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2012-08-15 00:44王涛清霍宇红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理论课志愿思想

王涛清 霍宇红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北邯郸056005)

自1993年团中央发起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参与到社区建设、大型赛会、环境保护、抢险救灾 、对外援助等诸多领域,得到了社会较广泛的认可与好评。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由于发起时间还比较短,保障其健康发展的相应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所以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普及性、组织性都呈现明显不足。而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方式也在不断的探索当中。鉴于此,近年来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正在成为一项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在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一点浅见。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这是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志愿精神教育的需要

志愿服务是一项以自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和智慧,以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为弱势人群以及公共利益提供服务和支持的行为。志愿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实质是一种利他的博爱精神。这种精神在内容上,无论西方国家还是中国古来有之,只是近代西方社会给它穿了一个新“马甲”,换个名字重新提倡出来而已。它反映了近代西方社会对崇拜极端利己主义、金钱至上所带来的伤痛经历的一种自我反省和医治。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志愿精神的概念并大力推广也是应时代的需要,既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出现的不良精神现象的反思和对治,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有之意、必然要求。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志愿精神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仁爱”思想的继承,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期的弘扬,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落实的一个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志愿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通过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在课内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进行志愿精神的教育,例如引导观看历届学生的活动视频并点评,让学生了解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和意义,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志愿精神获得更多大学生的认可乃至崇尚。

(二)这是让更多大学生体验志愿服务活动经历的需要

在近年来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会事件中,大学生志愿者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举目全国,能有机会参加这类大型赛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大学生极其有限,尤其是二、三线城市的大学生更是几乎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而一般类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由于领导不重视、制度不健全、资金匮乏、基地缺乏等原因而不能够长期、广泛地开展,使得多数大学生从未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然而体验是如此的重要。尤其是美好品质的学习和养成,不是仅靠课堂上的教育就能直接为学生所拥有,而是需要学生在生活中亲自体会到由于践行它而带来的身心的愉悦,这样学生才会将这些品质逐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当中。我们当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短板”正是过于注重课堂内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学生课外的亲身体验。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是当前许多大学生所缺乏的,它需要大学生亲自去体验,由体验而感悟、由感悟而内化,从而让大学生享受到志愿服务行为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接受志愿精神并坚持下去。

通过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即使次数不多,但至少解决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普及性不高的问题。

(三)这是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者主要是高校各级团委和公益性社团,这虽然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上的保障,但学生工作人员平时与学生缺乏日常接触,他们组织的活动临时性、随意性比较大,活动之前的动员培训和活动之后的学习总结往往被忽略。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不少活动表面上轰轰烈烈,但是并未有效地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得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

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的特点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自主性、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虽然与学生有着较多接触,但却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

通过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途径,既可以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活动前的动员培训和活动后的学习总结,又可以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效果

为了考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效果,我们对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不记名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这项调研活动涵盖3个班共计190名学生。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个班所学专业分别是文理类的市场营销、财务会计和理工类的建筑工程技术,前两个班是一年级学生,后一个班是二年级学生。由于前两个专业女生人数占了绝对优势,所以三个班男生比例只占35.8%,女生占到64.2%。由于是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所以相对来说他们一般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理论学习能力偏弱,他们绝大多数都喜欢理论知识水平要求不高的实践活动类的教学形式。这从他们对“你愿意参加以下哪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可多选)”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明显看得出来:“辩论赛”、“演讲赛”和“知识竞赛”这是属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要求较高的课内实践教学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17.4%、11.9%和14.7%;“观看影视资料片”、“参观博物馆”、“参观革命圣地”、“慰问敬老院老人”、“慰问孤儿院儿童”和“保护公园河流的环境”这是属于对学生理论知识水平要求比较低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所占比例分别为 67.9%、67.9%、65.1%、56.0%、56.0%和50.5%。另外还有一项“做社会调查”是对知识和能力都有一定要求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所占比例为44.0%。

(二)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态度

调查发现,学生中过去曾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占53.7%,从未曾做过的占46.3%。活动之后表示喜欢这种将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的占94.2%,不喜欢的占5.8%。可见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种实践教学方式的。但毕竟还是有极少数学生不喜欢或不适合,况且这是“志愿服务”,因此不能用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必须参加,那样“志愿”就会变成“被志愿”。也不宜与考试成绩直接挂钩,那样功利心理会使志愿队伍鱼目混珠难以保证效果,活动就会流于形式而偏离它的精神。

(三)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

学生在回答“这次去托老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原因(可多选)”时,选“机会难得,奉献爱心”的占89.3%,选“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占75.1%,选“人多、热闹、好玩”的占 40.2%,选“服从老师组织”的占26.4%,选“非常好奇,希望看看”的占20.9%,选“抓住展示才艺的机会”的占8.2%。可见,大多数学生参加活动有着明确的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这里的利己并无贬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动机不够明确,而动机对活动的实际效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进行活动前的动员教育使学生真正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志愿服务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四)志愿服务活动对学生的意义

活动后学生在回答“你现在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自己有没有意义”时,选“有积极的意义”的占到78.6%,另有21.4%的学生选“有一定意义”,选“没有任何意义,浪费时间”的为0。这说明这项活动虽然不同的学生从中受益程度不同,但多少都能从中受益,这一点是肯定的。

这在学生回答“你在这次活动中的主要收获是什么(可多选)”一题中也体现了出来,该题中学生选“锻炼了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的占37.4% ,选“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一点乐趣,自己也很快乐”的占84.3%,选“使自己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的占到86.3%,选“没有什么收获”的为0。

个别访谈和学生写的心得体会显示,托老院的志愿服务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联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看到那些风烛残年的老人过着孤独清苦的生活,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人生当中的老病死之苦,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体会到了孝敬父母不仅仅是物质满足,更主要的是精神上的“乐其心”,也使他们体会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所有的学生通过这次活动都有不同的收获,有的学生一出托老院的大门就赶紧给父母打电话问候并汇报近况,这种效果是课堂上的说教无法比拟的。这正应了古人的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道理一定要在生活中去践行,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真实含义,才会对他们本身的生命产生真正的影响。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方法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就有许多学校做过,但真正形成一种制度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并不多。并不是人们不想做,而是这里面确实有困难。比如,学校领导的重视、一定资金的支持、学生途中的安全保障、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建设、教师的综合素质等等,都制约着这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邯郸职业技术学院从2009年起一直在这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虽然起步有点晚,但还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就以调查的三个班为例谈谈活动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活动实施的具体步骤

参与调研的三个班第一学期的公共政治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的实践教学中有一项内容就是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托老院做志愿服务活动。教师需要做的前期工作包括:(1)至少提前一周在课堂上向学生通知此事,并让班干部负责节目和礼物的准备;(2)向学生介绍托老院的情况,使学生对服务对象有基本的了解;(3)告知学生可以做的活动内容包括哪些,以及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4)向学生播放以往学生去托老院做志愿服务活动的视频,使学生熟悉环境,并激发他们的兴趣;(5)向学生强调,这次活动是自愿的,不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但鼓励学生把握机会积极参加(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乐意参加的)。

活动当天,由教师带队领着学生前往活动地点,路上把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活动当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自身也是一名自愿者,尤其是教师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活动之后,学生需要以参加这次活动的心得体会为内容在课下完成一份书面作业。课堂上由教师先播放活动中照片和视频(这些照片和视频同时发在教师的QQ空间里供学生转载和下载),然后安排学生谈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心得体会,教师分别对之作点评并谈自己的体会。

(二)活动成效考察的标准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否有成效不是都能通过书面考试来直接检验的,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效果更是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因为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在生活中显现出效果。况且教师也无法在活动中了解到每位学生的表现,而且学生在活动中内心受到的触动,产生的变化从外表也不易看出。如果一定要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分数联系起来的话,学生就有可能会为了分数而假装去做一些事情,这其实已经等于是在鼓励学生背离诚实了。

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意见也不统一,分歧很大。调查中有一道题是“你是否愿意将志愿服务活动参与情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评相联系”,学生回答“愿意”的占51.6%,“不愿意”的占48.4%,几乎是一半对一半,难分上下。而对“你是否愿意在活动之后完成书写心得体会的作业”这一问题,表示“愿意”的占到61.6%,“不愿意”的占38.4%,赞同的比例超过了半数。因此,教师没有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现和分数联系在一起。但为了加深学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思考和认识,决定要求学生书写心得体会的作业,这份作业将被打分作为考评成绩的一部分。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写得比较好的作业选出一些上载到QQ空间里。

(三)决定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

志愿服务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出于真心还是在走形式。这在学生回答“你认为这样的活动是否做得成功关键要看哪种因素(可多选)”这一问题时得到了印证:“同学们的真心参与”所占比例高达96.3%,而“老师的组织、指导”、“托老院老人和工作人员的配合”和“学校在制度和资金上的支持”则分别占56.4%、51.8%和26.2%。国内很多学者都把缺乏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看作是制约我国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活动开展的关键因素,而在这三个班的学生看来这恰恰是最次要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都是在人身上。

学生是否是真心参与固然是活动成败的关键,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同时也说明教师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离开教师的真心参与同样不行。比如实践教学基地往往要靠教师自己到社会上去寻找,基地工作人员的支持配合往往也要靠教师的真心去打动,有时人数多的班级需要教师分多次带着去,活动后教师还要花费很多时间制作视频、上传视频、发表博客等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具有较强的志愿服务精神。

四、结语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这二者分开来说,各自本身都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措施,虽已开展多年,但仍处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而二者的结合更是一项新的实践和研究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操作方式、评价方法、形式特点、机制保障等等都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1]胡凯,杨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4):19 ~22

[2]周怡.论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思政教育工作之关系[J].前沿,2009,(6):181 ~182

[3]吕志,黄紫华.面向社会 实践育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9

[4]宋来,钱嫦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研究[J].青年人探索,2008,(5):19 ~22

猜你喜欢
理论课志愿思想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志愿……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