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2012-08-15 00:54丁么明张振林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专业学校

丁么明,张振林

(湖北工程学院,湖北 孝感432000)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地方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湖北工程学院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大胆实践,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校情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人才培养的条件,这种人才培养条件是指高校培养人才所利用的各种教育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设备、教学仪器等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还包括师资水平和学生质量等人力资源。二是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构建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1]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四个要素: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价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对人才的规格、层次需求的多样化,促使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等等。[2]

二、地方高校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地方高校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需要。

1.学生全面发展、自由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离开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就偏离了教育的本真。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既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是多层面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知识能力结构。因此,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地强调统一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承担了大众化的主要任务,其生源的多样化特征更加明显,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3]。通过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特点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成长途径,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2.高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需要。在经历大众化阶段的规模快速扩张后,高校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实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能够实现规模、结构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最终实现内涵发展。学科专业是高校最基本的人才培养载体,在学科专业设置上体现特色是高校特色发展最主要的途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无疑是突显学校特色的重要方面。多元化的学科专业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等都能够促进高校实现特色发展。

3.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当前要“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3]。突破了以往对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单一的局面。“各类人才”既包括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普通劳动者;既包括学术型人才,也包括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既包括融通各个方面知识的通才,又包括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专才……。这就要求高校要在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推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多样化的需求。

4.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要求。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力量,经过十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总体完成了由专科到合格本科的转变,但同建校和从事本科教育时间较长的高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显得不够成熟,面临着由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课题。转型的要求之一就是要“能够自觉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能够较好地履行大学职能。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工作,以教育质量为生命线,以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为自身使命”[4]。因此,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是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湖北工程学院推行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湖北工程学院积极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在培养目标多样化、课程体系多样化、培养方式多样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以及教学管理和评价多样化几个方面大胆实践,探索出了一种适合本校校情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对所要培养的对象在身份、质量、时间和层次类型上的具体规定。

人才培养目标的身份规定。专业是专业教育的主要载体,专业教育是获得身份的主要途径。因此,专业的多元化是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身份规定)的重要途径。在专业设置方面,学校51个本科专业已初步形成六大板块专业群,即:发挥教师教育类专业师资力量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基础好的特点,形成的具有传统优势、以服务基础教育为特色的专业群;发挥土木城建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能力突出的优势,满足孝感作为建筑劳务输出大市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形成土建类专业群;充分利用现有的农学、园艺、建筑、规划等专业,形成的面向地方、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专业群;加大扶持力度,重点建设的以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光电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体现高新技术特色的专业群。另外还形成了历史悠久的文科类专业群、经法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六大板块专业群既有传统专业,又有新型专业;既有偏理论性专业,又有偏应用性专业;既有教师教育类专业,又有农、工、经、管、文、法、艺术类专业。专业的多样化、广覆盖基本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定。人才培养目标的质量规定是通常所说的人才培养规格。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受前苏联的影响,长期以来基本上是以专才教育为主。专才教育在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为保证我国国民经济正常运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专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通才教育和具有一定专长的通才教育被推向实践层面。湖北工程学院结合地方性高校的特点和应用性、多科性、教学型大学的定位,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既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才,又通过举办文、理基地实验班,实行双学士学位教育,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类型规定。学校积极推进“一主、两翼、多层次开放办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在层次类型上的多样化。“一主”就是以全日制本科人才培养为主,在搞好本科教学工作的同时,学校重点开展双学士学位教育,目前已有26个本科专业获得了双学士学位授予权。双学位课程学习弥补了本专业课程学习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两翼”是指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目前,学校已同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湖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大力开展研究生教育,一方面可以提升办学水平,另一方面为有志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着力抓好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办好成人高等函授教育和高等教育自考助学班,根据湖北省特别是孝感市产业布局,学校着力推进向社会和在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受训学生既拿学历文凭又拿技能证书,既受到专业训练,又获得一技之长。

2.课程体系多样化。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扩大口径、夯实基础、提高素质、强化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大调整,积极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部分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构成。三大平台层次不同,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逐层推进,为人才培养的全面、多样化奠定共性基础。针对“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的教学设计,学校采取按级别、层次、类别的模式进行安排,不同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及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选修课部分由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构成。限制性选修课主要从社会需求、不同专业方向以及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来合理设置模块课程,着力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专业素质。任意选修课包括专业任意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主要以反映学校特色,展示教师特长和研究成果,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原则来进行设计,充分体现出课程的开放性、自主性和分组单列等特征。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主选择,由被动选择转变为主动地构建个人知识与能力体系。丰富多样的选修系列课程为培养“专业化”、“高素质”的多样化人才奠定了个性化基础。2005年,全校提供给学生的跨学科专业的选修课只有80门,在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内容改革之后的2011年,全校共开设了192门跨学科专业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两大板块,供学生选修。

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在另一个层面的表现就是学校建立起了与理论课程相平行的实践课程,即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并重的课程体系。为更好地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强化社会实践和创新,学校建立了40个教育实习基地,108个专业实习基地,6个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基地,以实习实验基地为依托构建了与理论课程相平行的实践课程体系,成为多样化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培养途径多样化。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有多样化的需求,同一层次、类型学生的培养需求也存在差异。学校在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同时,积极开展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推行“小灶”教育试验,大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实现培养途径的多样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

为了满足部分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学校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科研活动并给予适当奖励,将社会实践与创新活动学分由4个学分增加到6个学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从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2010年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中,学校数统学院6个参赛队中有5个参赛队获得奖项,其中一支获湖北赛区一等奖;学校城建学院组织了2个组的学生参加了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大学生设计作品竞赛。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教师和学生积累了经验,对教学产生了更深的认识,在实践技能课程中,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参加竞赛的经验,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化实践教学与训练。

为了给有科研兴趣的学生搭建成才的平台,学校建成了5个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平台,47个基础和专业实验室,全部对学生开放。在近几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较快的背景下,许多学生在熟悉了所学专业之后就确立了将来读研新目标。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对这批学生进行“小灶”教育,积极动员,开设考研讲座,建立考研学生导师制,开展学生考研经验交流活动等。通过支持和鼓励考研,在学生中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2012年普通文理学生考研上线率达到23%。

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满足部分学生获得国外学历和学位的需要,学校积极开展联合办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自2009年,学校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开展联合办学,构建国内外联合培养大学本科、硕士的开放办学模式。

4.教学手段和方式多样化。根据不同专业和课程的特点,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针对学理性较强的课程,教师积极探索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政法学院夏建平教授,在思想政治课中积极采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并将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据此申报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获批教育部“精彩一门课”。在学术性、前沿性较强的课程中,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如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适当增加1-2门学科专业前沿、学科理论动态等研究性课程,同时鼓励教师开设本学科学术前沿讲座;在选修课的课程模块设置上,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类型和培养规格,突出讲授强势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各自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能力。

5.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多样化。教学管理制度方面,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确定了“夯实基础,强化技能,因材施教,分段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教育类专业采取“1+1.5+1+0.5”分段教学模式,其他专业采取“1+2.5+0.5”或“1+2+1”分段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大班上课、小班辅导、个别指导制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学校允许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即可毕业,允许学生提前或延缓毕业,也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增加各类活动和竞赛获奖学分,对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学科竞赛等获奖的学生,学校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

教学评价制度方面,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考核方式转变。克服事实上存在的考核方式单一化、以试卷考试为主、以考查学生记忆能力为主的考核,探索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实行笔试、个人作业、团队作业、演讲、调研报告、实验报告、学术小论文为主的多样化考核,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湖北工程学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通过研究与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出色地完成了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近五年,本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且就业质量高;学生考研上线率在20%以上;学生在重大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奖率和获奖等次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学生优秀学士论文获奖率一直处于省属高校前列。二是通过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具有多样性、地方性和应用性的专门人才,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更新的需要。三是湖北工程学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引起了同类院校的关注,近三年,省内外20多所同类高校如哈尔滨学院、衡水学院、新乡学院、许昌学院、河北美术学院、黄冈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等来校学习交流,为这些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1]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高司[1998]2号).

[2]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135-1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2012-06-28].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4]丁么明.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向成熟本科院校转型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1(4):70-7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校推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