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灵,高中庸,刘旭红
(广西工学院机械系,广西柳州545006)
创新设计竞赛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李宝灵,高中庸,刘旭红
(广西工学院机械系,广西柳州545006)
具体事例表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紧迫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足。为改变此现状,高校应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平台,大力组织与发动广大学生参与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这是加速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大学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的职能则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所谓知识是指人类积累并且借助文字记载下来的历史经验;所谓能力一般包含两个方面,即处置现实问题或克服当前困难的能力与开拓未来并创造良好局面的能力。毫无疑问,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教育职能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厚此薄彼也不行。但遗憾地是,目前我国一些学校将知识传授作为唯一目的,而将能力培养置之于不顾,利用节假日补课,实际上只是向学生灌输应付考试的书本知识,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下,人才的能力培养至关重要,是摆在当代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严峻课题,彻底改变国内教育忽视能力培养现状已经刻不容缓。每个教育工作者、每个学校都应该抛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抓好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别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造型人才,我国也才有可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行列。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明显缺乏创新实践能力。我国高校由于缺乏良好的创造性环境,一方面大学生缺少注重自身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全社会对创造力的开发重视程度极为不够[1]22。
当前,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差完全是事实。有同事最近提到,一位大四学生向用人单位负责人提出月薪4000元的要求,用人单位在给出肯定答复后反问:“你能胜任哪方面的工作?”意料不到的是,该学生回答:“我感到什么也不懂”。此次双向选择的结果不言自明[2]125。
曾有一位企业人员前来广西工学院招人,他随手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并不复杂的框型零件,要求面试的同学画出草图。当时,应聘的10多位大四学生只有极少数敢于动手画图,但就是这几个敢于画图者竟无一人能够画出正确的视图。面对工程实际问题如此,即使面对理论课程考试,同样不容乐观。多年来,不少课程的考试题只要稍稍偏离平时作业或练习,就会有大批学生考试不及格。
其实,这种现象并非某一个学校的专利。当代许多大学生普遍眼高手低,他们大事做不了而小事又不愿意做。有文献报道,学文秘的大学生毕业后却不会写公文报告,或者不会与他人交流[3]。工程专业毕业生到企业任职,大多不能很快适应生产一线的工作;许多机械专业学生甚至无法在某个企业长期立足,不是自己感到混不下去,就是企业不再续聘。
当前,一些幼儿园、小学与中学的领导和老师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违背教育规律,除拼命利用课堂时间以教材为中心灌输式传授知识外,还千方百计挤占学生的课外时间,使孩子们无自由娱乐空间与消化思考机会。师生之间缺乏心灵上的交流与互动,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毫无时间和精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推理及思考。
虽然近几年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学生的负担,但选拔制度和评价制度没有变化,致使学生,尤其是高中生,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使很多学生过早地失去了探索和创新的兴趣和欲望[4]42。
此外,十余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幅降低了新生的入学门槛。许多专科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比扩招前的中专录取线还要低。当然,将以往的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如今的大众化教育,让大学学习成为一个国家最广泛、最普遍而且人人都能参与的活动无疑是国家进步的标志。但是,人们必须明白,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大学教育如果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也降低培养标准,那就会祸害无穷。如果各类学校的领导与老师能始终把创新型人才培养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而不是谋求一己之私地违背教育规律,全然不顾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2004年开始,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指导委员会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这一赛事为全国机械专业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平台。
首先,从2006年比赛开始,明确大赛主题与具体竞赛内容本身就给参赛学生以深刻的教育和启示。例如,助残机械与康复机械的设计使学生在思想上进一步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做人准则;“5.12”汶川大地震之后,逃生与救援机械设计竞赛内容的提出,让学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目前的幸福生活竞赛主题则让学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与幸福,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与人民。
其次,课外创新设计活动是大学专业基础课程理论知识全方位的实践应用。大学生们不仅要充分运用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而且还要应用材料学科与机械制造学科方面的知识;同时必须深入市场等社会各领域收集各方面信息并进行必要的分析;此外,他们还须学会与他人合作共事或者学会必要的公关技巧。
第三,课外创新设计与制作,需要学生全方位动手。他们不仅要动手查阅资料、画图,还要进行相关钳工、车工、电焊以及数控加工等多重工艺操作,然后进行安装、调试与评价。这一系列劳作比任何一次实习都要充实和全面,给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必然为他们毕业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学生在整个创新设计与制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问题,有时甚至会遇到失败与挫折。应该说,让学生适当受些挫折不是坏事。让他们适当受到某种失败的考验将有利于健全他们的人格,从而敢于应对今后更严格的考验。指导老师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攻克疑难,就会使学生收获喜悦、增强信心并且积累经验。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广西工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大力支持大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并且尽可能多地发动和组织学生参赛,还从作品项目确定——调研、信息收集——方案论证(特别注重创新点——新功能、功能更完善、注重人性化、成本更低、新颖的外观等)——功能的实现(合理的机构、简单结构、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等)——制作(材料、加工、环保等)——修改、完善等各环节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新观点。
在广西赛区的历届比赛中,广西工学院参赛学生人数与获奖项数都名列前茅。通过全过程的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所有参赛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参赛获奖证书帮助他们获得了优先就业的机会;特别是那些处处以身作则的参赛小组负责人,甚至无须见习就能直接独挡一面承担就业单位第一线的生产管理或技术服务工作。有的学生初到工作岗位还能解决单位长期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与未能参与创新设计竞赛活动的学生相比较,参赛学生在就业竞聘,到企业的初期表现以及发展后劲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持续开展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学生动手机会大为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就可真正得到落实,教育体制的改革也能找到可靠的落脚点。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为机械专业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最好平台。广大学生在创新设计实践过程中,能够对本专业骨干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对多个学科间的知识以及课堂内外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与初步应用。因此,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平台,精心组织,突出创新,不仅能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同时也极有利于教师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加强与提高,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通过参加创新设计大赛,对创新概念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对所学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理解并能予以综合应用;老师通过创新设计大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也得到了检验与培养,丰富了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能更紧密地联系实际;只要有了创新意识,人人可以创新,事事可以创新。当然,目前实际参与创新设计竞赛的学生人数还相当有限,要使更多的大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创新实践,尚有待各个学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竞赛肯定是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一种最好平台,但未必是唯一的平台。就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而言,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供广大同行从事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1]徐海伟,高珊珊,李永红,郑甲信.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3).
[2]周懿.美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8(2).
[3]陈国治.困惑与出路:关于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思考[EB/OL].大家论坛.http://club.topsage.com/thread-1377143-1-1.html
[4]杨启霞.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现状成因及对策措施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9).
The Effect of Mechanical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on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LI Bao-ling,GAO Zhong-yong,LIU Xu-hong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 545006)
In this paper we use several cases to prove it is urgent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practice ability.After analyzing the reasons of college students’lack of ability,we point out that it is effective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practice ability and then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by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take part in Mechanical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
College student;Mechanical Innovation Design Competition;Creativity and Practice Ability;;College education
G642
A
1673-8861(2012)02-0099-02
2012-02-22
李宝灵(1962-),女,壮族,广西靖西人,广西工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激光加工。
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05B234)。