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瑾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 250300)
在生活和艺术之间,在实践和理论之间,是以人类社会原始的需要来确定艺术的发展方向,还是从艺术本身的规律出发,不受各种思潮、流派以及固有模式的影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会决定相反的理论依据,也会出现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选题,不同的结论。立足于对生活和艺术实践的体验之上,从视觉心理和社会心理分析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形式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大量图解、图示增强理论分析的可感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切实有益的新课题。这是从视觉效应的规律中探讨艺术创造和审美评价,因而,对艺术的自律性和艺术的社会化作用,以及各种僵化的艺术程式和固定的标准,就要通过不懈的艺术实践来区分解决。因而,必须从艺术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于对生活和艺术实践的感悟,以通俗的方式来叙述多层次的问题,才能达到对视觉艺术形式效应的理解。
丰富的生活感受可以通过多种媒介传达,语言表达是一种,视觉形式传达也是一种,它们各自有不可替代之处。艺术形式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一种寄托情意的载体。在创造艺术的惨淡经营中,表现形式是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它就像缠绕其间的精灵,隐现无常、挥之不去。因此,对视觉效应的研究内容侧重于艺术形式,其与艺术设计联系更为直接。这一研究领域汇聚了视觉心理、社会心理、艺术设计、美术创作、美学等多种学科,是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的重要坐标。
形式效应具有广义性:有时表现为形式因素组合关系的独立作用,通过视觉心理来整体把握;有时体现为内在的形式结构,为各种表现目的所适用;有时是指艺术处理方法,有时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中介。这里没有采用在国内流行的关于形式美的概念,是因为形式的作用并不局限于美或不美的问题。通常说的形式美,是同多种社会因素相适合的产物,不宜同形式自身规律混为一谈。形式对于艺术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普通内容,通过精彩的表现形式,可以成为赏心悦目、意味无穷的艺术品。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形式是关键,形式对美术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起决定性作用,艺术品的不朽,需要借助不朽的表现形式。表现形式问题也是艺术理论中的根本问题。即使是写实性绘画,表现形式也是举足轻重。凡高的油画风景,其艺术价值体现在独特的表现形式上,而不在于写实的景色。对于视觉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表现什么,而在于如何表现,如果脱离可感知的视觉效应,一切评说都是枉然。
美术表现中的形式作用各有不同。艺术设计可以通过对形态的处理和形式构成关系直接发挥形式的作用。在绘画表现中,形式的作用往往退隐其后,以内在的形式规律通过表现对象而发挥作用,所以说艺术重形式、重感性、重直觉,是有道理的,扬长避短才是最佳选择。形式当然不是艺术表现的全部,但它是艺术自律的基础。脱离这个基础的艺术理论研究有可能远离艺术本身的规律,成为越来越复杂、越说越糊涂的玄学。对形式效应的视觉心理分析,要着眼于社会因素的异化作用。所以,我们可以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视觉感受,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审美心理原理,从艺术创作、设计学的角度来研究形式表现。在这三条线的综合、交织中,侧重把形式效应产生的源与流、构成因素和实效分析作为主要内容。如果这种研究能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验证,也就必然具有美学的理论价值。从这个基础上来解答有关形式构成、艺术效果、创新方法、风格流变、社会异化、审美判断等诸多问题,必然会引发新的思考。这样比浮在表面,从理论到理论的演绎和观念先行式的创新要切实有益。
在美术理论界,理论同实践常常分离,理论和艺术实践者的隔膜感日益加深。尤其是在规律性的问题上难以深究其理,一些理论研究者的认证,由于缺乏真切的艺术体验,沉湎于抽象的推理之中,往往过多的纠缠空洞的概念,较少联系实质性问题。空泛、教条、避实就虚、脱离视觉效应来谈视觉艺术,不了解视觉特征和心理反应而论审美,往往会流于空谈。形式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因为它源自于人的生命,来自于大自然,要了解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就必须认真分析美术形式效应,不断探索实践,提高理论水平,真正认识艺术,因为人的行为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相结合的产物。
艺术问题自然同哲学观念有联系,而不当的治学方法会把这种关系变成“两层皮”。因此研究艺术问题必须要有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实践。如果不触及艺术自身的性质,不了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前因后果,不能体现在直观可感的视觉效应上,观念翻新的意义就值得怀疑。没有深入体验,很难形成丰富微妙的艺术感受;没有在比较中的鉴别,很难有精确的鉴赏力。没有动过笔墨的人,很难体会国画的笔墨讲究;没有艺术设计经验,也难以真正认识随时应变的形式设计效果。当然,艺术实践并不单指专业活动,生活体验也很重要,现代生活已大大扩充了体验范围。艺术与生活相接触的边缘地带很多,影视图像、大众文化、旅游观光等等,生活可以带来很多艺术感悟。实践出真知,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肯定能够处理好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使艺术形式大放异彩。
研究形式效应意味着跨入了多岔路口,这是一个多科学交叉、众说纷纭的研究领域。正确提出问题,选择正确途径,寻求适当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方法论本身就是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形式效应的难处在于,它牵涉到多学科交叉,理性与感性并重。艺术表现注重感性,但又必然在理性的科学规律之中,因而要做好对感性的艺术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有理论认识和艺术感悟两个方面的功力。哲学家对人与社会生活的思考,美学家有关形式美的观念,视觉心理学家的科研成果,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可供欣赏、借鉴的理念和作品,同时,也留下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
艺术欣赏、艺术作品以及对艺术的认识,都需要一个了解感知的过程,如果不是从艺术与生活的认识出发,就很难在错综复杂的哲学、美学观念中,在不同的体系之间找到相通之处。现代生物学对视觉生理、神经元的功能作出的科学解释,是研究形式效应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们期待更为翔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和结论。不过,现在不可能单从视觉生理的反应上找到关于产生形式效应的全部答案,因为,人毕竟不只是感官和神经元的构成物,视觉心理问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感知功能在形成过程中也包含社会因素的影响。其中的生活体验、视觉经验和艺术实践对形式效应产生的影响更值得重视。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学理论、现代生物学、物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视觉心理学的研究奠定了雄厚基础。艺术家的大量艺术创作和生活体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这个背景下,艺术视觉心理学的研究蓬勃兴起,其中格式塔心理学派最为引人注目。他们把对人的视觉心理研究和艺术形式的实践结合在一起,既能站在理论的高度,又有缜密而具体的效应分析,这种实践性的治学态度使我们看到了切入实质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其中许多重要观点是不容忽视的。因而,要真正做好对视觉艺术形式的研究,需要解决好几个具体问题:(一)立足美术形式本身,加强对视觉效应的实践性研究,从艺术实践的体验出发,整合不同视角的理论分析,从相互矛盾的过程中吸取合理成分,找到相通之处和矛盾的症结所在,真正解决好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二)形式效应产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艺术的关系中,要从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的基本属性和关系中,探寻和建立可行的理论体系。(三)为形式效应的范围设定一个限度,分清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效应,以及不变因素和可变因素和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可以真正解决好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中的一系列问题。
学以致用是形式理论研究必须要遵循的基本准则。因此,要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来挑选论题,学以致用。要将空泛的理论纳入到实践之中,尽可能地解决好艺术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如对艺术形式的感知、艺术形式的评价、艺术形式的创造等等。要在不同体系中找出合理的核心和相通之处,构建艺术形式的基本理论,探寻艺术创造的规律,解答美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力求获取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的丰收,不断推进对艺术形式研究的进程。
从生活感悟出发,从艺术实践的真切体验出发,从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入手,为重要的理论观点做出可验证的概念图解,为典型的艺术形式做出有深度的理论分析,以图示的实效性和论证的可靠性来形成理性认识,引发思考,激活思路,就可以为创造艺术形式提供借鉴。要注意将一般原理同应变的方法论相结合,不然,理论会僵化为教条,法则会成为程序。如果从艺术本身切入,致力于揭示艺术实践中的问题,也必然能够为美学理论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总之,对视觉艺术形式的研究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件作品就能解决的,需要众多的艺术家、理论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才能建立相对恒定的理论。艺术形式的发展,还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实际的问题不断研究和发现,使其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真正的视觉文化时代。
[1]吴冠中.吴冠中文集[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1989.
[2](美)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