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英.宋兴川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350007)
语言态度对华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王君英.宋兴川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州350007)
语言态度影响人们对语言的文化认同和学习的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视角,结合关于海外华裔对英语、当地语言及汉语语言态度的研究,以及华人对不同语言态度的调查,通过分析华文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以及未来语言态度的展望,提出如何从加强语言态度的措施上,提出促进华文语言乃至中华文化学习切实有效的方法,为华文教育提供新的指导和启示。
语言态度;华文语言态度;华文教育
语言态度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兰伯特及其同仁首创Matched guise technique。语言态度是态度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对语言价值的认识和评价。语言态度对人们的语言选择、语言使用和语言的发展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战乱等原因,中国东南沿海人民大量移居东南亚、美洲等地。海外华人为了延续自己的故土文化,一直很重视对后代的华文教育。伴随着华侨社会的形成,华人居住地华文学校出现并不断发展。现在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很多父辈或祖父辈就已经移民,他们没有来过中国,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已明显减弱。加之受到现代经济社会变革、当地文化的影响,华文教育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华文教育的本质是语言教育,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可以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语言态度对人们语言的认同、选择、使用,乃至语言发展具有主要影响。因此,从华文语言态度对华文教育的影响视角,探讨华人对华文教育的认同改变和发展,能够获得鲜为人知的珍贵材料,这对于促进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以及弘扬中国文化都将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语言态度是指在双语和多语(包括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作出的评价。这个主题的研究是一个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复杂课题。目前语言态度的研究在心理学、社会学和语言学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主要集中在语言学领域。关于语言态度的研究视角,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态度属于社会心理语言学的内容,兰伯特将其纳为语言的社会心理学。这些观点都强调了语言态度研究中的社会心理学的取向。
作为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语言态度研究内容的侧重不同。心理学中的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3个因素构成的,是指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倾向。总之,心理学中的态度是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强调态度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组成的三维结构。Fasold(1984)[1]提出语言态度有2个基本的研究方面:一是采取行为主义的观点,根据观察个体对某种语言响应所得的观点,例如观察语言实际的使用互动情形;二是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语言态度是内在心理的状态,这种内在心理状态可以导致个体某些外在行为表现。然而近些年随着国内学者对语言态度的研究,他们提出了自己对语言态度的看法。沈依青(1997)[2]提出,语言态度是一种社会态度,对语言的评价是建立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基础之上的,实际上这是对某一语言集团而不是对语言本身的评价。陈松岑(1999)[3]认为,语言态度可以从感情方面和理智方面2个角度进行区分。2009年陈君楣,连榕[4]将语言态度定义为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的认知和感受,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反应。
心理学界对语言态度的研究是近十几年兴起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丰富,对语言态度的定义也没有一个定论的说法。综观前人提出的观点,心理学角度对语言态度的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个人或群体对某一语言建立在社会和文化价值基础上的认知和感受,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当前国内对语言态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少数民族语言态度的研究。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居住地居民对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对汉语普通话态度的研究。②汉语与外语的语言态度差异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有的以在华的外国公民为研究对象,有的以国内民众为研究对象的差异研究,还有以国外使用多语言的民众为研究对象。③共同语与方言的语言态度差异研究。普通话在全国推行已近50年,不同地区人们对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情况和态度成为语言态度研究的一个重点。目前此类研究呈现出不平衡现象,研究地区主要集中于江苏、上海、广东方言上,而对其他方言的调查研究很少。④海外华人对华语及当地语言的态度。近些年以东南亚国家华裔移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华文语言态度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外国人对华文语言学习态度的研究也初见端倪。但此类研究历史短暂,目前研究成果较少。
问卷调查法是一种直接调查被试对某种或某几种语言的评价以及相关看法的方法。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自编问卷或者使用或改编前人编制的问卷。使用问卷调查法可以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探讨影响个体语言态度的相关因素,分析语言态度的结构要素,也可以从应用研究的角度调查某些群体语言态度的现状,以及语言态度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问卷调查法便于施测,适合于大规模调查,因此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较多。但问卷调查法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被试容易受社会赞许效应的影响,并且被试是否足够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也会对研究结果造成一定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兰伯特(Lembert)[5]及其同仁在语言态度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种研究方法——配对变语技术(the Match-guise Technique)。配对变语法目的在于利用语言和方言的变体,诱导出某个社会集团成员对另一个集团成员所持的偏见,或是带倾向性的看法。配对变语法克服了直接调查法容易让被试产生社会赞许效应的弊端,能够更好地反映出真实的态度。因而配对变语法目前已经成为语言态度量化研究的重要手段,被学术界广泛应用。但配对变语法也存在一些局限。国外有些学者认为朗读者所朗读的文本内容以及他们的说话方式会对被试的评价产生影响。此外,语境特征不同也会造成被试的判断差异。尽管如此,配对变语法依然是语言态度研究方法中效度较好的核心研究方法。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的研究语言态度的方法外,还有学者采用其他一些方法,如文本分析法、观察法、访问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文本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官方语言政策、公众的语言使用情况、媒体及教育领域的语言使用情况等资料来获取语言态度。这是一种对标准变体的描述性研究,这种研究并不需要受试的评价,目前国内很少有研究采用这种方法。观察法是调查者直接参与到被试的活动中,观察被试的语言行为,这一方法对于语言态度中行为倾向这一因子的调查很有效。访问法在社会研究中使用广泛,其过程是访问者与被访问者双方面对面的社会互动,访问者可以询问有关语言态度的问题,让被试口头回答,并进行现场记录或录音,互动的结果即是访问资料。个案分析法是通过详尽搜集某一特定研究对象的语言方面资料,对其进行全面了解并作纵向考察和追踪的一种方法。以上这些方法均不是通过对被试进行诱导来获得语言态度的材料,也不适用于大量被试的研究,因此在研究中应用并不广泛。
随着时代发展,处在多语区国家的华人对华文的语言态度受到社会现实和文化感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习华文的热情减弱,华文教育面临挑战。近些年,随着中国国力日益昌盛,汉语地位在国际上大大提高,世界各地掀起了一股“汉语热”。对于以学习华文、传承中华文化为主要目的的华校来说,学生对华文的语言态度是不容忽视的,“汉语热”等这些社会现实的改变对华校学生以至所有海外华裔对华文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改善和发展华文教育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一些心理学学者也开始关注华文语言态度这一领域,但目前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足,研究成果很少。
陈松岑(1999)[3]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新加坡华人对英语、华语和方言的语言态度差异进行研究,并分析了语言态度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情况的影响。其中,语言态度测量的部分包括3个方面:一是对英语、华语和方言的评价。二是华语在新加坡华人心中的主要功能。三是对方言的态度,主要了解被调查人是否要求自己的子女学习方言及其理由。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新加坡华人在情感和文化传统方面对华语的评价超过英语,在评价语言的社会地位和实用功能时则更倾向于英语。此外,无论在感情还是理智上,对方言的评价都低于华语和英语。在语言态度方面,大部分华人对华语有民族认同,把华语当作民族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途径。不同的语言态度必然影响到他们对华文学习的积极性,并从语文能力上反映出来,而语文能力的不同又会影响到对语言使用。对某种语言更多地使用,当然有助于该种语言能力的提高。语言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增强对这种语言的态度认同,推动具有这种能力的人,更多地使用这种语言,这也是华文在新加坡有较多使用人群的原因。
新加坡是一个华人占总人口77.7%的岛国,新加坡政府独立之后,在全国推行了引起世人关注的双语教育,各族人民在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同时,还需把本族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因此,新加坡的华文教育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通过对新加坡华人语言态度的研究,不难看出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对语言的使用。脱离语言的使用价值,单谈文化传承,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华文教育中,要改变华文语言态度,提高学生汉语学习积极性,不单要重视教与学的问题,同时要注重加强汉语在日常的使用。
2009年陈君楣,连榕[4]选取了119名菲律宾小六、中三、大学及社会的年龄层不同的华校学生为被试,采用配对变语技术对他们学习华语、英语及菲语的语言态度进行比较。该方法符合Appel与 Muysken(1987)[6]对语言态度形成的假说,他们认为社会或族群团体内对彼此不同的社会地位会产生某些态度,这些态度会影响由语言差别造成的特殊文化制度和模式,乃至使用该语言的族群或个体。具体过程是:选取一些具有英语、华语和菲律宾语能力的人,使用三种语言朗读同一篇关于菲律宾简介的300字的文章,并进行录音。被试在不知道不同语言的文本是由同一个人朗读的情况下,让他们通过听文本录音,判断朗读者各个方面的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华校学生对当地菲律宾语态度最佳,对居住国的语言的认同超过了对祖籍国的语言的认同,他们在感情上已明显倾向于菲律宾,这种结果与现实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一致的。通过分析指出影响语言态度的因素主要有3方面,分别是该语言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使用这种语言在实际生活中的必要性;对该语言的感情倾向。菲律宾语作为本地语言,又是出生在菲律宾的华裔所接触的第一种语言,对菲律宾语评价最高是情理之中。英语在菲律宾的社会地位高于华语,但被试对华语的评价却高于英语,这说明情感因素是不能忽略的。语言的情感态度往往决定于实际中人们使用的频率,以及内心无意识的渗透,这有助于强化人们的交际习惯和方式。
纵观历史,华校在海外的诞生和兴起,正是源于华人对祖国的依恋和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心愿,华校承载着老一辈海外华侨浓厚的思乡和爱国之情。反观今日华文教育在华校的推行,其原因是快速的经济浪潮推动着社会发展,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初衷,人们的脚步更多地跟随经济利益的驱动,而忽视了情感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全社会的觉醒和努力,更需要华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从小注重增进华校学生对祖籍国的认识和了解,加深对祖籍国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去除了经济等现实因素后,仍保留愿意学习华文的热情,实现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继承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进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外国留学生涌入中国学习汉语。2004年倪传斌、王志刚等[7]使用了语言态度问卷和动机水平调查问卷,调查了外国留学生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对汉语语言态度的影响因素等。他们总结了语言态度的10个特征:好听、亲切、友善、有权威、文雅、有身份、精确、用处多、方便、容易。并从情感因素、地位因素和适用因素分析了华裔和非华裔的样本语言态度。结果表明,华裔留学生对华文的语言态度与非华裔学生存在明显差异,他们的华文语言态度在情感因素、地位因素以及适用因素上均明显好于非华裔学生。这一结果,证明了现代社会,外籍华人仍对华文教育存在内心需求,海外华校仍有持续存在和发展壮大下去的价值和必要,这对华文教育是一种鼓励。同时启示我们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海外华校可以与血脉相连的中国实施联合办学、互相输送交流学生,激发华校学生学习华文的热情。
苏宇炫,李素琼(2010)[8]运用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语言态度的特征和学生汉语使用情况分析了泰国中学生的语言态度对汉语学习的影响。研究表明,年龄因素对华文语言态度有影响。初中生由于心智还未成熟,学习汉语大多依靠兴趣,而对汉语的地位和自己以后的倾向很少考虑。高中生较初中生有较大不同,高中阶段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认识到语言的社会地位和使用价值,并且开始对自己以后的学习有了一种倾向,对汉语评价高,则有更理性的华文语言态度。这说明,年龄因素对语言态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华文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也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安排不同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个阶段的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人说21世纪是华人的世纪,中国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将是人类发展的必然。对语言态度的研究不能坐等时机,而应该采取主动方式,增强对华文语言态度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因素的干预,激发成提高华文学习热情,迎接华文教育的大发展。
语言是经济发达程度的风向标。从世界范围看,上两个世纪英国和美国在文化、经济、军事、政治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把英语推向了世界,使它成为一种国际语言,并成为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这种现象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方言的发展与延续状况中也可见一斑,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大都市,本地人在普通话和方言之间很乐于使用方言,以自己标志性的方言为傲,语言的保存与流传也相对较好。有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对普通话的评价高于方言。[9]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随之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作为华人后裔的海外华人,在汉语和当地语言的选择中,对汉语学习的语言态度是否产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对华文教育的影响都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学者认为在使用配对变语法研究语言态度时,听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听者的期望和目的、听者信息处理都是影响语言态度形成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是听者的评价结果,更重要的是听者的评价来源于哪些方面,在多大程度上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10]华文语言态度的研究大多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后裔,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听话者对语音语调的偏好与国内的研究情况的异同有待研究。此外,华文在当地国家的社会地位和在民间是否常用对语言态度的影响值得探讨。
与第二语言学习相关的情感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焦虑程度、学习者的性格以及移情等。[11]动机对于任何一种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过度焦虑对汉语学习是一种负面情绪,但适度焦虑有利于学习;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语言学习;移情是语言学习和交往中的重要情感因素,有研究表明移情的确能促使二语习得的成功。当今生活在海外的新生代华裔大多以当地语言为第一语言,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学习,因而研究情感因素与华文学习态度的关系对于华文教育也很有价值。
华文教育担负着传承海外华裔新一代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和争取侨心、维系侨心、凝聚侨心的重要任务。华文语言态度研究则无疑是反映华校学生的社会心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时至今日这方面的研究仍非常有限。已有研究告诉我们:华文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华文语言态度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华文教育中的影响因素,未来华文语言态度的研究应在作用机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一步深入。需要指出的是:探讨语言态度的影响能对其他变量尤其是对行为预测具有一定价值,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可以综合采用各种有效的方法,更加注重生态效度,使得探究结果更能精确地体现现实状况,为华文教育改变和革新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1]Fasold 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84
[2]沈依青.语言态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
[3]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1)
[4]陈君楣,连榕.菲律宾华校学生中、英、菲语言态度的比较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09,(3)
[5]Gardner R.C.& Lambert W.E.Attitud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6]Appel R.& Muysken P.Language Contact and Bilingualism[M].London:Edward Arnold,1987
[7]倪传斌,王志刚,王际平,姜孟.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语言态度调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8]苏宇炫,李素琼.泰国中学生的语言态度对其汉语学习和使用的影响[J].语文学刊,2010,(2)
[9]张福荣.经济发展水平对语言态度的影响[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5)
[10]辛声.论语言态度的听者因素[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5)
[11]朱明霞.浅谈汉语学习中的情感因素[J].安徽文学,2010,(4)
[责任编校:张勇]
G749
A
1009-5462(2012)02-0038-04
2012-06-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心理与文化心理研究”(05JJDXLX162);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重点项目”东南亚国家的华文教育心理与文化心理研究”(124021001)。
王君英,女,山东威海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