类引导青年工作试点所反映出的大学生主要思想疑惑,于2010年12月研究制定了《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提出了10个方面的主要引导内容和八大引导路径及其包括的17个具体路径,并将其作为指导性文件指导高校共青团开展工作。其中,文化熏陶类是八大引导路径之一,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现代文化、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等元素融入到引导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化作用,仪式教育又是其具体的实施路径之一。因此,针对青年学生思想意识的关键点,在日常工作中探索有效的仪式教育方式,深化青年思想引领已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重要挑战。
仪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场合进行的、主题明确、具有专门规范化程序的活动。仪式以文化为载体,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特有的情景教育与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青年学生的道德体验,满足其道德学习过程,完整心理因素参与的需要,为道德内化创造了最有利条件,是一种促使参与者形成某种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
当前,仪式大量存在于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如升旗、入党、入校、离校、出征及根据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的庆典、表彰等活动。庄严的仪式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其在活动中受到思想和情感上的感染和激励。但是,现实的仪式教育活动往往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其教育功能大大减弱。如受政治需要、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仪式往往有明确的规定和冗长的程序,青年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某些仪式环节被不断压缩、简化,缺乏完整性,不能给青年学生以震撼和感动等。
仪式是群体参加的具有特殊时间和空间要求的,按照一定程序和规定内容推进的群体活动。以毕业典礼为例,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受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很多高校常采取选择从各学院、各系挑选部分毕业生代表参加毕业典礼的学位授予过程,并认为为这些“代表群体”举办了隆重而庄严的毕业典礼即代表了全体毕业生。但事实上,毕业典礼缺少了全体毕业生的亲自参与,其效果和影响力是大大降低的。笔者所在的学院为08级毕业生举办了“人人参与”的毕业典礼,据学生的普遍反映,参加毕业典礼使自身感觉被重视,同时也觉得大学生涯圆满结束,也意味着人生新阶段的启程,标志着肩负起对自身、家人乃至社会的责任。因此,重视仪式中个体的参与度,让个体在仪式教育中有所收获,这也是仪式教育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形式和内容统一于仪式的过程中,因此,在开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矛盾。受政绩观和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组织者自身对仪式真正意义、教育价值的不理解,造成在高校内举行的仪式活动表现出形式化、格式化的现象。如举办暑期社会实践启动仪式时,为了追求场面效果,常常将其变成人数摊派的活动,却未将仪式背后所蕴含的责任感、使命感等以此机会深入教育,使得仪式教育的思想性、文化性和教育功能大大削弱。此外,在高校举办的各项活动中还存在着过分重视活动内容的情况。如在以庆祝建党九十周年为主题开展活动时,高校团委为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活动内容的设计方面。但事实上,丰富的红色文化活动能给学生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只是精彩的画面,而活动背后所包含的永恒精神价值通过活动传承给学生的却不多。
仪式以传承的形式展演传统与历史的内容,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和道德意义。当前高校仪式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他们受到来自现代社会的影响较大。目前,当代仪式教育活动往往出现缺乏对传统道德观念和文化等的吸收与借鉴,很难真正植根于现代生活。以成人礼为例,汉族的成人礼标志着要从此要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意义重大,已延续数千年,直至满族入关才中断。近年来,成人礼逐渐恢复,但人们却将重点放在身着汉服行礼的过程中。实际上,成人礼背后蕴含了深刻的责任教育,正是传统仪式的“精华”,却没有融合到当代的成人礼中,而责任教育也恰是当前责任意识普遍淡薄的青年学生所急需的。
当前,越来越多的传统仪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但由于传统仪式与文化内容密切联系,能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与个性,对当代青年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借鉴传统仪式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理论内容及形式,摒弃与时代不相适宜、有悖现实社会和青年发展需要的部分,结合当前青年学生的实际,开展“贴近当代,贴近人心”的仪式教育。如借助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高校团委精心设计仪式教育活动,使青年学生从中了解端午民俗,品味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人格魅力,激发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励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是传统节日以仪式的形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仪式不断涌现出来,青年学生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往往乐于接受并参与到现代仪式中。但受地域差异、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现代仪式的教育价值甚微,以cosplay(角色扮演)为例。近年来,随着动漫产业、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及漫展的兴盛,cosplay这一活动受到了青年学生,特别是动漫迷的喜爱,各类与cosplay相关的社团及活动也在高校内频繁出现。同时,网络上关于cosplay的评论也是褒贬不一,有些人认为就是一项浪费精力、时间、金钱的哗众取宠、毫无意义的活动,而有些人则不仅将其视为锻炼青年动手、动脑、交际能力的活动,更认为深层次的角色扮演能让人体验角色的内心,对于青年学生的内心成熟具有积极意义。针对这一现状,作为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社团活动的监管者,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充分了解cosplay的起源及意义及当前教育的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主题鲜明、内容积极向上的cosplay红毯秀等仪式,引导学生选取健康向上的角色进行扮演,用心体会扮演对象的内心,并运用自身的智慧进行展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现代仪式的教育价值。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青年学生受到来自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及冲击,以致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会出现方向不明确、立场不坚定等问题,高校共青团工作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借助仪式的场景、氛围对仪式教育的内容进行必要的丰富,并灵活地根据仪式形式对内容进行转换和调整,使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仪式的要素、环节和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过程,从而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体系的认同和巩固。同时,在坚持仪式形式的基本原则及充分体现仪式内容的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借助于现代技术和工具,创新仪式的载体与形式,使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如在清明节祭扫活动中,各高校团委可将传统的赴烈士陵园祭扫活动搬到网络中,并通过精心设计网络祭扫场景、环节与氛围来重构并展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扩大并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因此,结合当代青年的需求,通过调整和充实传统文化内容,使仪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融合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使其成为引导青年的重要途径。
仪式教育面向青年学生,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因此,在仪式活动前,组织者应积极寻求专业老师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帮助,深挖仪式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并借以规范指导仪式,实现仪式的思想教育功能;精心设计仪式各种环节,明确规范仪式时间、地点、语言表述等,保证仪式的严肃性;同时,兼顾学生的需求,仔细推敲仪式每一环节的可行性,使仪式不仅能够挖掘学生潜能,更能保证仪式在运行中环环相扣,确保仪式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在仪式举办的过程中,组织者应严格按照仪式的要求和流程开展,使青年学生在过程中加深对仪式精神文化的认知,获得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反思并改正自己的行为。
[1]李荣华,田晓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96-99.
[2]张志坤.仪式教育审视:教育人类学仪式研究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1,(12):24-26.
[3]刘翠,郭立锦,蒋涛涌,等.论仪式教育及其现代功能——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实施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51-156.
[4]胡宝国.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09,(9):88-90.
[5]刘艳华.浅析毕业典礼对大学生的教育意义[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