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琴,李兴奎
(1.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 650201;2.云南农业大学后勤集团,昆明 650201)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和,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一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所获得的其他一切能力习惯。独特的文化特色增加了民族魅力,而相同的文化将会成为民族间沟通的基础。不同的文化在沟通中认同和接受,在宽容而开放的环境中互相影响,彼此理解。
“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 词汇和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一个民族的语言, 必然会折射出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总是会在语言中留下印记。”[1]无论是用汉语进行交流的汉民族,还是使用英语的民族,花卉都是点缀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与之对应的汉英语花卉词展示了汉英不同的民族文化,通过对比,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汉英两个民族的文化异同,为文化沟通与交流奠定基础。
汉英语花卉词不仅可以寄予愉悦感受,表达喜爱之情,也可以寄托哀思,表现悲伤之感。例如:
1.百合与Lily
百合(Lily)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非常受欢迎,是人们喜爱的花,百合与Lily作为花卉词都寄托了使用民族的喜爱之情。
百合,因其鳞茎数十片合抱而得名,言百片合成。在中国寓意百年好合,百事合意,团结友爱;百合超凡脱俗、矜持含蓄,受到文人的喜爱。相传宋代陆游利用窗前的土丘种上百合花,并在《种百合》中歌咏:芳兰移取遍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合,老翁七十尚童心。
在西方Lily被推崇为贞洁之花,古犹太人更是崇拜百合,认为魔鬼都无法玷污它。据说百合在伊甸园出土时,恰逢魔鬼诱惑夏娃,此时周围万物都被污染,唯独百合花保持着纯洁和清白。因此,所罗门圣殿的柱雕及神殿处均可见百合花图案的装饰。
2.杨柳与willow
由于汉语的“柳”与“留”谐音,“杨柳”历来就被汉民族赋予了“离别”、“留恋”、“思念”的文化内涵,我国古代有折柳风俗,用来送别或者怀念、思念故人亲人。因此从情感上,“柳”总是与人们离别和思念的愁思紧紧联系在一起。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Willow在英语中又叫“weeping willow”,weeping既表示“枝条低垂”,又表“哭泣”,因此,称“垂柳”或“哭柳”,表达悲伤或哀伤的情绪。
早在《圣经》(Bible)中,willow就用来表达悲伤。公元前6世纪耶路撒冷陷落,大批犹太人被俘至巴比伦,据传巴比伦的柳树就垂下了枝条: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there we sat down, yea, we wept when we remembered Zion.We hung our harps upon the willows in the midst of it.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直至现在,英国墓地还有种植垂柳的风俗,象征死亡和哀悼。
花卉具有象征意义。汉英语花卉词有些蕴含相同的寓意。例如:
1.石榴花与Megranate
根据《群芳谱》记载,石榴花是张骞出使西域从安石国带回来的,故以“安石”为名,后简称石榴。石榴因果实中籽实众多,在我国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婚礼上的枣子、花生、桂圆、石榴寓意早生贵子。
石榴(Megranate)在西方也是多子的象征。在希腊神话中,天帝宙斯之妻赫拉是主管婚姻和生育的女神,她的形象是右手紧握权杖,左手执石榴。
2.松,柏与Pine,Cypress
汉语和英语文化中,松、柏都作为常青树,常植于墓地,表示哀悼,也象征万古长青。汉语中,“松”、“柏”常连用: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西方,古时人们用Pine和Cypress做棺木,是葬礼之树,人们也习惯将松树和柏树植于墓地,因此Pine和Cypress同样赋予了对死者的哀悼:
I love, where spreads the village lawn,
Upon some knee-worn cell to gaze:
Hail to the firm unmoving cross,
Aloft, where pines their branches toss!
村中草地铺展的地方,
我向没膝的墓穴张望,
欢呼拿稳固的十字架,
高达摇曳的松树枝上!
(W.Wordsworth: Composed in One of the Catholic Cantons)
Come away, come away, death,
And in sad cypress let me be laid.
过来吧,过来吧,死神!
让我横陈在凄凉的柏棺中央。
(W.Shakespeare:Twelfth Night, Ⅱ,iv)
隐喻无所不在。[2]汉英语中隐藏在花卉词中的隐喻可以隐射相同的事物或特质。例如:
1.鹤望兰与Craneflower (天堂鸟与bird-ofparadise flower)
鹤望兰,原产非洲南部,形态似仙鹤伸长脖子欲展翅高飞,花形美观可爱,恰与中国人对仙鹤的喜爱相吻合,中国人因此称之为“鹤望兰”,英语也叫Craneflower(鹤花),与中国的隐喻一致;当它流传到英国,英皇乔治三世所钟爱的皇后莎洛蒂尤其喜爱,认为花形很像鸟冠和鸟嘴,并且她的故乡的名字就叫天堂鸟村,于是命名为bird-of-paradise flower ,即“天堂鸟花”,其中也饱含了人们对天堂的想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宗教意味。对美好事物的想往超越地域国度,汉民族对西方的bird-ofparadise flower隐喻表达的文化同样充满了认同感,于是也将这种花叫“天堂鸟”。
2.牡丹与peony
牡丹花色泽鲜艳,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汉民族将牡丹视为美的象征,称之为“花中之王”,又誉之为“国色天香”。
唐•皮日休《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汉语中常将牡丹花与美丽的女子联系在一起:
忆昔长安看花时,牡丹独有醉西施。省中一树花无数,共计二百单八枝。(明•李贽《牡丹诗》)
英语中也用peony隐喻女子的美貌:
Blush like a peony (双颊绯红)
She was a fine and handsome irl — not handsome than some others, possiblly — but her mobile peony mouth and large innocent eyes added eloquence to colour and shape.
(T.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h.2)
那是一个俊美的姑娘——也许未必比某些女伴更俊美——但她那灵动的牡丹一样的嘴唇和天真的大眼睛却给她的颜色和形象增添了魅力。
1.风俗文化内涵
(1)萱草
萱草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这与中国古时的风俗有关。当游子要出门远游,会在家中的北堂种一些“萱草”,让母亲日日照料、欣赏,借以减轻对游子的思念。因此,“萱草”就成了母亲、母爱的代称,而母亲所住的屋子也被叫做“萱堂”。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唐•孟郊《游子》)
萱草又名“宜男草”。中国旧时妇女相信怀孕时佩戴萱草可以生男儿,故怀孕的妇女沿承此风俗,萱草因此得此名。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在《宜男花颂》中这样描写萱草:
草号宜男,既烨且贞。其贞伊何?唯乾之嘉。其烨伊何?绿叶丹华。光彩晃曜,配彼朝日。君子耽乐,好合琴瑟。
(2)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味浓郁的植物,秋季重阳时成熟。每逢农历九月初九,人们或佩戴茱萸囊,或用茱萸插头以驱邪求吉,因为在古人眼里,侵害身体的晚秋寒气如同鬼魅恶气,而茱萸可以祛风辟邪,消积袪寒。因此在民间,茱萸又被称为“驱邪翁”,重阳登高也会被称为“茱萸会”,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文人的志趣与诗意
中国文人具有高雅的志趣,通过诗词表现出来,因此汉语花卉词蕴含了文人的志趣与诗意。
(1)菊
菊花因为在秋末冬初开放,具有凌霜耐寒、清香飘逸的特性,所以人们赋予菊花坚毅、清雅、淡薄的高尚品格。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酷爱菊,在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抒发了诗人超然世外的闲情逸致。“菊”、“东篱(菊)”因而被赋予了“高雅的隐逸情趣”的文化内涵。例如:
为包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唐•岑参《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
“菊”还象征着“坚贞不屈的风骨”,如: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宋•苏轼《赠刘景文》)
“菊”还有“高洁、脱俗”的文化内涵: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菊”又名“黄花”)(宋•黄庭坚《鹧鸪天》)
(2)梅
梅花总是在大雪纷飞、百花凋零时傲然屹立、迎风盛开。因此,“梅”具有坚强、刚正、不屈的文化内涵。例如:
高标逸韵君知否?正在层冰积雪时。(宋•陆游《梅花绝句》)
梅以韵盛,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宋•范成大《梅谱•后序》)
(3)芭蕉
汉语文化里的芭蕉总是凝聚着凄凉、愁苦的情结,在诗人笔下总是构成凄美的意象。风中瑟瑟作响的芭蕉叶给人以凄凉沉重之感,“雨打芭蕉”总是令人惆怅百结。如: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唐•杜牧《雨》)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夜飕飕。(宋•吴文英《唐多令》)
3.宗教文化
“从语言角度讲,汉语弥补了中国人的宗教情怀,构筑了一个中国民间吉祥符号体系。”[3]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宗教——佛教在花卉词中有体现。
(1)佛肚树与罗汉松
罗汉松因种子长在肥大鲜红的种托上,如庙内身披袈裟的罗汉,故得名“罗汉松”。将松树以罗汉为喻,显然带有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
佛肚树,原产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等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茎干粗壮,茎端两歧分叉,肉质,中部膨大,呈卵圆状棒形。在佛教中的菩萨,大多形体俊美,然而有一位心怀慈悲的弥勒佛,满脸笑容,大大的肚子,这佛肚树的隐喻大概就是这位弥勒佛。
(2)文殊兰、观音兰
文殊兰原产印度尼西亚。文殊兰跟佛教颇有因缘,它名字来自于端坐在佛家寺院里,神情端庄,为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文殊菩萨,是人间智慧的化身,显得格外高贵、雅典大方,为众人所喜爱。而最初被发现的观音兰因酷似白衣观音,不仅相貌衣着很像,慈眉善目间还有一颗红点,因此得名。
4.神话传说
(1)杜鹃
据说杜鹃花是杜鹃咯血染成的。蜀王杜宇,号称望帝,念及丞相鳖灵治水有功,将地位让与他,自己则隐居深山,修身养性,死后变成了美丽的杜鹃鸟,他怀着余志,飞回故里,清明前后就“布谷”啼叫,提醒人们不要错过春播,由于昼夜啼叫不止,乃至口角流血滴到草地上,化作鲜红的杜鹃花。
(2)仙客来
仙客来,又名兔子花。据传,仙客来与月宫中的玉兔有关。传说嫦娥有一次去会后羿,把玉兔放在了门口,玉兔跑到花园中玩,与老园丁建立了感情,便从耳朵里拿出一粒种子送给园丁,种子发芽后开出的花,外形恰似小小的兔头翘首望月,因名兔子花。
1.西方风俗文化
有些英语花卉词蕴涵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其风俗习惯有关,例如:
(1)Rosemary(迷迭香)
Rosemary在英语文化背景下,既可以用在葬礼上,也可以用在婚礼上来作为装饰,因此既包含着死亡、思念的含义,又包含着爱恋、相思的含义。
Break no rosemary, bright with rime
And sparkling to the crule clime
莫采迷迭香,皑皑着浓霜,
在凛冽寒气中闪映着冬阳
(A.E.Houseman:Bring in This Timeless Grave to Throw)
这里,rosemary象征着死亡。
There’s rosemary, that’s for remembrance; Pray,love,remember; And there is pansies, that’s for thoughts.
(W.Shakespeare:Hamlet,IV,v)
(这是迷迭香,是保守记忆的;爱人呀,请你别忘了我;还有三色堇,那是表现情思的。)
(2)Daisy(雏菊)
在西方,daisy常用在葬礼上,所以该文化含义还常与“死亡”、“埋在地下”有关,英语习语中有:under the daisies、to turn up one’s toes up to the daisies或push up the daisies。
In ten years ‘ time I think I shouid be pushing up daisies.(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1998)
(过几年,我想我该入土了。)
2.西方艺术文化
文学是艺术。英语花卉词有些文化内涵是文学家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和提炼出来的,一旦被人们认可,就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例如:
(1)Heath(石南)
Heath是英国特有的植物,通常长在荒野之上,因此Heath可以用来指荒原。
A ridge of lighted heath, alive, glacing, devouring,would have been a great emblem of my mind when I accused and menaced Mrs.Reed;……(C.Bronte:Jane Eyre,ch,4)
(我在控诉和恐吓里德太太时,内心恰如一片点燃了的荒原。火光闪烁,来势凶猛……)
它还是生命力极强的常青灌木,承载者“生命、顽强”、“坚韧、孤傲”的文化意义。
当简第一次见到罗切斯特时,脑子里回响起关于“石南”的诗句:
Like heath that, in the wildness, the wild wind whirls away.(C.Bronte:Jane Eyre,ch,12)
(像荒野中的石南,被一阵狂风卷走。)
“Heath”是对罗切斯特个性中野性成分的暗隐,也是作者对简、罗切斯特气质共性的暗示。
(2)Magnolia(木兰花)
Magnolia是一种香气甜美馥郁的植物,在英语中有“浪漫”的文化意义。
To most of the world Charleston was the symbol of the mysterious and magical, moss-hung, magnoliascented South.(A.Ripley: Scalett, ch,14)
(对大多数人来说,查尔斯顿就象征着神秘、莫测、古老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南方。)
3.西方宗教文化
(1)Elder(接骨木)
英语文化里,Elder(接骨木)富有浓郁的宗教内涵,被认为是不祥之树。因为人们认为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是用接骨木做的。据传,犹大(Judas)在出卖耶稣后,感到羞愧难当,自行吊死在一棵接骨木上,至今人们仍把接骨木上面形似蘑菇的树干分泌物叫做“犹大的耳朵(Judas’s ear)”。而接骨木花和叶的恶臭也令人讨厌。
To make Judas hang himeself.
Begine,sir;you are my elder.
Well followed:Judas was hanged on an elder.
(W.Shakespeare:Love’s Labour’s Lost.V,ⅱ)
(让犹大自己上吊。您开始上吊罢,先生;您比我年长,您比我懂得多。这句话接得好:犹大的确是上吊在一棵接骨木上。)
(2)Holly(冬青树)
英语中Holly与holy(神圣的,圣洁的)谐音,因而成为神圣的植物,具有很强的宗教色彩。
在基督教文化里,“冬青”也使人联想到耶稣基督戴的荆棘头冠。人们认为荆棘结的果子原先是黄色的,但被基督的鲜血染红了,因此红色的冬青果子象征着基督的鲜血,白色的果子象征着基督的纯洁,绿色的果子象征着基督受难的十字架,而黑色的果子象征着基督的死亡。
4.西方神话传说
(1)Narcissus(水仙)
在希腊神话中,那尔喀索斯(Narcissus)是一位美少年,因为拒绝回声女神(Echo)的求婚而受到爱神的惩罚,使他变成不爱别人而只爱怜自己水中倒影的人,最后憔悴而死,变成水仙花。因此,Narsissus除了用来指水仙花以外,还表示“美貌少年”或指“自我陶醉、孤芳自赏的人”。如:
Go,get thee hence.
Hast thou Narcissus in thy face, to me
Thou wouldst appear most ugly.
(W.Shakespeare: Antony and Cleopatra,Ⅱ.v)
(出去,要是你有美少年那尔喀索斯一般美好的姿容,在我眼中你也是最丑陋的伧夫。)
(2)Laurel(桂)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Laurel看作是太阳神的神木,称它为The Laurel of Apollo(阿波罗的月桂树)。根据希腊神话,太阳神阿波罗(Apollo)为河神的女儿达芙萘(Daphne)的美貌倾倒,热烈追求她,但达芙萘为了拒绝他,变成了一棵桂树,阿波罗无奈,只好将这棵桂树移栽到自己的神庙旁,与之朝夕相处,并用桂树上的枝叶编成花冠戴在头上以表示自己对达芙萘的倾慕与怀恋。
“语言表达着、承载着, 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4]汉英两个民族,作为人类的共同成员,不可避免地具有相同的情感和共同的表达形式,因此汉英语花卉词具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同时,汉英两个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这体现在花卉词上是表现出相异的文化特点。
[1]于桂梅.从汉语词汇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4):103-105.
[2]Richards,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3]薛平.从汉英词语探其语言与文化的深层通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3):85—87.
[4]C•克拉姆契.语言与文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6]潘红.英汉国俗词语例话[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