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2012-08-15 00:45翔,陈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高职教育

王 翔,陈 娟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部,湖北咸宁437100)

为了更加全面地分析和了解当前高职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现状,及时了解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放矢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课题组进行了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状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形式,在咸宁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中进行,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98份。问卷内容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对马克思主义及当代思想政治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三个部分。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情况

调查中,超过6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理论成果有所了解,但同时承认这种了解是不全面的,学生对该部分基本理论题的回答印证了这一结论。在被问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来源,仅仅只有39.8%的学生选择了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很显然,大多数学生对此缺乏认知;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的表现,作出正确判断的比例为43.6%、52.2%和22.6%,表明了相当部分的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亟待提高。

(二)对马克思主义及当代思想政治问题的态度

调查显示,有72.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占到61.4%,这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有着清晰的认识。57.8%的学生强调只有坚定政治立场,才能分清大是大非,抵御各种错误思潮,调查中发现,这个尽管过半了的比例并不令人乐观,尤其是在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多党制以及民主社会主义这些敏感的思想政治问题上,部分学生的态度模糊不清,缺乏对社会主义前途保持坚定信心的内在的有力支撑。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了学生在结合现阶段中国的现实国情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自觉性不够,另一方面也证实了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和引导已迫在眉睫。

(三)对当前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看法

调查中有70.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需要理想和信仰,但选择坚持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主导思想只有41%。在回答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时,选择自己是属于充满爱国理想与热情的一代的仅33.2%,而认为自己是理想缺失和强调自我的一代则占到了29.6%,这一对比说明,当前大学生价值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趋向正不断加大。

74.6%的学生肯定了当前学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但内容与需要存在偏差,形式与风格陈旧,所以他们不太接受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自己了解马克思主义主要渠道的高达87%,有83%的学生认为课堂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最佳渠道,这意味着,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被学生的寄以厚望,肩负着传承的历史使命,但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效果分析,学生的接受来源比较单一,其他的传播途径利用得并不充分。

综合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一些高职学生政治信仰不坚定,对正在行进中的国家缺乏足够的关注,且参与感不强的事实也不容忽视。

二、影响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一)现实环境的变化

1.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的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在各方面“黄金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躁动与反叛,这些“逆因子”严重影响到了当前高职院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首先,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迫使人不得不为了生存或生存得更有尊严,竭尽全力地去追逐世俗价值,导致人与人之间倾向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和交换关系,人格逐渐货币化。很显然,市场经济的实质与社会主义长期倡导的价值观存在激烈的冲突,对于身处“象牙塔”的学生来说,这种冲击使他们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又必须承受无处不在的竞争压力,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对大学生原有的思想观念造成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其次,不良信息的传播。信息的获取对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显著的作用。但是,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介近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某些媒体为了追求“眼球”效应,有意淡化主旋律,轻视主流文化。特别是在信息多元传递和良莠共存的全新网络景观下,不良信息的客观存在使得批判性思维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往往陷于被动,这就容易造成价值评价和是非观念上的错乱。

2.学校环境的影响

重技能、重技术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后可以直接创造生产价值并产生经济利益,这个现实的结果往往在毕业之前的顶岗实习中就可实现,因此,广大的高职院校正不断根据经济发展动向做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的调整。站在这个层面,高职学生的思想受到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要更为剧烈。

(二)教学模式的陈旧

1.教学方法有待优化

首先,课堂教学方式。长期以来,思政课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都是讲授式的大班教学,单纯依靠教师个人的“满堂灌”,硬性传达的知识显然不被广大学生接受,仅限于书本的说教和空洞讲解从根本上是缺乏说服力的,更无从内化为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认同,遑论信仰。

其次,考核方式。当前的考试内容仍以概念和原理等理论知识为主,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学生在没有充分消化吸收的前提下,基本都是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此外,课程考核多强调标准化试题,形式比较单一,既不能反映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又无法真实体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状况。

2.教师队伍有待加强

如前所述,在高职院校重整思路谋求发展新格局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并未做到“识时务”的齐头并进。在教学大环境下,思政课教师往往在无形中被“边缘化”,由于没有专业作为支撑,他们对课程也逐渐丧失了应有的教书育人核心地位的底气,人格的低落导致部分教师缺乏政治热情,随意性的教学只能产生“教而不学、学而不教”的恶性循环。

另外,部分思政课教师业务水平有限,自身的理论功底尚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研究和回答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事实上,实际教学中艰深晦涩的理论观点恰恰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集中点,也是急需教师给予解释和说明的,遗憾的是,一些思政课教师并没有能力结合历史或者当下来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解读,错过了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佳时机。

三、加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建议

(一)积极改善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

首先,高职院校的党政领导要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进一步认识,深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教育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开展好马克思主义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

其次,高职院校各部门要大力协助和支持马克思主义教育,并创造一切条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院系行政领导和教务、科研部门,要安排好、配合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落实规定的学时,加强教学管理,为理论课教师开展科研创造条件;人事、财务、后勤等部门要及时解决理论课教师在编制、职称、经费、培训进修以及社会实践方面的特殊困难,并能适时予以措施上必要的倾斜。

2.营造校园文化

首先,建设和谐物质文化。应在就业导向的视域下进行,从实物和制度两方面入手。实物方面,主要指学校所有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包括建筑、标语、宣传栏以及周边环境建设,这种既可以触摸又能够诠释的物化环境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功用。制度方面,涵盖了引导并约束学校正常发展的各项制度,它体现出有别于其它学校的管理理念、人文精神和运行效度,必然要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改造,从而逐步完善。

其次,培养新型学习文化。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这既是高职院校教师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主观作为,也是高职学生拥有实用的技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客观要求。因此,无论是培养者还是培养对象,都应在与企业对接的“原生态”实训中,有计划有目的地检验自己所学。

最后,提炼特色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它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投射。应紧扣高职的特色,在发展中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期间就接受相应的职业规范教育,明确原则和规范的实际意义,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同时增强了他们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并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为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环境保障。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

1.凝练教学内容

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最新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贴近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要梳理出更加清晰的课程体系,就必须使庞杂的内容在简洁凝练的同时,能将与时俱进的最新理论成果也充分反映到教学中去,最大限度地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2.改进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少思政课教师从各个教学环节入手,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备课环节,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对基本内容的组织、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手段的选择进行交流讨论。课堂教学环节,一是利用多媒体,生动活泼的音像,克服传统讲授的生硬死板,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和说服力;二是精心组织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的独立思考过程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小班教学,空间范围的缩小,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环节,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真切感受社会主义的发展,通过“所看”能有“所想”和“所得”。考试环节,书面考察更加灵活宽松,注重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运用,成绩的评定逐步与学生的日常表现结合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在“己信”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实现“他信”。其次,钻研业务,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既符合政治要求,又不是死板的说教;既有理论深度,又不是哗众取宠的悖论;既有深入的思考又不是简单的词句概念的叠加;既保持体系的完整,又不是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绝非一日之功,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并将传统教学中的思辨、讲解和板书发挥到淋漓尽致,才能保证对教材输出的熟练驾驭。最后,重视科研,只有加大科研力度,才能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才能创造更为强大精神动力和理论素养,才能激发“真学、真信、真讲”责任感和使命感。

[1]刘丽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接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报告[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高兆明.伦理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彭浩.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平,贺成立.我国高校青年师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6]陈娟.高职校园文化的新解读[J].商业文化,2011(0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高职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